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竟之业:近代中国的言行表率》|每日一书

《未竟之业:近代中国的言行表率》|每日一书

00:00
02:55

推荐理由:

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就此结束。虽然此后有张勋的复辟,但是很快以失败告终。当我们回忆曾经在中学解答近现代历史考题时,或许都会想起一句记忆犹新的答案:“这说明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那么,共和的观念是如何深入人心的呢?演说是途径之一种,或者说是比较关键的一种。正是关于政论、思想、主义和时局的种种演说辩论改变了国人的观念,并与政论文章一起塑造了人们关于何为中国、何为中华民族、何为现代国家的意识。政治学者史谦德在《未竟之业:近代中国的言行表率》这本书中处理的便是近代中国的演说史,只不过他认为,通过演说深入人心的,不仅是关于共和或整套现代政治机构的观点,也包括一种政治化的生活方式。从政治家到政论作家,都开始与公众面对面。从此,他们不只是在书斋之内著书立说,而是走出去与众人演说。

史谦德从世界各国近现代化进程的一般意义上界定了演说的意义,接着进入中国的演说和辩论风潮。从地方会馆、公园、学校宿舍到休息室,处处都有辩论言谈之声。他对孙中山早期和晚年的演讲着墨最多,其分析的时间跨度也最长。演说对孙中山革命事业的重要性也由此可见。此外他讲述了梁启超、鲁迅、刘少奇、唐群英等各界人士的演讲故事。

一种新的表达和传播形式自此形成。只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演说在当时是被全然接受的,过于重视技巧、吹大话、煽动性观点更容易传播等质疑,也让人们不断重新看待无处不在的演说,有怀疑、有“将信将疑”、有漠视,也有参与。单从形式上来说,演说已经被广为接受。演讲者练习演说,并根据听众的反应及时调整措辞和策略,“公众展现的样子,发出的声音,甚至散发的气味,都由不得人不注意”。

史谦德首先为国内读者所熟知的是他的另一本书,于2021年出版中译本的《北京的人力车夫:1920年代的市民与政治》。如今这本《未竟之业:近代中国的言行表率》出版了中译本,读者也能读到他进入历史的独特视角和叙事方法:在史料和政治学理论之间夹叙夹议。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