古人谓:“忠者,德之正也。”忠为正直之德。说到“忠”,我们往往都会想到那些居庙堂之高的臣子,然而“忠”的内涵其实很广泛。对人一心一意,尽心尽力,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也称为“忠”。孔子曾强调“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这里的“忠”,就是诚恳、率直、光明正大、磊落坦荡的意思。
今天故事中,我们要说的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母亲,她在儿子被押赴刑场时,对儿子简短而有力的一番话,成就了儿子千古忠义之名……
范滂之母 教子尽忠 死亦何憾 千古尊崇
东汉时期的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今河南漯河市)人。他从小受母亲教诲,胸怀大志,严格要求自己,磨砺出清廉高尚的节操,为此受到州郡和乡人的钦佩,被推举为孝廉和光禄四行(具备敦厚、质朴、逊让、节俭这四种品行),从此走上了仕途。
当时冀州地区发生饥荒,盗贼纷纷而起,范滂为清诏使,奉命考察盗贼之事,对贪赃枉法者毫不留情。他到了冀州境内,太守、县令知道自己贪污受贿,听说范滂来了,吓得都自动辞官而逃。
后范滂升迁为光禄勋主事,又被太尉黄琼征召任职。不久,朝廷下诏三府衙门的属官呈报反映官吏好坏的歌谣,范滂举奏了二十多个刺史和享有二千石俸禄的权贵。尚书责备范滂举奏的人太多,怀疑他有私心。
范滂回答说:“臣所检举的,都是深深祸害百姓的人,难道臣会因为私心而玷污奏章吗?!因为召开三公会议的日子就要到了,所以臣只是先举奏了最紧要的;那些没有查清的,臣将要进一步查实后再举奏!”范滂顿了顿又说:“臣听说农夫除掉杂草后,好的禾苗才会茂盛;忠臣除掉奸贼后,朝廷才会得以清明。如果我所检举的有不符合事实的,甘愿受死!”
后来,范滂看到当时的时势混乱,知道自己的志向不能实现,于是辞掉官职离开了。
太守宗资听说了范滂美名,就请求朝廷让范滂暂任功曹,并把政事交给他处理。范滂在任功曹期间,为官公正,严惩疾恶,任人唯贤,绝不徇私情。对那些不孝顺父母、不尊敬兄长、不遵循仁义礼制的人,他一律清除、驱逐出官府;并举荐品德高尚的人,提拔出身微贱却很有才能的人。
范滂有个外甥叫李颂,是开朝功臣平西王李通的后代。由于李颂在家乡的名声不好,地方上没有举荐他,所以他只好请宦官帮忙,请托太守宗资任用他,宗资便给他安排了一个官职。然而范滂认为李颂不是合适的人选,就把这件事压下来不办。宗资得知后很生气,就把怨气撒到他的文书朱零身上,鞭打朱零。
近朱者赤,朱零许是受了范滂的影响,也是一身硬气,说:“范大人清廉公正,就像用锋利的刀刃割除腐朽的东西。今天我宁愿被打死,也不愿违背范大人!”宗资无可奈何,只好作罢。此后,郡中的不肖之徒都怨恨范滂,共同指认范滂所用之人为“范党”。
延熹九年,牢修诬陷指控“党人”结党,范滂获罪被关进黄门北寺狱。狱吏准备拷打犯人,范滂因同囚的人大多生病,于是请求让他先受刑,就和同郡人袁忠一起争着去受刑。
汉桓帝刘志派中常侍王甫依次审讯囚犯,范滂等人脖子上、手上和脚上都戴上了枷锁,用布袋蒙住了头,在公堂下准备受审。其余的人在前面受审,有的回答,有的不吭声。范滂、袁忠从后面挤到前面,王甫责问说:“你们身为臣子,不想着精忠报国,而在一起结成私党,相互褒奖推举,评论朝廷政事,凭空捏造事端,你们阴谋勾当是想干什么?还不从实招来!不得隐瞒!”
范滂回答说:“臣听孔子说过,‘看见善,立刻学习都来不及;看见恶,就像手伸到沸水里,应该马上躲避’。我们喜好善良而与其一样清正,憎恶丑恶而与其一起去除。朝廷本应期望我们这样做,没料到却被认为是结党。”
王甫说:“你们互相提拔举荐,像牙齿和嘴唇一样连成一体,与你们意见不合的人就排斥他们,这是想干什么?”
范滂仰天长叹说:“古人遵循善道,能为自己求得福报;今人遵循善道,却使自身陷于死罪。我死之后,希望把我埋在首阳山边,我上不辜负皇天,下不愧于伯夷、叔齐!”
没想到王甫被范滂的言辞所感动,于是下令将他们手脚的枷锁全都解除了。
永康元年,范滂等人被释放,向南回乡。从京师出发的时候,汝南、南阳的士大夫闻讯来迎接他的车子有几千辆之多。
建宁二年,汉灵帝刘宏下令大批诛杀党人,诏令紧急逮捕范滂等人。前来传令的督邮吴导来到县中,抱着诏书,把自己关在驿馆,趴在床上痛哭。范滂听说后,说:“一定是为了我啊!”于是,立即去监狱投案。县令郭揖大惊,解下官印绶带,劝范滂一同逃跑,说:“天下大得很啊!先生为什么来到这里?”范滂说:“我死了祸患就终结了,哪敢用自己的罪来连累您,又让老母流离失所呢?”
范滂被捕后要押往京城,范滂的母亲来与儿子诀别。范滂跪着对母亲说:“娘,我走了,有弟弟仲博孝养您,我就放心了!我跟随先父去黄泉,是死得其所。只是希望母亲大人能放下这难以割舍的恩情,不要再增添悲伤了。”白发的老母亲哭着对范滂说:“孩子,你现在能够与李膺、杜密这样的忠义之人齐名,死了又有什么遗憾!既然已经有了忠义之名,又想求得长寿,二者又怎么可以兼得呢?!”
范滂跪受母亲教诲,再次向母亲叩首告别。经过的人听到,没有不被感动流泪的。这一年,范滂三十三岁。
范滂之所以有着刚直不阿、嫉恶如仇的忠义正气,正是受到了良好家庭教育的熏陶。范滂生命短暂,职位卑微,然而影响久远。
到了八百年后的宋朝,当时只有十几岁的苏轼到书房里去,正赶上母亲程夫人在专心致志地读《后汉书》中的“范滂传”。程母被范滂的精神所感动,很感慨的叹了一口气。
站在一旁许久的苏轼突然问母亲说:“母亲,如果我将来也做范滂那样的人,您同意吗?”程夫人说:“你能做范滂那样的人,难道我就不能做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
历史上,常以苏轼母亲程氏的胸怀博大来教育世人,殊不知,程氏的胸怀正是来自范滂之母的示范。范母的深明大义,对儿子为正义而牺牲,不以为耻,不以为恨,反而引以为傲。
能舍生忘死,那是因为这世间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