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心法要讲记第八讲

传心法要讲记第八讲

00:00
33:27
传心法要讲记第八讲
临终要节
凡人临欲终时,但观五蕴皆空,四大无我,真心无相,不去不来。生时性亦不来,死时性亦不去,湛然圆寂,心境一如。但能如是直下顿了,不为三世所拘系,便是出世人也。
这段是讲在我们临终舍报的时候应如何应对。其实要想在临终时应对自由,正念现前,解脱自在,就要在平时做好准备。
临命终的时候,不要再执著自己的身体和意识,不管心中生起任何念头,都不要相信,告诉自己:那是假的。也不管神识看到任何相,也要告诉自己:那是假的。
如果有病苦现前,观四大本空,五蕴非我,色受想行识无实性,身体不是自己,意识不是自己,思想不是自己,念头不是自己。这时,看待病苦只是病苦,不要在病苦上加任何负面的概念,比如担心堕落,或忧虑不能解脱。也不要起任何的疑惑,打任何的妄想。不要想这一世我这么认真修行,怎么还会有病苦?有没有病苦不代表修行的好坏。可能大修行人,临终也会示现病苦。我们的身体生老病死,是一种正常现象。示现病苦,就像饿了、疲惫了、累了、困了一样,是很自然的。像天气晴阴不定,忽雨忽风一样,它是无常的,必将坏灭的。心里起了妄想,有了恐怖,有了疑惑,要观五蕴皆空,观色受想行识非我。
起了一念恐怖的心、疑惑的心,要观这念心是无我的,是空的,不可得的。并没有一个我在恐怖,只是一念妄想而已,这样身心自然就安静下来。可能还会有一些不适,但也只是痛苦而已,除此之外,没有颠倒,也没有妄想。正念现前,即能安住实相。
真心无相。了达真心是无我相,离一切相的。自性无能无所,离于一切思惟对待。
不去不来。我们的真实面目,真正的自己是没有来处,也没有去处的。所以在临命终时,不要动任何去哪里的念。不要求生西方,也不须求佛加持,不要妄想去一个清静的地方,这些妄想都不要打。
生时性亦不来。我们生到这个世界时,只是在妄想中有个我出生了,是心识随着无明而来,本性并没有来处。从意识心来看,好像我们随着父母来投胎,生到这个世界上。其实这只是意识的错觉,本性并没有来。来是一种幻化相,虚妄相和颠倒相。
死时性亦不去。我们要离开这个世界时,人要走了,也只是妄想中有个我离世了,这也是虚妄相、颠倒相。本性是没有离去的。虚空自性,无任何相貌,无任何所执,那才是我们真正的面目,才是真正的我。此真我即如来性,即是一真法界,不生不灭。
此性无始以来湛然圆寂,心境一如,不来不去,不生不灭,非法非非法。当我们用实相来面对临终,面对死亡,就不会有恐怖了。也不会认为这个世界这么好,我不想走。知道世界只是心识的投影,如水中月,空中花。我们的真心本来就没有来去,没有生灭。心境一如,恒常不变,就像虚空一样,一直都是这样。
有了这样的智慧和对实相的观照,我们就能安住本心,安住本性,如如不动。对生灭去来之相,对心识生起的种种妄念不再受其影响。于理于事都没有疑惑。如果有病苦现前,就默默地忍受,告诉自己病苦是无常的,不是真的。它缘起缘灭,终会结束。如果有余业未除,病苦再重,也不要因此而心生颠倒,求这求那,妄想连篇。只是受着它,不要对病苦做任何评判。
千万不要起一念疑心或有所去的心。起了疑惑,就是法理不通,法理不通,就会妄上生妄,就会随着无明和妄念而流转,心识就有了去处。
但能如是直下顿了。只要能在临终的时候,不忘失实相,不起妄念,不生来去之想,就能直下与本性相应,即能证无生法忍,入大涅槃,不生不灭。只要不起疑惑心,没有纠结,心无所住,就算身体不适,甚至有妄念产生,只要不被它惑,就没关系。只要心里没有放不下的人或事,没有恐怖,心无趋向,直下便证法身。没有生相,也没有灭相。
不为三世所拘系。若临命终时,妄念不生,不被念惑,就不会被业力和无明所拘,不会于幻妄中流转。便证不思议法身,不再以业力身投胎,可以随意示现,超脱三世因果,便是出世人也。
这是临终时候是一个要节。面对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更要看破生命的幻相,看破一切的虚妄,不再对任何事情起执着心。
为什么祖师要强调临终要节呢?因为这是我们生命最后时期,一个比其他时候更容易悟道和成就法身的时刻。我们一定要对实相之理非常透彻,再加上平时用功,把它变成一种智慧和用心的习惯,也即无心可用,无方所可趋向。在我们舍掉一期生命的时候,一定不能对世间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再生贪恋之心,不能有放不下的人和事。理再透彻,如果内心还有执着和抓取,也会随业受报。
一期生命结束的时候,如果这时候把握不好,很容易随着一念妄想继续受业报身,去在幻境生死中轮回。临命终时,是你一生修行功夫的总结和考验。平时如果有功夫,临终的时候就不会紧张。平时奔那一坐,自然心无挂碍,清醒自在,无丝毫疑惑,临命终时也会那样。平时法理上非常明白,心无趣向,少欲知足,念念不愚,没有妄想,临终的时候是一样的。虽然身体可能有点不舒服,但不会影响心智,心智是清醒的。
如果平时业已消尽,不再造新业,临终就不会有大的病苦现前。所以大家不要担心临终时有多么痛苦,什么如龟脱壳,如蛇褪皮,那都是对业障重的凡夫来讲的。你一生没有修行过,没有觉悟诸法实相,临终会很痛苦,心识会颠倒,会很恐惧。
所以我们一定要把精力用在平时收摄身心上,不要总是担心临命终时不能解脱。如果你担心,就多担心眼前是不是心存正念,每天是不是好好修行了。考虑当下是不是还在贪着幻境,还有执着世间五欲六尘。没有任何人可以既贪着世乐,又能临终自在解脱的。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想临终解脱,活着的时候就要放下种种的执着。
现在放不下,想着临终时放下,那会很难,是打妄想。所以我们一定在临命终前,看破一切,放下一切,在临终时,就好应对,功夫也提得起来。不然,那时神智稍不清醒,再加上习气未除,功夫又不到家,肯定会随着自己的妄想和执着去轮回。所以,大家一定在清醒的时候就开始息虑忘缘,观察实相,心不颠倒。从现在开始,就要远离对六尘境界的贪着。这些才是你最需要考虑的。
其实若论实相,是没有临终这一刻的。临终只是众生心中的一个妄想。住于生灭的知见,才有“临终”的概念。妄想不生,心无执念,临终即非临终,只是那么个幻梦结束的时刻而已。对于大修人,或觉悟的人,临终就像闭目休息,走累了,停下脚步,坐下来休息一下,没有任何需要担心和恐惧的。当下这一刻心能够无所住,临终时就能心无所住。心无所住,即得解脱。
如果你平时知道收摄身心,能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就算起了妄念,也不会被它骗。有了这样的定力和智慧,老的时候,病的时候,临终的时候,心就不会被妄念骗。平时养成了功夫,任何时候都是一样,心境一如,随处解脱。
平时养成了不生妄念的习惯,就没有什么临终。方便讲临终那一刻来了,人走了,就和你中午吃饭的时候,和你散步的时候,和你无心地躺在床上的时候,和你二十年前在屋子里闲坐的时候没有任何的区别。所以只要你平时有了功夫,有正知见,习气转了,法执也没有了,一切妄求之心都歇掉了。随着你一生的修行,业尽情空,临命终时自然不会有任何问题。
该消的业也消没了。就算还有一些余业没有消尽,只要见地透彻,加上临终时正念现前,一样能解脱。永嘉大师说:在欲行禅知见力,火中生莲终不坏。因为你的见地清晰,脚跟站得很稳,所以就算有业障现前,只会受一些病苦,不会影响你的解脱。

切不得有分毫趣向。
这里是关键。临终时不要动妄念,什么都不要想,也不要疑惑,不要起任何心。起念可以,但不要信念头,不要把念头当真。最重要的是,不要起去哪里的念,不要想我到哪里去投胎,能不能去西方极乐世界?不要起这些去哪里的念。
学禅宗的人和学净土的人以及学其他法门的人不一样就在这里。禅宗行人不求往生,也不求任何生处,而是言下证法身,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动妄念,便入大涅槃。大涅槃者,即不生不灭也,跟临终没关系。活着的时候,早就证得了大涅槃。
禅宗是让你在平时生活中就有这样的功夫和智慧,不会起死了去哪里的念。临终根本不是问题,动念也不是问题,问题是会不会起执念,不会被妄念所骗。
黄檗禅师为什么不强调平时多用功,而要在这里强调临终时的应对呢?因为大多数人平时很难放下生死,很难看破世间如幻,用功时很难与实相相应。临命终时,一期生命快结束了,对于有些人,可能在这个特殊时期,忽然就明白了,对世间的一切忽然就全放下了。这个时候,告诉他这个要节,对他临终的解脱和证悟会有一定的帮助。毕竟,言下见性,随时能默契大涅槃的人不多。在日常生活中,生死的当下就证涅槃,一切时,一切处都不离本性,不违实相,大彻大悟的人不多。有许多修行人,不能在平时生活中证不生不灭,他没有这种功夫。黄檗禅师求其次,为这些学人开示临终的时候怎么证法身。
关于证法身,获无生法忍,大家要明白一点,解脱和见性是靠平时的修行,不是靠你思考,分析,想象出来的。所有跟解脱相应的见地和智慧,都是平时训练出来的。临终心无颠倒,没有趣向,需要平时反复练习,不是在这里想象和知解出来的。
对于特殊的人群,平时没有做够功夫的人,没办法了,祖师大慈大悲,才说出一个临终的解脱要节。所以大家把心思还是用在平时的积累上,不要把全部用心都寄托于最后的这个时机。
五祖大师在《最上乘论》里面也讲过,如果平时没有达到不染六尘,就把握临终这一刻。临终时心用对了,我所心灭,也可以证无生法忍。因为凡夫在临终这一刻容易放下一切。这是对不同根机的人所设的方便法。
有的人问:师父,如果临终这一刻也没有把握,又去投胎了怎么办?我们看,我们的习气就是这样,宁可一直在想象一个结果,想象一种可怕的境遇,宁可不停地打妄想,也不愿意从当下这一刻起就训练自己休息身心。他总想找一个答案,找一个保证。没有人能给你任何答案和保证,只有自己勤加练习,只有自己舍掉世乐,把精力和时间都用在坐禅、息虑忘缘上,你的身心才会发生真正的改变。练习永远是从当下开始的,日积月累,才能保证临终时不颠倒,不随业流转。
只要你接触了禅宗,学习了禅宗祖师的见地,也做过相应的训练,就算你的功夫做的不够,不绵密,退一万步讲,这一生所积累的功夫没能让你在临终时获大解脱,也会保存在你的神识中,会带到下一世。无论你是回归到法性,证得了不生不灭,还是示现受生,随业流转,你的业识和如来藏里都保存了禅宗修行的力量。你在未来世还会接触禅宗,起步就会和别人不一样。这是我们退一万步讲。因为根机不行,无法言下顿证菩提,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所以无论你修的怎样,是当下见性,证得法身,还是将来受报,继续修行,这一世做的功夫都不会白费。
就算你这一生见不了性,难道就不修行,不努力,不积累了吗?不是,你还是要修,要做功夫,要转习气的。
其实当你真正觉悟,你就知道,无论怎么示现,是诸佛再来,还是业报身再来,都是大圆镜智里的影像,没有一法是真实的。你越是觉悟实相,对一切越不生执着,就越容易解脱。
我们既然遇到了最上乘法,遇到了禅宗,遇到了佛陀的正法眼藏,不要求其次,要言下见性!从当下就养功夫,善护念,收摄六根。不要把解脱拖延到临命终时,那样是很不安全的。不要等到明天或者未来修行,到未来去解脱。因为生命无常,你不知道明天和临终谁先到,你不知道死亡上半夜来,还是下半夜来。等你老的时候,现病苦的时候,再去修行,根本就没有精力了。
我们都有过病苦的经历。当你得病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办法修行,你的心神是混乱的,是不清醒的。所以一定要在平时清醒的时候多用功。等到老了,病苦现前的时候,根本听不懂佛法,也没有办法打坐,也没办法思惟甚深的佛理。你只能在床上躺着呻吟,受着四大耗散的痛苦。功夫差的,只能在那里翻来覆去打妄想,在那里疑神疑鬼,临终的时候堕落三恶道怎么办?我业力怎么那么重,为什么修了一辈子还这么苦?开始打妄想,开始吓唬自己,这就是理不透彻,功夫没到家,就会这样。
这里边讲到,切不得有分毫趣向。对于学净土法门的人,这里说得很明白。不得有分毫趣向。如果还想往生到哪里,在临终的时候,心神还不能止息,还没了解实相,不管你的神识去了哪里,都是有我,都是无明,都没有见性。
禅宗的见地在此刻就显得非常的重要。不能有分毫的趣向。在理上,不要相信有任何方所可去,不要相信有能去的主体,有所去的地方。不要动任何妄念。一起心,业力就随着你的心识流转。一念心生,五蕴俱生。你以为你投胎需要很久吗?一念心生,五蕴就有了,就投胎了。所以说,众生投胎也好,现身也好,都是不可以思议的,一念不觉,业报身就现前了,就入了父精母血。生命的出现不是你意识心可以测度的。你一动念,就已经流转了,已经投胎了,还想着怎么不投胎?没你思虑的机会,是随着你生时的业力和无明流转的。
所以临终就是考验你平时的整体修行,考验你的见地,考验你的功夫。切记!心识不得有分毫趣向。这里强调了分毫和趣向。有丝毫的趣向都不行。怎么办呢?只能法理透彻,见地到位,功夫到家,平时不停地熏修实相之理,转所依识,习气断尽,自然无惑。

若见善相诸佛来迎及种种现前,亦无心随去。
古人云:佛来佛斩,魔来魔斩。临终时,一个人一生所造善恶业都会现前,神识中会有各种善恶之相显现。就算见到殊胜的善相,有佛来迎请,或者有光明出现,都不要生喜心,不要贪这些相。若生贪心,业识即随之而去,可能正是投胎受报处。
见境不生心,是需要平时功夫的积累和练习。我一直强调功夫要平时做好,不要临渴而掘井,要未雨而绸缪。只是知道这个理,平时不懂得于相无相,于念无念,心无所住,当境界真的现前时,就会把持不住自己。对于有些人来说,临命终时,可能心识中现出光明,现阿弥陀佛,现十方佛,诸佛菩萨全都来迎请你,这时心不要为之所动。看到莲花,空中楼阁,看到奇妙的景象,看到七宝池,八功德水,都不要生贪心。虽然看上去是莲花,以为那是净土,但那只是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血脉论》云:若夜梦见楼阁、宫殿、象马之属,及树木、丛林、池亭如是等相,不得起一念乐著,尽是托生之处,切须在意。临终之时,不得取相,即得除障。疑心瞥起,即被魔摄。法身本来清净无受,只缘迷故,不觉不知,因兹故妄受报,所以有乐著,不得自在。
就算有再殊胜的国土、光明、景象现前,都是自心妄想境界,不是真正的住处,尽是投生之处。
所以祖师们于此处都会反复嘱咐行人,若见善相诸佛来迎及种种现前,亦无心随去。这个无心随去,首先考你的见地,其次看你平时的功夫。比如见地上,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本来面目是法身,是不生灭性,你以为有个我,临终时看到好的相就会心动,看到恶的相就会生怖畏心。如果功夫不到,就算你理上完全明白,知道本性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心还是会动。
比如平时在打坐中,在放松的时候,忽然就会看到很多相。这时就考你有没有定力,着不着这些相。平时有人赞叹你,顺境现前的时候,有所得的时候,看你的心动不动。这些都是平时养成的功夫。临终时,自然就会发挥作用。

若见恶相种种现前,亦无心怖畏。
如果临终时看到种种恶相现前,亦无怖畏之心。《楞严经》里讲,若一生造诸恶业,六根平时不知道保仿,贪染六尘,临终时就会受六交报。见闻觉知就会经历很多恐怖的景象。恐怖相现前,如果你没有功夫,不知道那是唯心所现,心被境界所摄,便受无穷苦。随着所受的恐怖,业识就投胎受生去了。
如果平时业障未除,见地又不清楚,功夫又不够,临终时一生的恶业现前,业识中就会出现恐怖的觉受,心识的颠倒,非常地痛苦。那时候,再后悔就来不及了。如果平时懂得不染万境,临终的时候自然能够不被境界所骗,心无怖畏,境界自然就会消失。一切境都是心识的折射。心识不妄起,不妄动,境界刹那间就消失了。若心有所住,念上生念,境界就现前。六道三途刹那间就出现了。
所以如果平时忽然听到一声雷响或其他的声音,看看自己是不是被吓了一跳,是不是非常恐惧?如果平时不懂得收摄心识,很容易被境界吓到。比如人在禅堂里打坐,人虽然坐在那儿没动,旁边来人了,有了动静,眼睛就睁开了,心就跟着人过去了。这就是没有定力。谁一说话,耳朵就凑过去了,去捕捉各种信息。这都是没有功夫。平时心就散,总是随境界跑,临终就没有保证。
为什么建议大家偶尔睁着眼打坐,就是为了见境不生心。为什么要参加禅七?参加禅七的时候,各种层次的人都有,禅堂里会出现各种声音。为什么我不严格制止?因为这些境界可以考验大家的定力。我讲经的时候,谁说话,谁手机响,我也不管。有的人听到这些声音,看到有人进进出出,就会生心,起烦恼。这时候,就要练自己,不要生心。
在大马路上散步,看到不远处出了车祸,或者有人发生了争执,吵了起来,看看自己是不是有好奇心?心是不是一下子就跟着过去了。生活中发生这些事的时候,我们都可以练自己的心。跟同修们在一起聊天的时候,谁说了什么,讲了什么故事,说了什么闲言碎语,看自己的耳根是不是又生起了好奇心,又去参与其中,甚至妄加评判。
这些情景发生的时候,都是练功夫的时候。所以牧牛,善护念,善护六根,一定是时时练习的。现代人心很散,所以要多坐禅。坐禅不是为了入定,而是为了心静下来,看破幻相,了解实相。不要取境,不生心,这个是要练习的。不是明理了就完了。只是明理,不练习,遇境就会生心,生心就会受报。
练、练、练!一次次地练!别人骂你了,别人说你不好了,都不要生心。练好了,任何时候都是自在解脱的。不仅是临终时见善相无心趣向,见恶相也无心怖畏。任何时候都可以这样。

但自忘心,同于法界,便得自在,此即是要节也。
只要没有我执的心,于一切境界不生执着,不执着有个自己,当下就与实相相应,就能自在解脱。所谓同于法界,就是与法界不生不灭性默契。这是临终时要谨记的要节。
临终时,心不会再生起有个我临终,也不会生起有个我去哪儿,不生任何心,就是忘心。但能不生一切心,便默契于实相。
平时功夫做到家了,二六时中,所有的状态都是无心,没有任何疑惑和执着,临终时不管出现任何境界,都是一种常态,自然就不会起心动念。
临终的时候,神识只要不迷惑颠倒,自然寂灭,唯剩本觉性,归于法界。方便说本性归于法界,其实只是心不颠倒,无执取,无生心而已,并没有一个法界性可归。临终只要没有执念,没有任何挂碍和疑惑,就能证道。
平时行住坐卧,不管做不做事,做什么,就要多加练习一念不生,多练习不思善不思恶。不管是喝水,走路,吃饭,拿放东西的时候,都是心无所住,于三界不现身意,这样久久练习,自然随时随处默契于法界,临终也是这样。
带着觉知做事,一心一意地活好每一个当下,穿衣就认真地穿衣,喝茶就喝茶,吃饭就吃饭,走路就走路,不要打妄想,不要一边做着这件事,一边想着别的事,心识到处跑。不要去随意地起疑问的心,起了要自己觉察,转掉它,莫头上安头,知上立知。只要这个功夫养成了,自然忘心,同于法界。
黄檗禅师关于临终怎么应对,怎么解脱这段开示,对很多人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一个解脱的特殊契机。也可以说是临终解脱的一个诀窍,在特殊时候证悟的一个要诀。
当然,这是求其次而言。是对言下见性没有信心的人说的。如果见地透彻,功夫做到位,不会把解脱放到临终,而是时时都在解脱中。想在临终时用功,都是妄想。祖师是慈悲,讲了一个临终要节,这是大家要注意的。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