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2024中华文化天府论坛将在成都天府国际会议中心正式启幕。届时,来自国内外专家学者,将围绕“保护文化遗产 赓续历史文脉”这一主题,就文化遗产系统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文化遗产与人类文明多样性等进行交流,深入探讨“保护第一、传承优先”文化遗产保护的共同理念,促进国际文化交流。
10月29日晚,与会专家已陆续抵达成都。文化遗产应该如何进行保护?本次论坛对文化遗产国际学术交流有何意义?专家们将带着哪些议题上会分享?封面新闻记者就此进行采访。
孙华:希望探讨三星堆器物原料来源之谜
作为平行论坛《古蜀文明与世界青铜文明》圆桌对话学术主持,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三星堆研究院学术院长孙华,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透露,此次论坛上他将分享关于“三星堆神庙内部场景复原研究”的初步认识,从文明互鉴的角度,从器物坑的埋藏现象和器物关系,从世界宗教场所空间划分的常识,去探讨原先神庙的内部场景,解读三星堆神庙与其他神庙的共同性和特殊性。
“在三星堆人们的意识中,天地之间距离遥远,地上的人们与天上的神祇,二者无法直接进行交往,只有通过专业的神职人员,通过河水和高山等途径,并借助具有特殊力量的神兽以及玉器、酒气、香气等介质,才能将人们贡献给天神的礼物和自己的愿望间接转达到天上的大神那里。三星堆器物坑及其埋藏物是三星堆文化晚期人们心目中天地人神关系的一个缩影。”孙华说。
孙华也希望通过2024中华文化天府论坛,探讨三星堆器物原料、技术、思想等的来源问题,如三星堆铜、锡、海贝、红髓石等珍稀原料从哪里来,三星堆的农业技术、青铜冶铸技术、城市营建技术受到了哪些地方的影响,三星堆人的艺术、思想和文化跟其他地方文明有怎样的关联,等等。
彭吉象:从比较的视角畅谈文明互鉴
此次论坛中,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会长、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委彭吉象,将通过“比较艺术学”分享,畅谈文明互鉴的意义。他告诉封面新闻记者:“中国艺术和西方艺术各有特点,这次分享我将重点讲国画和油画的区别。国画强调意境,油画强调逼真,比如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等西方油画,都强调逼真。而中国国画从古至今强调写意。”
彭吉象认为,通过比较才能发现各自的优势和长处。“文明互鉴说到底就是文明之间的互相借鉴和交流,每个文明都有自己的长处,是长期积累下来的,但都需要向其他文明学习。人类的文明就是这么发展起来的。”
彭吉象对即将开幕的中华文化天府论坛期待不已:“这个论坛很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文学、艺术等各领域的专家都有。一方面,我想了解我国专家分享的各个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也想听听外国专家会带来哪些前沿信息,包括他们对自己文化的介绍、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双方通过交流才能真正达到文明互鉴的目的。”
宫长为:提出了文化遗产传承“维新学”
在中国先秦史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宫长为看来:“在探讨文化遗产时,我们需要明确其包含的两个重要方面:物质层面和非物质层面。物质层面的文化遗产,如故宫、长城等地面遗迹,以及考古发掘出的各类文物,都是人类创造文明的物质体现,这些遗产无疑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但文化遗产并不仅限于物质层面,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值得我们高度关注。包括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美术、书法、传统手工艺以及民俗活动等,是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历史、民族智慧的集中体现。”
针对文化遗产的构建与传承,宫长为特别提出了“维新学”概念,旨在探讨如何在传承与保护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创新思路、创新方法,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认为:“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物质文明与非物质文明是辩证关系,它们相辅相成,互为依存。只有保护好物质层面的文化遗产,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其背后的精神内涵;而只有深入理解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才能更加珍视并有效保护物质层面的文化遗产。”
对于即将到来的2024中华文化天府论坛,宫长为期待满满:“四川独特的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历史命运,促成了天府之国的独特文化,彰显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鲜明特色。此次天府论坛不仅凸显巴蜀文化的深厚底蕴,更加彰显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古蜀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以其辉煌的历史和有序的传承,展现了巨大的影响力。希望天府论坛能够成为一个标杆和代表,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