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能否构建一个武汉时光机,通过数智技术与人文学科的相互赋能,复原历史中的武汉,让大家在当代时空纵览古代时空,在现在的武汉可看到民国时期的武汉?这样既能实现文化遗产的全面保护与活化,还能革新并提升现有的文旅体验。”
10月23日,在武汉市社科院大江论坛·长江文化报告会上,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院长、教授王晓光以“数智时代的人文与文化遗产智能计算”为主题,介绍了数字技术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广泛影响。并就如何运用数字人文理念,结合大数据与AI技术,对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采集、建模与分析,实现文化遗产的全面保护与活化提出建设性观点。并呼吁共同推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和数字人文的发展,为城市文化创新提供支持。
报告会上,王晓光以大量的案例着重分享了数字人文在文学、历史和文物保护中的实践,如分析《红楼梦》不同章节文本的差异、探讨莎士比亚戏剧的真伪、利用AI复原古代石碑上的缺失文字等,并强调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在技术创新中融入人文关怀的必要性。
“数字人文研究的兴起得益于数智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应用,它正在成为人文学科与数字科技交叉融合的新领域。目前,我们仍处在数字时代的初期阶段,需要数智技术与人文学科相互赋能,其中数智技术为人文学科提供工具和手段,而人文学科则为数智技术提供价值和方向。”王晓光说。
对此,武汉社社科院院长樊士宏博士认为,信息时代,当城市开始进入四维空间,进入“虚拟—实体”相互映射的时空体系,也更需要以文化价值体系承继的连续性,来梳理、引导升维后的城市时空。从本质上来说,城市连续时空的内核就是城市文化,能够串联支撑起城市时空连续性的要素是城市文脉。不论是流动的物,还是流动的人,能够穿越时空的只有附着在他们身上的文化。只有依托城市文脉及其人文价值的创新发展,才能有效应对信息时代城市进入四维及“虚拟—实体”相互映射时空体系时出现的系列缺失、冲突。
报告会上,王晓光在结合欧洲多个城市数字人文项目的案例,提出通过数智技术与人文学科如何相互赋能打造武汉时光机的构想。九派新闻记者就此对王晓光教授进行了采访。
武汉时光机可成为数智化的城市大脑记忆体
“武汉时光机类似于一项大科学装置的研发,可以带动多学科发展,包括人工智能、计算机、信息管理、历史、文学、旅游等。它的独特意义还在于促进跨学科研究与合作,特别是数字人文、数字文化这些新兴学科和领域的发展。”王晓光认为。
他表示,技术革新改变了知识的生产、表达和体验方式,尤其在历史文化知识的学习中,强调了体验的重要性。大众在学习人文知识的时候,不仅仅是看书,而要体验人文知识,体验传统文化,体验感尤为重要。
鉴于此,王晓光所构思中的武汉时光机“应该是集成多主题的、多模态的、长时段的、多用途的智慧数据资源的,可用于多场景的数字记忆大装置。它类似于一个数智化的城市大脑记忆体,可以通过多种人智交互界面和通道进行对话和查询,并借助多种媒介形式进行交互展示和数据流动。会对武汉的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文化传承传播、文化类学术研究和大众教育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王晓光说:“武汉时光机是一个宏观概念,要构建时光机,需要利用很多现在的数字技术,包括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大模型技术、OCR技术、VR/AR技术、3D建模技术、GIS技术、元数据技术等等,这些技术分别可以用于处理文本、图像、音视频、3D模型等不同模态的数据。”
武汉时光机助推武汉数字文旅产业发展
“站在武汉的街头,游客不仅可以看现代的武汉,还可以看到100年前的武汉,200年前的黄鹤楼。”王晓光认为,武汉时光机也承载着革新并提升现有文旅体验的功能。
王晓光介绍,瑞士联邦理工学院数字人文实验室与威尼斯大学以及威尼斯档案馆合作打造的威尼斯时光机项目,将长达一千多年的历史档案资料进行扫描、识读,运用了大量的数字技术,包括机器学习、实体抽取、语义识别、3D建模、GIS等。这些技术用于档案文献的数字化转换和深度分析,进而形成各种各样的知识网络结构,支撑复原历史中的威尼斯。
“威尼斯时光机项目带动了巴黎、布鲁塞尔、阿姆斯特丹等多个城市的加入,构建了各自的城市时光机,最终形成了超过600家机构,包括多所博物馆、档案馆的联盟网络,多所大学也加入了该联盟,形成了数字人文领域的旗舰级项目,受到了欧盟委员会的高度重视。”
王晓光举例,走在阿姆斯特丹大街上,会看到一个像望远镜一样的东西,借助该设备可以看到200年以前街道和建筑的面貌。
他认为,要构建武汉时光机,展示和复原历史的武汉,须采用更加新颖的方法论去做信息的扩展。在历史档案资料数字化扫描、挖掘、整理、分析、整合基础上,还需要借助于各种新型的数实融合性装置与技术方法,才能将武汉市的历史演化过程复原并进行可视化展示。届时,游客到武汉市不仅能看到当代的武汉,还能看到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武汉,这将大大提升现有的文旅体验,对于武汉的数字文旅产业发展具有非常显著的推动作用。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