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不舍得走,武汉双年展后劲非常大

观众不舍得走,武汉双年展后劲非常大

00:00
09:40

2024武汉双年展正在展出。

艺术家林岗作品《仁者乐山》。

“通过持续举办双年展,为广大公众提供欣赏艺术佳作、提高审美素养、增进文化自信的优质文化产品,彰显出新时代武汉城市全面发展的蓬勃生机。”10月29日,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2024武汉双年展总策展人范迪安在2024武汉双年展艺术盛典现场表示:“从促进艺术创新到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从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文化需求到拓展国际艺术交流,武汉双年展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继以“艺以通衢”为主题的首届武汉双年展,到以“城市流体”为主题的2024武汉双年展,双年展在汉接连举办,已经成为一张重要城市文化名片。目前正在武汉美术馆汉口馆和琴台馆展出的2024武汉双年展,向公众展示来自20个国家和地区的140余位艺术家的200余件艺术作品,包含绘画、雕塑、综合装置、影像及数字媒体等丰富类型,反映了当代艺术的前沿探索与最新面貌,以国际性的视野汇聚视觉艺术的创新成果,展现守正创新、探索开拓的艺术发展气象。

■ 武汉双年展适合深度逛多次看

“来武汉旅游还看到了这么高水平的艺术展,令人惊喜。”10月29日,江西游客张志鹏和家人在武汉美术馆观展,他说,“武汉双年展适合深度逛、多次看。我们本来计划花一两小时看展,没想到现场规模这么大,不知不觉就逛了大半天。”

纵观艺术之态,尽享艺术之美。自10月5日2024武汉双年展开展以来,武汉刮起了看展热潮,吸引来自各地的观众“游览”艺术世界,以不同的视角、不同姿态面对当代艺术意想不到的表达,以参展作品为创作主体“大片”在社交平台刷屏。

此次展览以“城市流体”为主题,围绕“文脉探源”“边界交汇”“微光探寻”“未来编码”“生灵之境”5个维度展开的视觉叙事。观众纷纷走进美术馆,于“文脉探源”中感受楚源汉脉,聚焦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在“边界交汇”板块触摸东西方艺术的交流碰撞;在“微光探寻”中感受到更立体、更多元的生命体验;从“未来编码”中畅享科技与艺术的融合,探索万物所展现的感知力;于“生灵之境”中关注自然生态与人文形态的创意融合,追溯“水系”的流变与蔓延。

“哇,太有意思了!镜子里有好几个我。”在武汉美术馆展出的装置作品《鸮》以不规则镜面打造的空间,光线交错,璀璨又神秘,吸引参观者找寻着不同角度留影。记者注意到,交互体验的观展方式,让武汉双年展一开展就颇受观众欢迎。在《家书计划—驷马桥大饭店》作品现场,许多观众受到启发,写下了承载着家庭记忆的菜谱与故事,“白菜炕豆腐、珍珠糯米丸子、清蒸香菇盛肉丸”等组成“江城家常菜馆”。

■ 众多作品“科技感满满”

据了解,相比起上一届,本届武汉双年展的作品更多以科技与艺术交融的面貌凸显出活力。观众可以在现场感受到众多“科技感满满”的作品。

武汉美术馆,艺术家谭勋的不锈钢装置《地理艺术计划》采用谷歌“谷地地理”技术,捕捉、模拟出的武汉特色地理地貌,再用3D数字技术打印出来,成了一幅立体的中式山水画。

艺术家徐冰的视频装置《卫星上的湖泊》,是利用已过服役期在轨卫星的冗余,在外太空拍摄的首部定格动画作品。观众可以躺坐在沙发上抬头仰望天花板上的动画,产生对外太空充满无限想象。

艺术家邱宇带来的《微·声》通过显微镜实时采集植物的叶片信息,并转化为不断变化的电子信号,通过算法,组成植物显微信息的“交响乐”……

这些作品都引发了观众的浓厚兴趣。武汉市民林丽带着6岁的儿子来看双年展,感觉自己和孩子都收获满满,“我是美术馆的常客,这次展览依然让我大开眼界,引起思考。孩子在这已经玩了一上午,还不舍得走”。

■ 双年展点燃城市文化引擎

武汉连续举办两届双年展,以丰富多元的艺术面貌给观众带来艺术盛宴的同时,也引发艺术界专家学者的关注和讨论。10月29日,众多艺术界专家学者和艺术家齐聚一堂,共话国际当代艺术前沿趋势,聚焦武汉双年展的独特魅力与发展新貌。来自意大利的艺术评论家安德烈亚·德尔·古尔丘是2024武汉双年展“边界交汇”板块的策展人,在他看来,各个双年展都应展示出独立性和原创性,力求通过不可预见的艺术选择实现独特的美学和真实的文化表达。“如今,艺术界已不再以东方或西方为界限,而是呈现出丰富的思想和不断更新的表达形式,这为策展提供了广阔的可能性与创新的空间。”同时,他认为,亲密感是一种珍贵的价值,他在此次策展中也注重营造蕴含着家庭式收藏的温馨氛围,营造出亲切且富有吸引力的观展体验。

“一个城市需要有文化的一种象征,而双年展对于一个城市而言,确实起到了一个文化的标杆性和引领性的作用。”中国美协策展委员会副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王璜生连续两年参与武汉双年展的学术座谈活动。在他看来,武汉是一个非常有创意也非常浪漫的地方:“武汉是一个非常有历史沉淀的城市,它在当代需要文化的突破和更新的积累,而双年展正是一个非常具有突破性、前沿性和国际性,且能长期、持续地为城市带来新的期待的展览形式。”王璜生评价,武汉在当代艺术方面非常有凝聚力,当代艺术气氛越来越浓郁,“这几年除了双年展,武汉的一些当代艺术专题展、对当代艺术家的个案研究和对青年艺术家的关注都非常引人注目,可以看出武汉当代艺术的后劲非常强大。”

中国美协策展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一直参与、关注着武汉双年展的发展。他表示,“我感觉本届双年展再次强化了双年展与武汉的关系,以及作为国际交往平台的作用”。在吴洪亮看来,双年展是一个持续推出理念的大平台,它不仅仅局限于美术、视觉艺术,而是借由城市的空间,联动整个城市的文化体系,以及城市的运营逻辑,可以给城市带来巨大的品牌价值、文化关注度乃至经济收入的提升。吴洪亮说:“面对双年展这样一个当代艺术展,所有人首先要有开放的心态,只要走进来,一定会得到更多,艺术是需要凝视的,只有深读才能不枉此行。”

在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张晴看来,双年展是一座文化场,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一个品牌。因此,双年展能够擦亮一个城市的品牌,并引领这座城市文化的发展。作为新兴的双年展,如何做出自己的个性以及未来怎么样去持续?

成都美术馆副馆长肖飞舸以成都双年展的实践经验表示,双年展最大的特色是为城市立言,“希望让双年展的影响力突破专业观众的圈子、突破美术馆的物理限制,让更多普通观众去接受。”

“微光探寻”板块策展人、武汉美术馆青年策展人刘舒畅认为,2024武汉双年展强烈反映了当代艺术观念的演变。她介绍,本届双年展中既有诸多外国艺术家带来的国际艺术作品,也能从大量艺术家的作品中看到强烈的在地性,“我们希望这些作品共同构成的场域,能让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在进入这个展览叙事中时,都有愿意停留的地方。”

基于对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20年实践的梳理,艺术学博士、国家艺术基金助理研究员韩昆哲认为,中国当代艺术的策展发生了转向,逐步转向“以中国方式回应世界话题的批判性思考”,从“文化他者”变为“话语博弈”,如今中国很多的本土双年展中,更多呈现出“超越和开放的态度”。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