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 |《为了你好》:“为了你好”到底是为了谁好?看见以爱为名的伤害

心理 |《为了你好》:“为了你好”到底是为了谁好?看见以爱为名的伤害

00:00
27:47

“为了你好”到底是为了谁好?看见以爱为名的伤害

点击进入喜马讲书频道页>>>

精华笔记 

北京医科大学儿童发展中心2024年发布的最新报告指出,中国儿童的自杀率居世界第一,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每分钟就有2个孩子死于自杀,8个自杀未遂;同年,美国疾控中心、英国慈善机构心理研究所也都发布相应数据指出青少年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因心理健康引起的自杀和犯罪行为也已成为威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元凶。


在如今的家庭结构中,孩子是家中几代人关注的焦点,全家人“爱之深,则为之计深远”,用“一切都是为了你好”的宣言裹挟着孩子不停地往前赶,去努力,去向上,去做完美的人上人,而当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展露出某种叛逆和偏离轨道的苗头时,家长们就会感到很困惑,他们会想,“我都是为了你好”,“你究竟有什么委屈的”。在“都是为了你好”的期待中,无数孩子的精神状态发生异常。因此,这种冠以“都是为了你好”的教育思想到底正确与否成为了大家讨论的焦点。


享誉国际的瑞士心理学大师爱丽丝·米勒新近出版的经典著作《为了你好》就深入探讨了这个问题。


在这本书中,她将这种以爱之名的教养称之为“有毒教育”,并通过研究希特勒、吸毒者和少年杀人犯等经典案例,探讨了有毒的家庭教育造成的长期影响,这种影响不仅局限于个体,还有可能导致重大的群体性暴力。


米勒指出,过去我们认为有毒教育就是对儿童进行身体上的摧残、剥削和虐待,随着全民素质的提升,这种方式逐渐被一种精神虐待所取代,而精神虐待又被“教养”这个体面的词掩饰。所以,越来越多的人无法正确的识别有毒教育,正因为这样,中国甚至全球青少年患上心理疾病的比例才逐年攀升。


书中她提出了几种在中国现代亲子教育场景里面非常典型毒教育方式,分别是:


第一、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实施的狡猾操纵;


第二、家长有意识地打压羞辱孩子;


第三、家长用一种假装友好的冷暴力方式惩罚孩子;


第四、家长强迫孩子压制激烈的情绪;


第五、家长欺骗孩子强制接受痛苦。


米勒指出,很多父母一直在不知不觉中用这些技巧和条例来驯化一个孩子,从而影响孩子的自我表达和感知外部世界的方式,这些“家规”“家风”不仅阻碍孩子健康发展,而且都建立在利他主义之上。最残酷的是,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人在童年期自发生长出的活力、感受力与创造力,就没有了存在的空间,孩子也会走上一种“生命抑制”的极端状态。


米勒认为,用失去父母的爱和喜欢为威胁,不让孩子去合理的表达自己的愤怒和痛苦,实在是很残忍的方式。为了让大家有更深刻的警醒,米勒通过对极端案例的分析来指出这种教养方式带来的严重后果,比如会导致自杀、吸毒成瘾、反社会人格等。


米勒首先用畅销书作家克里斯蒂诺的例子说明了自我毁灭式的宣泄方式,接着用希特勒的例子说明了破坏性的宣泄方式,最后用震惊欧美的杀人狂魔于尔根·巴尔哈的例子说明了两者皆有的宣泄方式。


回顾以上三个人的案例,一个吸毒者,一个暴君,一个儿童谋杀犯,尽管各自的生命历程完全不同,他们身上却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第一是都具有极端的破坏性,第二是长期压抑的童年的仇恨释放,最后是这三个人都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把他们的痛苦告诉世界。


所以这三个人不仅仅是个人,而是某些群体的代表。这些父母的教养不是为了孩子的幸福,而是为了满足父母自身对权利和抱负的需求。这种满足具有循环性。


米勒在书中也给出了两条和解之路来打破这种循环性。第一种方式是直面愤怒,第二种方式是找寻到自己的攻击性形式。米勒指出,这两种和解之路,也是两种宽恕之路,宽恕的不是别人,而是受伤后发泄情绪的自己。


最后,米勒呼吁社会应正视“有毒教育”的深远危害,反思以爱为名的暴力,尊重孩子的真实感受,只有这样才能阻断悲剧的社会传播,从而建设富有同理心的教育新范式。


让我们携手,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充满理解、尊重与鼓励的成长环境,让每一个生命都能在阳光下自由绽放。




书名:《为了你好》

作者:[瑞士] 爱丽丝·米勒

撰稿人:王悦红

主播:1号麦克

制作:喜马讲书

监制&运营:鲁佳音 石乐

编辑:鲁佳音

总编辑:马晓蓉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jinjiantie

    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挑战和困惑。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在我们的人生中,宽恕不仅仅是对他人的宽容,更是对自己的一种解脱。宽恕的不是别人,而是受伤后发泄情绪的自己。通过宽恕,我们可以释放内心的负面情绪,获得内心的平静和自由。《为了你好》这本书呼吁我们社会正视有毒教育的深远危害,反思以爱为名的暴力。它提醒我们,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和情感。需要尊重孩子的真实感受,理解他们的情绪和需求。只有这样,才能阻断悲剧的社会传播,建设一个富有同理心的教育新范式。👍

  • 1593768cwlx

    垃圾书。举的例子,是想给希特勒和杀人魔洗白吗?“他们都是好孩子,都是父母的错”。 例如,有天我在电冰箱面前来了个尬舞,第二天冰箱坏了,结论就是尬舞会导致冰箱故障。 妖魔化“为了你好”,换尿布也是“为了你好”。有事说事,别拉大旗,恶心。 总结一下就是提倡一个大家都知道的道理,要让儿童合适表达自己的情感别压抑。非要举极端例子,危言耸听,还带点恐吓。 这种不是垃圾还是什么?

  • 翁意

    说了半个小时什么不能做 却没说应该这么做。

  • 1898558tgcy

    怎么和孩子一起成长是我们很多家长的共同问题

  • 明哲_2019

    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去治愈。

  • tonysen5777

    穷人家的孩子一定要叛逆,富人家的孩子一定要听话,这是人生最容易的幸福之路

  • 起一个更霸气的名字

    10万和60万是认真的吗?

  • 马里安巴

    没看过原文,仅听解读的话,我个人觉得这本书真没什么指导意义…举例也不充分,结论也不靠谱,全凭作者想当然…

  • Jnlws

    净扯淡

  • 卫强_Pk

    纯属放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