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第十二讲 菩萨为证
一、得无生忍
有意无意有行无行,通过坚持学习《金刚经》,其般若法义会不知不觉进入到我们心中。每天坚持读诵一遍《金刚经》才会亲切,正所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前几节课,佛陀通过举证他自己,和举证声闻,及今天所要举证菩萨,这些皆说明,所有的圣者都是离相。这一分正式出现了三段式的概念,是整本《金刚经》的关键,所谓「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又是山。」不管是否有学习《金刚经》,许多人都听过此话。线上讲《金刚经》,每一分要在一个半小时讲完,所以讲课的重点会偏向于运用。如果要深入研读理论和法义,需要大家自己下功夫,用心研读古大德的著作。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我们先谈然灯佛,如果大家读过《法华经》则知道,释迦牟尼佛在然灯佛的时代,被授记为未来佛,可是在然灯佛之前,他本来就已成佛。因为释迦牟尼佛在日月灯明佛的时候也是佛,而日月灯明佛是在然灯佛之前。故佛陀不断地示现给未来众生看,以此来度化羣生。 读《金刚经》要特别注意两个字“实无”,此是《金刚经》很重要的一个议题,如果我们不能真正体察“实无”,学习《金刚经》就难以契入。这段经文是佛自述,如来指释迦牟尼,他问须菩提:「如来还没成佛之前,跟随然灯佛学习、听闻佛法。如来在行菩萨道的时候,是否有从然灯佛哪里得到法呢?」须菩提是解空第一,他回答佛说:「如来在行菩萨道的时候,跟随然灯佛学习,于法实无所得。」为什么“实无所得”呢?如来明明跟随然灯佛学习,怎么会没有得到无上大法呢?这个概念很重要。譬如,你们现在来听课,内心一定会生起:通过听课学习,想要得到什么的想法!这是一种误会,真实的答案是,你们什么也没得到。学习的目的,不是要得到什么,而是要清楚什么。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譬如有一个男婴,父母从小把他打扮成女孩,且身边的人也告诉他,他是一个女孩。由于从小到大穿著是女装、打扮是女子、妆容是女子、讲话是女子,行为举止皆为女子的行为,所以他便一直认为自己是女子。直到二十岁的时候,突然有人告诉他:「奇怪,你明明是男子,为什么要穿女子的衣服?为什么要学女子的行为举止?」男子吓了一跳,他说:「我明明是女子,你为什么要说我是男子呢?」我举这个例子在说明,我们本来是一尊清净的佛,但我们从小到大一直觉得自己是众生。一直感觉到自己有慾望、有情绪
有不安、有恐惧、有愤怒,有各种忧悲苦恼,突然有人对我们讲:「你本是佛」,我们一定不会相信,佛为我们说法也一样。佛就是想告诉我们,人生种种的现象是不真实的,所有的烦恼都是虚妄的,我们的内心本来就是无忧无虑、清净无碍,本来就具足一切,我们相信佛说的话吗?例子当中的男子,他本来就是男孩子,从来没有得到,也从来没有失去。这段经文的意思就是,然灯佛没有给予释迦摩尼什么法,只是把道理讲开,彻底明白了“实无”的道理,这种状态叫做“证得无生法忍。”我们一直强调“无所得”,为什么又说“证得无生法忍”呢?这里的“得”只是方便说,是随顺世间的假名安立。得什么?得无所得!历代很多禅师只参一个“无”就大彻大悟。我们常讲“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天下会发生什么事呢?就像那个男子“实无所得”“实无所失”,无所得、也无所失。因为别人把他当成女子的缘故,所以他迷失了自己;因为有人把事情讲清楚,故他当下明白原来自己是男子。从不明白到明白的过程,从不清楚到清楚事情的本质,自始至终,尽是无得亦无失。佛法的根本烦恼叫做无明,无明就是不明白。我们听经闻法,或者平常在家里用功读书、静坐学习等,不是要增得什么,也不是要减去什么,而是要清楚明白诸法实相。我们明明看到有生有灭,如同太阳早上从东方升起,晚上从西方落下一样,为什么叫“无生无灭”呢?我们明明看到有来有去,如同我们一起来上课,下课一起离开一样,为什么叫“无来无去”呢?最直接的答案就是:没有一个真实的现象生灭,也没有一个真实的现象来去;我们看到的所有现象都是因缘生、因缘灭,这便是实相。从现象中,去体证实相。世间没有一个永恒不变、也没有不需要因缘和合的事物,我们要好好观察、体悟是否如此。没有一个真实的状态叫做来,也没有一个真实的状态叫做去,故称不来不去。但在因缘中,有聚有散、有来有去,我们不否认因缘,亦不执著因缘。我举一个贴切、深刻的例子,人生有三条路,第一条路叫做人天善道。就是要好好做人,从三皈、五戒、十善做起,儒家谓之「敦伦尽分」,把人和事做好。第二条路是解脱道。在人天善道的基础上,去了解生命获得解脱,知道“谁是我、我是谁”,知道自己的本来面目,通过苦、集、灭、道四圣谛,解脱束缚。第三条路是菩提道(菩萨道),在人天善道和解脱道的基础上,不忍众生苦,发心实践六度万行,广度一切有情。不管我们选择哪一条路,都是人生的道路。从人生的道路来讲,人的此生一定有人陪伴。在陪伴你的人当中,有人只陪你一程,有人陪你到半路,有人会陪你走到最后,但是自始至终,路必须你一个人独立走完。国小六年的同学,毕业后可能再也没有见过面,更别说在一起,所以大部分国小的同学,只陪你六年。后来读初中、高中说不定有同学一直陪你十二年,甚至到大学、研究所、博士班。等
出社会,你在公司有同事陪你,恋爱时有情人陪你,结婚后有爱人陪你,生了孩子有子女陪,等他们都一一离开之后,谁来陪你呢?回想自己的人生,我们一路走来,有人只陪我们一段时间,当因缘离散时,对方就会消失。不同的因缘,在人生中不断地呈现,不论因缘的深浅、不管是否有人陪,不论陪你多久,结果都一样的。人生的道路,终究是要独自走完。人一辈子的忧悲苦恼,源于彼此的关系,一个是自己,另一个是别人,不然我们的苦从哪里来呢?(一)、别人先谈别人,我们对喜欢的人,希望他能陪自己一辈子;对不喜欢的人,希望他马上离开。苦就是源于对别人的喜欢和不喜欢,我们的苦完全放在别人身上。人为什么会苦?原因是我们感觉一切现象都是真实的,感觉和别人的关系也是真实的,感觉对别人的付出也是真实的。当我们觉得对别人付出越多,就会对他期待越高;当得不到同等的回馈,就会生起怨恨、不甘,或者遗憾、不舍,所以人生的岁月必然是痛苦无尽。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例如,我在运动场跑步,除了我之外,还有其他人在跑。有人和我擦肩而过,有人陪我跑了一百公尺,有人陪我跑了一公里,诸如此类,人生的问题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应该心存感恩,感恩生命中曾经陪过我们一百公尺、一公里、五公里或十公里,曾经陪我们一年、三年、十年的所有人,但不要去纠结对方好与坏、付出多与少,这样就不要掉入互相怨恨的深渊之中。人和人在一起就是一段因缘,或长或短,一切都是缘起的现象,是彼此的因缘和合。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就会珍惜因缘、把握因缘,但不执著因缘;这样反而会心存感恩,内心会释怀种种的痛苦,终将从怨恨中解脱。(二)、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论与谁同行,最终都是独自走完,别人最多隻是陪你一程而已。但是很多人认为,失去别人的陪伴,自己就走不下去,这样的理解是完全错误的。譬如,一只鸟停在树枝上的底气,不是源于树枝对牠的支撑,而是清楚自己有一双翅膀,即便树枝断了,对鸟也影响不大,因为有翅膀可以展翅高飞。从缘起的角度,人需要各种因缘,自己是人生的主角,不要想著时时刻刻去依靠别人,但是要配合人、利于人。不管我们走人天道、解脱道、菩萨道,必须自己去面对、去完成。要做好每件事,要认真对待每个过程,清楚从头到尾,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实无所得”,这样才能做到不执著,不然人生一定苦不堪言。佛陀从因地发心学习,行菩萨道起,一直到成就的整个过程,他很清楚“实无所得”,才能证得“无生法忍”,然灯佛才会为他授记,未来的名号为释迦牟尼佛。我们从此时此刻开始,不论做什么,做的同时一定不要执著,一执著心就会苦,有一句话叫著
力即差,就是隻要一执著就已偏差了。
二、严净佛土
佛在行菩萨道中,证得“无生法忍”。菩萨彻悟之后会做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广度有情众生。第二件事是,庄严佛土。「须菩提!於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佛问须菩提:「菩萨是不是有庄严佛土呢?」什么叫庄严呢?我们常常会说,菩萨的长相很庄严,这样解释庄严并不全面。到底用什么来庄严呢?是用「福德」和「智慧」这两项来庄严,合起来叫福慧双修。我们喜欢行善的人、待人亲切的人、对人恭敬有礼貌的人,这就是一个人的福德。福德是一个人善的展现,其待人接物、应对进退、为人处事,都让人觉得欢喜,这叫做庄严;一个人随缘说法、随方解缚、随缘应变、随缘自在,处世圆融,遇事不惊之人,此人必有智慧,这叫做庄严。庄严不是指相貌美丽、妆容漂亮、衣著好看、配饰得体,真正的庄严是指一个人的福慧。一个没有福德和智慧的人,即便外表看起来美丽英俊,只要言行展现,就会露出马脚,就会现出不庄严相。庄严一定要从福慧两方面来学习。我们可从三个角度谈庄严,谈任何事情都要理事圆融,理和事不可以分开。1、现象的庄严庄严道场要靠大家不是靠自己,一个菩萨行者会通过自己去影响别人,成立一个团体,共建一个道场,共同打造一方净土,都大家要齐心协力来完成。庄严世间要靠大家的力量,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如同一个家庭,最起码要夫妻共同经营,不能只靠先生或太太,两个人共同庄严,家才会温暖。开一家公司要靠所有的员工来庄严,而不是隻靠老板。譬如禅心学苑或中庸行书院,这两个地方,难道靠一个人可以庄严吗?一个人只能庄严自己的身心,外在的道场要靠大家一同来庄严。在《法华经》里有一则公案,他方世界要协助释迦佛,来庄严娑婆世界;释迦佛对他方的菩萨说:「谢谢,不用辛苦你们,我们此方就有无限的菩萨可护持。」他的话音刚落,便从地涌出无限的菩萨,叫做地涌菩萨。若只靠释迦佛一人,亦无法完成。所谓「一佛出世,千佛拥护」,正是这些佛菩萨,以无私的精神共同来成就他人。我们今天扮演什么角色呢?愿意来庄严道场吗?道场不是我的、不是你的,也不是某人的,是大家共同建立、维护、善用的道场,要靠大家发心来庄严。一个人因缘不具足庄严道场,但前提要先做到庄严自己的身心,大家才愿意来配合庄严道场。2、言行的庄严个人的谈吐、行为、内涵,要展现出恭敬。六祖说:「内心谦下,外敬于人。」我们讲话要得体,行为要端正,便是正语正行,这就是言行的庄严。
3、自心的庄严
心净则佛土净,直心就是道场,就是自心清净、自心庄严。一个菩萨行者,他的心是清净,而有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纔有能力去影响周边的人,来共同庄严世界、庄严净土、庄严道场、庄严团体,这就叫庄严。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