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短视频成为课堂科学教育的有益补充

让短视频成为课堂科学教育的有益补充

00:00
06:11

近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宏艳在科学教育交流分享会上分享了《短视频生态下中小学生科学教育研究报告》,对短视频科普对于科学教育的作用与意义做出了探讨。

报告显示,中小学生了解科学知识的各种渠道中,短视频和视频占比达66.5%,仅次于课堂学习,位列第二位。超过九成的中小学生认可短视频补充了学校的科学教育,认为科普短视频开阔眼界、便于理解、互动性强。

在如今这个数字化时代,如何防范青少年“电子沉迷”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当很多家长都因为孩子喜欢刷短视频而忧心忡忡,担心孩子玩物丧志,荒废学业之时,或许他们未曾意识到,短视频正在成为青少年接触科学、了解科学、热爱科学的重要窗口,也正在成为课堂科学教育的重要补充。

短视频的用户触达率高,覆盖面广,十分便捷,能以轻松、简短、有趣的方式呈现科学知识,符合青少年的冲浪习惯。随时随地都能学,提升了科学知识的可及性,让学生在课堂之外也能亲近科学。

做科普视频最难的就是解决趣味性的问题,很多传统科普视频就是将线下的科普讲座搬到线上,缺乏互动性,讲解方式单一,很容易让人“看困了”。但是短视频可以通过剪辑、模版等玩法,精心设计一些有趣的形式,让科学实验演示、原理讲解等内容,变得更为生动形象,让抽象艰深的知识变得可感可亲,点燃了他们创新求知的热情。

科普视频创作者杨大炜就表示,他经常让他的两个儿子在讲解古建筑知识的科普短视频中出镜,分别代表两类人提出视角不同的问题,信息量丰富,而且幽默轻松,让孩子在哈哈大笑的瞬间学到知识。

短视频具备丰富的视觉元素和生动的表现形式,打破了传统教育的界限,让复杂的科学概念变得直观易懂,让学生接触到有趣好玩、直观好懂、与时俱进的科普内容,从而增强了青少年的学习兴趣,而众所周知,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让青少年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鼓励他们进一步去挖掘科学魅力,提升科学素养。

短视频的传播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内容创作者可以通过用户的反馈来及时调整内容,这种双向交流有助于构建更为紧密的科学社群,让青少年在交流中互学互助,不断进步。丰富多彩、短小精悍的短视频内容,有益于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和创造力,让他们在观看中学会了主动提出问题、寻求答案,而这正是培养科学思维的起点。

同时,短视频平台依靠流量和用户量形成的聚合力,集聚了由院士、科学家、著名科普博主等优质创作者组成的多元化科学教育队伍,形成了科学教育和科普工作的线上“主力军”。这些科学大咖、专业学者,学养深厚、经验丰富,通过他们的悉心讲解、精彩呈现,让城乡孩子共享优质的科普内容,在稚嫩的心灵中播下科学的种子,还能成为乡村教师的“云课件”,让欠发达地区的科学老师也能接触和吸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助力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可见,科学教育本就不只是坐在教室里上的“科学课”,而是以广阔天地为学习园地,将现实生活当成学习素材,利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在现实世界中发现、研究、解决科学问题,引导青少年学生成长为有科学精神,创新动力和实践能力的科技创新人才。

短视频作为喜闻乐见、普及率高的科普内容载体,具备丰富的网络科学教育资源,完全可以成为中小学生科学教育重要的“网络课堂”,帮助青少年学生丰富科学知识、提高科学兴趣、养成科学态度、培养动手能力。

短视频不应被偏颇地视为洪水猛兽,只要找到正确的打开方式,它也可能成为帮孩子打开智慧大门的钥匙。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无需对短视频存有偏见,更不要一看到孩子刷短视频就“如临大敌”。在当下这个视频化的时代,想将身为互联网原住民的未成年人与短视频隔绝开来,既不明智,也不可能。与其围追堵截,不如因势利导,接纳孩子的兴趣爱好,通过陪伴和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将短视频平台作为获取知识、开阔视野、增长见闻的重要渠道。

短视频平台也要持续加大对科普类内容的支持力度,优化推荐算法,邀请科学大咖,进一步提升和优化内容质量,让更多趣味与知识兼具的科学教育资源,去引领青少年发现科学之美,树立科学理想,涵养科学精神。

唯有各方携手同心,形成合力,共同构建健康向上的科学教育环境,才能更好地让短视频、直播等新兴传播形式发挥积极作用,推动科学教育多元化、高质量发展,让科学在方寸之间,滋润每一颗童心,为他们插上梦想的羽翼,遨游于广阔的科学天地,探索生命中未知的惊喜!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