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心法要讲记第十讲
自如来付法迦叶以来,以心印心,心心不异。印着空,即印不成文;印着物,即印不成法。故以心印心,心心不异。能印所印,俱难契会,故得者少。然心即无心,得即无得。
禅宗这一支的由来是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大迦叶心领神会,不由言教,默传分付一心而有。故称教外别传,以心印心。世尊付法迦叶时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今咐嘱摩诃迦叶。故有禅宗的由来。
禅宗指直人心,见性成佛,不由文字,言下顿悟本性,直了成佛。故为佛心宗。心即是佛,心即是法,法即是心,心心不异。
临济禅师云:你心心不异,名之活祖。心若有异,则性相别。心不异故,即性相不别。心心不异者,无二心也,无分别心,无住着心,无疑惑心,无对立心。居一切时,不起妄心。二六时中,直用直行,但能不住,皆是此心。一切众生,日用万行,思惟动念,举手投足,皆是此心。乃至蠢动含灵,一切动静,皆是此心。故云心心不异。
从佛传法给大迦叶以来,经西天二十七代祖师,到达摩祖师,到六祖,到黄檗这里,都是以心印心,心心不异,没有法可传可授可得。所以禅宗是唯传一心,唯悟一心,无法可修可证。只是悟此真心而已。传心到底传了个什么?印心怎么叫印心呢?
印着空。如果心是本空的,则不需要印,亦没办法可印,因为没有能印所印。以空印空,空不可印。所以不是印着空。
若印着空,印不成文。文有文字的意思,也有纹络、痕迹的意思。若言印空,空无文字,亦无痕迹,无少法可印。所以以心印心不是印着空。
文字只能方便形容以心印心,实则无法可印。真实之法,超越文字,超越一切对待,无能无所,不可传,不可印。只能修行者言下默契,自证解脱。这是讲印着空。实际上是没有空所印。
实相是佛没有出世,也没有佛入涅槃,没有佛说法,亦没有法可说。没有众生迷,亦无众生可度。这是真法。但是幻化众生看不到真实,着在了文字相上,着在了生灭相上,以为有心可传,有法可印,故名众生。
印着物,即印不成法。这里的印着物是指有法可印,指各种有为法,各种法门,各种语言文字,故事譬喻。若以为有法可印,有物可得,法在哪里?物又在哪里?究竟无法可得,亦无物可印。众生真心,无少法可得。故言印不成法。
所以说印着空,没有空可得;印着物,没有法可得。可知以心印心,即不是印空,亦不是印物,只是自证自觉的形容和比喻,不可作实法解和定法解。
佛法既不能执着文字,又不能执着离文字。虽然真心离文字,但文字能指示比喻真心。从这个意义上讲,佛与祖师才会出世说法,才会讲以心印心。以心印心虽是假名,但行人若心领神会,言下默契,即悟得本心。方知心心不异,法法不异,道道相通。所以祖师对学人之间传法非常地不可思议。
如裴休问黄檗:高僧在什么处?黄檗只是大声喊了一声“裴休!”裴休应:“喏”,师云:在什么处?裴休便开悟了。沩山走路,低头捡起一根树枝,仰山就问:“师父,您这是干吗呢?”沩山说:“十方诸佛都在这枝树枝里边睡觉。”这是以心印心,鬼神难测。
所以把祖师之间这种手段和传法的方式叫向上一路,叫千圣不传。为什叫千圣不传?因为没法传,不可思议。
能印所印,俱难契会。但有能印,有所印,都不是真正的以心印心。印着空,没有空可印,空亦不能印。印着物,又没有法可得,没有物可印。所以有能印和所印,都不是真心,不是真印。
以心印心,无法用意识去思惟。所以灵山会上,百千大众见世尊拈花,都不知所措,唯有迦叶破颜微笑。
真正契会者少,得此心印者少。此心是无心之心,所得的法印亦是无法之印。慧明上座追六祖到大庾岭,六祖将衣钵放在石头上,慧明提掇不动。此亦表此心印是不可得之印,法脉是不可得之法。无心才能契会,无求方能相应。但有心得法,皆难契会。如神秀及其徒众,皆不相应。
有僧问赵州禅师:“如何是佛?”州云:“昨天我买了一件布衫,重七斤。”
得即无得。释迦牟尼佛在《金刚经》里讲: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实无所得。又云:实无有法名无上正等正觉,实无定法可得名阿耨菩提。所以心是假名,得也是假名,以心印心更是假名,传法更是骗人。
五祖半夜传法给六祖,以袈裟遮之,既有表面上的意义,就是给六祖讲金刚经。又有更深的意义。更深的意义是两人在那里装模作样,给真正明白的人演戏,就是不想让你看到他们在干嘛。袈裟后面,五祖和六祖可能在那儿打盹儿睡觉,或者在吃花生米。所以说传法只是骗老百姓。对于明白人,知道他们什么也没干。若说五祖传法给六祖,是为谤祖。
法是本有,心是无心。非师相授与,我亦无所得。对众生来是说传法。对悟了的人,心都不可得,找不到一个传法的人以及能传的法。诸佛法印,一落语言文字,早就错十万八千里了。
沩山拿了个镜子派人送给仰山。仰山看着这个镜子,对大众说:这个镜子是我师父沩山那里来的,现在为什么在我手上?大家回答一下,答得出,镜子就留下,答不出,就摔掉。祖师们一般问学人的问题都是这样的,让你听了,一头雾水,不知道怎么回应。这都是考学人真实的修行功夫的。大众听仰山这么一问,全都不知所措,站在那里什么都说不上来。仰山就把镜子摔了。当时如果是你在场,怎么回答仰山的话。
代答:当时就从仰山手中抢过瓶子,问仰山:为什么又在我手中?若如此,瓶子就留下了,可以种花用。
南泉斩猫的公案与仰山摔瓶的公案有点相似。东西两堂的僧人争夺一只猫。南泉提着猫对大家说:大家说一句,说得出来就能救这只猫,说不出来就斩了。大家不知道怎么回答,南泉就把猫斩了。后来赵州回来了,知道这件事,脱下鞋,放在头上,走出门外。南泉说,当时赵州要在,就能救得猫儿。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赵州如果在,就能救得猫儿。如果说这就是以心传心,你知道为什么吗?会得了这些公案,就知道什么是真正以心印心了。
有些人学习禅宗,一直都觉得非常相应,也觉得很有信心,尤其看达摩祖师的血脉论,读金刚经,看传心法要,觉得讲得太好了,大快人心,似乎写的与自己完全相应,觉得自己好像也开悟了,见性了。可是一看到公案,比如我前面讲的这几个公案,就不知道祖师们在干什么,在说什么了。不知道公案里所讲到底是何用意?顿时对禅宗又没了信心。是不是?呵呵!禅宗如果是那么好学的,如何能在众多法门里独树一帜,被称为佛陀的正法眼藏?所以大家不要灰心,不要只求结果,要多在因地上努力!放下各种执着,勤作息虑忘缘的功夫,时节因缘到了,自然明白。古人云:虚明自照,不由心力。
佛有三身,法身说自性虚通法,报身说一切清净法,化身说六度万行法。法身说法,不可以言语、音声、形相、文字而求。无所说,无所证,自性虚通而已。故曰: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化身。此三身是方便说,是从三个方面讲解佛性。
黄檗禅师说:法身说自性虚通法。什么是自性虚通法?就是无法可说,又名自证圣智,自悟自修解脱之法,此法唯默契而行,无法向他人道,也不可从他人那里听闻。故云不可以言语、音声、形相、文字而求。无所说,无所证,自性自如,虚通默契而已。没有人能说自性虚通法,外善知识那里无法讲这样的法。就是讲了,学人也听不懂。听懂了,就会法身说法,也能听懂法身说法了。金刚经云:无法可说,是名说法。此是法身说法。
报身说一切清净法?什么是一切清净法?通过语言文字引导行人觉悟自心,破迷开悟,转凡成圣,认识自心本来清净的法。
化身说六度万行法?化身说法,是指一切助道之法,如四摄法,四无量心,六度,八正道等法。
历代祖师都有对三身的描述。六祖大师说:何名清净法身佛?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若遇善知识,闻真正法,自除迷妄,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现。见性之人,亦复如是。此名清净法身佛。所谓法身,是从众生佛性本来清净的角度讲。
何名圆满报身?譬如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莫思向前,已过不可得;常思于后,念念圆明,自见本性。善恶虽殊,本性无二。无二之性,名为实性。于实性中,不染善恶,此名圆满报身佛。此是从修行和觉悟的角度讲报身佛。
何名千百亿化身?若不思万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为变化。思量恶事,化为地狱;思量善事,化为天堂...自性变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觉,念念起恶,常行恶道。回一念善,智慧即生。此名自性化身佛。此是从众生起心动念,日用万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角度描写化身佛。
临济祖师曰:你一念心上清净光,是你屋里法身佛;你一念心上无分别光,是你屋里报身佛;你一念心上无差别光,是你屋里化身佛。此三种身,是你即今目前听法的人。只为不向外驰求,有此功用。据经论家,取三种身为极则,约山僧见处不然。此三种身是名言,亦是三种依。古人云:身依义立,土据体论。法性身,法性土,明知是光影。大德!你且识取弄光影的人,是诸佛之本源。
临济祖师说,对于经论家来说,三身是极则。什么是极则?极则就是究竟,没有比这更彻底的义理了。但在禅师看来,三种身只是文字和名相,是三种所依。为什么三身是所依呢?因为三身也是从意识中出来的。真正的法身,不是文字意识所能知解。所以临济祖师说:身依义立。身是三身,义是依概念而有,从心识而生。就算是法身也只是个概念,一个名字而已。是心识中的影像。佛真法身,是那个产生影像和名言的弄光影的人。
报身、化身皆随机感现,所说法亦随事应根以为摄化,皆非真法。
所谓报身佛、化身佛说法,是指像释迦牟尼佛,像经典里诸佛所说的法,像很多在世的善知识,他们讲法都是随众生根机而示现说法,为了方便摄受他们。所讲之说,都是一时权宜之说,非是真法,非是定法。所以千万不要执著某个师父讲的法,把它们当成定理。那都是祖师随众生根机、随不同的人不同的问题而随宜所说的法,都是量根施教,是方便法,不是自证圣智之法。自证圣智法,是法佛所说,非文字能及,是自心自悟自证之法。
所以会听法的人不会每天执着听法师讲法。那只是阶段性的,听明白了,就要放下内心种种执着,息虑忘缘,实证佛法,去自证内在圣智解脱境界。
文字、语言、音声之法,都不是真法。外善知识所有教授,都不是真法。真法需向自心去悟,离一切言说,动念即乖。
如大珠和尚见马祖。马祖问他:你来此所为何事?大珠曰:来求佛法。祖曰: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作什么?我这里一物也无,求甚么佛法?珠遂礼拜,问曰:阿哪个是慧海自家宝藏?祖曰:即今问我者是汝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向外求觅?珠于言下自识本心,不由知觉。
大珠和尚开悟,虽然是经由马祖点拨,但却不是马祖给他的开悟,是大珠和尚言下求心息灭,知道回心内省,豁然相应,非从外来。
故曰:报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
所以说:报佛、化佛都不是真佛,也不是真正说法者。释迦牟尼佛,历代祖师,所有的外在的善知识,都不是真佛,也不是真正的说法者。真佛乃是自心,说法是无法可说。
说六祖是肉身佛,是佛再来。达摩是观音大士再来。文殊是古佛再来。寒山是文殊大士示现。其实这些都是依世俗谛而说,非是实相。凡是能显现的佛,示现的祖师、观音、地藏,都是报化佛,不是真如佛。
所言同是一精明,分为六和合。一精明者,一心也;六和合者,六根也。此六根各与尘合,眼与色合,耳与声合,鼻与香合,舌与味合,身与触合,意与法合,中间生六识,为十八界。若了十八界无所有,束六和合为一精明,一精明者即心也。学道人皆知此,但不能免作一精明六和合解,遂被法缚,不契本心。
所言同是一精明,分为六和合。这句话出自《楞严经》。一精明者,即一心,也即本源清净心。六和合者,即六根。此六根乃是一心之影像,妄见六尘。与六尘和合,妄生六识。眼与色合,耳与声合,鼻与香合,舌与味合,身与触合,意与法合,生于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根、六尘、六识,虚妄成十八界。若了十八界是虚妄法,了无自性,本无所有,即返六和合为一精明本体。一精明本体,就是佛性,就是众生清净心。学道人对此都了解,但到了现实生活中,仍不免遗失本心,把六和合所生的识心和妄想当成自己的真心,舍本逐末,遂被幻法所缚,背弃了本心,掉到了烦恼诸苦中。
《楞严经》云: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云何二种?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
故知众生之所以轮回受苦,都是因为遗此本明,以妄想心为自真心,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此处所言的不能免作一精明六和合解,就是楞严经里所说的不知二种根本。一是把攀缘心,也即识心,当成真性。二是遗失清净自性,而追逐六尘境界。
六根六尘六识都是真如自性因一念无明而取自心所见,是阿赖耶识成未转成真如佛时的习气分别所见。上此一念不觉,遂生十八界及一切诸法。一念心生,十八界就出来了。一念心灭,十八界即空。万法皆空,唯是一心。一心者,超越空有,不在有无,离一切相,举心即错,动念即乖。
学法的人都明白一心之理,但遇境界时便生心,便心随境转。为什么?因为所学所修都是知解,未进行实修,没有自证转所依。众生没有实修的功夫,就不能避免把一精明本体作六识解,正是因为众生无始以来以妄想心,攀缘自性的习气,未经修习,所以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
如来现世,欲说一乘真法,则众生不信兴谤,没于苦海。若都不说,则堕悭贪,不为众生溥舍妙道。遂设方便,说有三乘。乘有大小,得有浅深,皆非本法。
如来示现世间,其本意是为大众说一乘实相之法。但是众生善根不够,福德不够,智慧不够,听不懂一乘法。众生不信,如果佛只讲一乘,只说实相法,听闻就会起谤法心,就会诽谤正法,以谤法因缘,就会没于苦海。但是若因此不说法,如来则堕于悭吝,有所秘惜,不能为根基成熟的众生普施妙法。
如来示现世间,本来是想为众生说一乘法、说实相法、说自性法、说真如法,但是他开悟之后,发现实相之法不可思议,非语言文字所能传达,亦非意识分别所能知之。若说文字之法,一定会有众生执着,或生诽谤。所以佛陀当时就想入涅槃。后经大梵天王劝请,才没有入涅槃,而是用佛的大智,将一乘法演化成三乘法,令一切有缘众生,增长法身,趣涅槃道。
如果佛一上来就讲祖师的境界,天天给你竖手指头、拈花、踢腿,除了迦叶,百万之众,都没有人能领会。如果佛只为上上根基的人说法,那一切众生都将轮回苦海,无有出期。佛悯众生,才巧设方便,把实相法说成三乘法,引导众生渐入实相。
佛不出世,不说法,也没有任何问题。因为众生界不增不减,实相中,没有众生迷,也没有众生觉,没有众生轮回,也没有众生得度。佛不讲法有问题吗?没有问题。讲了也没讲。所以佛说,我四十九年来一字未说。有人会问:既然讲与不讲都一样,为什么佛还会讲法?你这个问题问的有点傻。就是因为讲与不讲都一样,所以才讲啊。为什么不讲呢?不讲有什么好处?没什么好处。讲有什么好处?也没什么好处。既然一样,就找些事做,就讲吧。一样的事,佛陀选择了说法,选择了做梦中佛事,选择了不堕无为,选择了慈悯众生。佛虽然出世说法,但并不会对此产生执着,也不会执着于度众生,而是随缘示现而已。这表现了一个证悟者的自在和智慧。从世俗谛上讲,虽然诸法空相,但不是断灭。幻相中众生还在沉睡,还在沉迷,还在受苦,他们不知道自己是幻,一切是空。佛悯众生,为了让一切众生觉醒,所以出世说法。
佛陀说法四十九年,虽然有的人因佛法而觉悟,但也有无数众生执着于三乘方便教法,误以为真,所以越修离正道越远。这不是佛陀的本意,众生却因为自身的业力和因缘,错解佛法,被佛法所缚,依旧轮回六趣,不得解脱。
遂设方便,说有三乘。乘有大小,得有浅深,皆非本法。乘有大乘小乘的区别。所谓三乘,是指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乘有大小,得到的解脱有深有浅,但都不是本法。所谓浅深,是指所证的阶位,比如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声闻的果位有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这些果位,都是修行者所悟的深浅不同,所得的解脱自在不同。都不是真法。真法无乘,无果,无修,无证,无一点相貌,无能无所。
故云:唯有一乘道,余二则非真。然终未能显一心法。
所以《法华经》云:唯有一乘道,余二则非真。一乘道,一心也。余二者,一切法门,一切方便教法,一切化城施设,种种文字语言,种种有为功德。纵恒沙劫修道,历诸地位,不识本心,终不得本佛。不见自心佛性,终不能成佛。
故召迦叶同法座,别付一心,离言说法。
所以世尊拈花示众,迦叶心领神会。世尊召迦叶同坐法座,别传心宗,离言说法。
此一枝法令别行。若能契悟者,便至佛地矣。
此一枝法,即指禅宗,又名佛心宗,又名宗门。禅宗是相对教下而言,又名教外别传。所谓别行者,是指与教下的方法有别。教下是学习经典文字和义理,分析名相,知解概念,作为入道之方便,指月之手指。宗门则不一样,直指本心,言下见性,不由文字。
你三藏十二部全能够看通,全部看懂,也能讲三藏十二部,百千禅定三昧也都证到了,佛的境界你也都亲证了,乃至十方诸佛给你摩顶授记,虚空法界六种震动,都不是真法。不如悟佛心宗,扭身便走。哪怕在禅定中感受到十方诸佛都入你身心,亲眼看到自己成为释迦牟尼佛,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放大光明,飞身虚空,十方世界,动念即至,都不是佛法,只是心识一时作用。唯言下见性,顿见自心,是真如法,是自证法,是实际法。
此法离于教授,不由文字,若见性,一字不识亦得成佛。故云教外别传。祖云:若识自性,一悟便至佛地。离一切功用,不动妄念,便与佛同。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