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门家风家教解密》
第三篇 兴衰无不本于闺门(2)
重点三、王弗:敏静谨肃。
王弗是苏轼的舅舅的女儿,16岁时嫁给19岁的苏轼,育一子苏迈。27岁正值芳华之时,却不幸病逝。她与苏轼相伴11年,却是苏轼一生无法忘却之人。
在她去世10年后,苏轼仍然特别伤感,写下有“千古第一悼亡词”之称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王弗性格沉静并不多言。刚嫁进苏府的时候,苏轼还不知道她知书识字。苏轼读书,她便一直默默地伴随一旁;有时丈夫忘词儿了,她则在旁轻声予以提示;问她别的一些书,王弗竟“皆略知之”……,苏轼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夫人竟是一个知书识礼、沉静聪敏而又内涵不俗的女人啊!
王弗稳重细致的个性与苏轼不拘细行的豪放性格形成互补,时时提醒丈夫“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苏轼在家会客,王弗则会立于屏风后倾听,事后提醒苏轼:某人说话模棱两可,一味逢迎你,不必与这种人聊天浪费时间;对于有求于苏轼、第一次见面就热络得亲密无间者,她会提醒丈夫——这种人的交情不会长久,来得快,去得也快。事后证明,王弗识人很准,对苏轼的提醒所言极是。
作为官家夫人的王弗,依然常以公婆的言行事迹劝勉苏轼。苏轼在凤翔任职时,发现疑似古人埋藏丹药之处,想要发掘,王弗却以程夫人曾不许发掘地下藏宝大瓮之事,来婉转劝阻丈夫,苏轼惭愧而止。
苏轼评价王弗“其言多可听,类有识者”,认为她很有见地,对其所说的也是欣然采纳。王弗早逝,苏轼深感聪敏睿智的贤妻不在了,从此身旁空落心无所依。
苏洵对这个儿媳也是非常疼爱的。王弗在京城开封去世后,他叮嘱苏轼:“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他日,汝必葬诸其姑之侧。”谁料不久苏洵病故,苏轼挽扶父亲和亡妻的灵柩,千里迢迢运回眉山老家。他把王弗葬在了母亲程夫人墓旁,种下青松以祭奠。
重点四、王闰之:简俭纯明。
王闰之,苏轼的第二任妻子,是王弗的堂妹。嫁与苏轼时,已经21岁。与苏轼育有二子:苏迨、苏过。闰之夫人伴随苏轼走过最起伏辗转的25年,其温柔坚韧,是苏轼宦海沉浮中的安宁港湾。“唯有同穴”,是苏轼对其最深情的告白。
王闰之贤惠敦厚。对堂姐王弗所生之苏迈视如己出,疼爱有加。
王闰之陪苏轼历尽宦海沉浮与艰辛,但其不以苏轼沉浮而改其节操。当苏轼被贬黄州,贫困交加,从官宦夫人沦为躬耕东坡的农妇,王闰之处之怡然,不以为苦;元祐时期,苏轼政治地位陡然上升,闰之安然若素,丝毫不见其骄矜自喜之色。
苏辙对这位嫂子宠辱不惊的品行很是敬佩,在她去世后,为其写了两篇祭文,赞美闰之宠辱不惊、质朴无华的品性,与生俱来,可见苏氏家族对王闰之的认可。
王闰之可能不如苏轼与王弗之间那样有诸多的精神交流,但她却能与苏轼相濡以沫,心灵相通。苏轼游览赤壁,只差一斗酒,回去和夫人商量。夫人说:“我有一斗酒,窖藏了很长时间了,就是为了满足你的不时之需。”这便是二人之间的默契。
元祐八年(1093年),王闰之在京城去世,不久苏轼即远谪岭南,只好将其灵柩停放于京西的寺院里。八年后,苏轼在北归的途中而卒,苏辙及子侄们才将二人葬于河南郏县,实现其“同穴”的夙愿。
重点五、王朝云:忠敬如一。
王朝云,苏轼的侍妾。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时,赎买了当时年仅12岁的小歌妓朝云作侍女,后在谪居黄州时将其收为侍妾。为苏轼生有一子,不及满岁便夭折了。
朝云是苏轼的红颜知己。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惠州,这里是岭南蛮荒瘴疠之地,当时闰之夫人早已去世,“独朝云者随予南迁”。他感念朝云在患难之际的不离不弃,作诗云:“不似杨枝别乐天,却如通德伴伶玄。”这句诗里引用了两个典故:一是唐代以善唱《杨枝》词而闻名的樊素,白居易的第一侍妾。白居易晚年中风了,病中凄然劝其离开自己另寻幸福去,她真地就离他而去了;另一个是东汉名臣伶玄的侍妾樊通德,一生都与伶玄相知相伴,至死不渝。两相对比之下,苏轼十分感激与自豪,因为自己无论贬到哪里、厄运与垂暮交困,王朝云都义无反顾地跟随着自己。
谁料,谪居惠州不到两年,朝云就染疫而逝,年仅34岁。苏轼将她葬在惠州西湖孤山西禅寺松林中,并撰写墓志铭称赞朝云:“敏而好义,事先生二十有三年,忠敬如一。”
朝云“一生辛勤,万里相随”,与苏轼患难与共,其坚贞深情为世人敬重。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