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 · 韩 · 韩非子 · 孟孙猎得麑 · 赏析 ~ 方明

战国 · 韩 · 韩非子 · 孟孙猎得麑 · 赏析 ~ 方明

00:00
08:38

孟孙猎得麑

韩非子

孟孙猎得麑,使秦西巴持归。其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而与之。孟孙归,求麑安在,秦西巴对曰:“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窃纵而予之。”孟孙怒,逐秦西巴。居一年,取以为子傅。左右曰:“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一麑不忍,又何况于人乎?”


注释

①麑:幼鹿。
②傅:任辅导责任的官或负责教导的人。在文中指老师。
③弗忍:不忍心。
④纵:放走。
⑤安在:在哪里。
⑥居:过了,停留。
⑦取以为子傅:召回秦西巴做太子的老师。
⑧左右:旁边的人。


译文

孟孙打猎捕获一只幼鹿,让秦西巴拿回家,幼鹿的母亲跟随着啼叫,秦西巴不忍心就给了母鹿。孟孙回家后,一到家就要幼鹿,秦西巴回答说:“我不忍心就给了它的母亲。”孟孙大怒,赶走了他。过了一年,又召回秦西巴来当儿子的老师。旁边的人说:“秦西巴对君王是有罪的,现在又任命他为太子傅,为什么?”孟孙回答:“他对一只幼鹿都不忍心伤害,又怎么忍心对我的儿子不好呢?”


简析

《韩非子·孟孙猎得麑》通过孟孙和秦西巴的故事,阐述了“巧诈不如拙诚”的道理。秦西巴因不忍心幼鹿母子分离而将其放走,虽然得罪了孟孙,但因其心地善良、有仁爱之心,最终得到了孟孙的原谅和赏识,被任命为太子的老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应当有仁爱之心,诚实善良的人最终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同时,也警示人们不要过于机巧狡诈,因为真正的成功往往建立在真诚和善良的基础之上。


背景介绍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韩国公子韩非所著的法家经典著作,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其中,《孟孙猎得麑》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故事,通过生动的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传达了深刻的道理。


作者简介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前233年),战国时期韩国人,为韩国公子,与李斯同学于荀子,喜好刑名法术之学,继承并发展了法家思想,为战国末年法家之集大成者。他提倡君权神授,主张因时制宜、法治,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四个政策。韩非子的学说对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治国理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