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心法要讲记第七讲
所谓心地法门,万法皆依此心建立。遇境即有,无境即无,不可于净性上转作境解。
所有的修行法门,最后都要回归自心,觉悟自心。没有一法不是从心而有,从心而立。心是根本,若能观心,无法不通。法本不有,心生法生。着相修行,千里万里,回心自看,顿证菩提。
此心遇境即有,无境即无,不可以有无论,不可以生灭计。心若不生,境自非境。故一切法本来不生不灭,皆由取境生心而有。清净本性上本无一物,本无一法,本无一境可得。故不可于此清净心上作一切境界解,乃至于此本心,亦不可执持。若作境解,皆是不了本心。
所言定慧、鉴用历历、寂寂惺惺、见闻觉知,皆是境上作解,暂为中下根人说即得。若欲亲证,皆不可作如此见解,尽是境。法有没处,没于有地。但于一切法,不作有无见,即见法也。
若谓有定可修,有慧可得,有寂寂惺惺、灵灵觉知可悟,都是于境上生心才有,皆是取境为心。定慧与觉知,只是佛为中下根人的方便施设,是对治法,非是实相。切莫认法为实。如果想亲证自性,须及时转身,不着名相概念,于本心上不可有任何一知、一见、一解。但有所见、有所解,尽是取境,尽是着相。心识有住处,本性就会没于有地。但于一切法,不作有无见,即是见法。
灵灵觉知本不可得,不可以意识知,不可以言语解。说灵灵觉知,早就不是灵灵觉知了。灵灵觉知是自证圣智解脱境界,非实有如是法。很多人用灵灵觉知来形容本性,其实是被自己的心意识骗了。认为实有一个觉可得,实有灵灵觉知可证。皆是鬼窟里做活计。本性没有灵灵觉知,没有觉与不觉。所言灵觉之性,是自证圣智境界的一种形容,不可作定法解。
什么是法有没处?心有住着,即法有没处;心起知解,即没于有地。意识生解处,就是心识投胎处,就是五蕴生处,就是生死轮回处。
我们为什么会随业流转?是因为心有所住,没于有法之中。为什么会有生死?就是因为一念不觉,念上生念,被念所缚,造世界,造六道,迷在其中。于无所有法中妄生见解,所以枉受轮回。
九月一日,师谓休曰:自达摩大师到中国,唯说一心,唯传一法。以佛传佛,不说余佛;以法传法,不说余法。法即不可说之法,佛即不可取之佛,乃是本源清净心也。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般若为慧,此慧即无相本心也。
九月一日这天,恩师(黄檗禅师)对我(裴休)说:自从达摩大师来中国传法,唯说一心,唯传一心。除此之外,无别法可说可传。虽言传心法,其实是无心可得,无法可传。不于心上生一切解,是名传心。无一法可传,是名传法。释迦牟尼佛传法偈云: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黄檗禅师传心法要,一直在强调以心传心这个主题。佛佛只是传心,祖祖亦只是传心。心本自有,非从外得。但不取境,即自悟心。所以诸佛祖师种种说法,方便引导,只是将本心佛指示给大众,另大众见自心佛,用自心佛,做自心佛。
诸佛说法,无非引导我们见自本性。祖师传法,唯传本心,唯传本佛,唯传本法。心法无法,非是有法可得,是名心法。佛是无佛,非有佛可得,是名为佛。说佛说法,都是指众生本有清净心。唯此一心是真实法,余二皆幻。识此无相真心,即是般若。
凡夫不趣道,唯恣六情,乃行六道。学道人一念计生死,即落魔道;一念起诸见,即落外道;见有生,趣其灭,即落声闻道;不见有生,唯见有灭,即落缘觉道。
凡夫不解实相,不想修道,唯知放逸身心,贪着根尘境界,被识心所迷,故堕六道,受种种苦。六道者,六识贪着自心境界,非是实有。心无所住,六道即散;心有所住,六道即成。
趣是趣向的意思。凡夫不懂得要修行,要觉悟,也不以为自己活着很苦。即便苦,也不觉得苦,还以世间种种享受为乐。真正苦的时候,不知如何出离,只有枉受其苦。他以为一切都是真实的,以为自己是真实的,以为活着是真实的,以为享受是真实的。所以他不知道要修道,不知道觉悟实相,不知道出离生死。
唯恣六情。恣是放逸、贪著的意思。凡夫只知道贪著五欲六尘,迷在根尘幻境中,不知出离。六情就是六识。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着于色声香味触法,便生六识。只知道放逸六根,贪着六尘境界,这叫唯恣六情。根对尘的贪著叫情。
乃行六道。六根对六尘的贪著,产生一个虚妄的识心。识心造虚幻的世界,于中生出种种执着、爱憎、取舍,便有六道。
学道人只要一念计有生死可得,便落魔道,被生死魔所缚。所以即便是一个修行人,一个道人,如果没有悟到诸法空相,但有一法不空,即落魔道。一念心有所住,乃至住于涅槃,迷于解脱,见有生死可除,有涅槃可证,都是着魔。或者如凡夫一样,贪生怕死,贪着世间五欲六尘,一念贪生,便落魔道。
所以六道就是自心取自心所受的果报。当你正贪的时候,那就是畜生道,饿鬼道。当你正嗔的时候,那就是修罗道,地狱道。当你一念计著生死的时候那就是魔道。
一念起诸见,即落外道。自性非是作法,非是有为法,无见无不见。若起一知解,着一知见,认一法为恒常,即落外道。
只要无端地生起一个认为是对的东西,就是见。一念起诸见,即落外道。为什么经典里边讲,居一切时,不起妄念。就是不起知见,不起定见。一念起了见解,无论是佛见,还是众生见,是生死见,还是涅槃见,是烦恼见,还是清净见,只要是起一个见解,以为实有,就落外道。维摩诘经云:外道者乐诸见。
所以文殊才起佛见,被贬至二铁围山。才起法见,被贬至二铁围山。才起解脱见,被贬至二铁围山。才起众生见,被贬至二铁围山。所谓的二铁围山,就是知见山,就是知解绸林,困缚于心。所以一念起诸见,即落外道。大家都是这个样子,总是无端起知见,着相求菩提。不知清净本性上不容一知一见,一思一解。
见有生,趣其灭,即落声闻道。认为有生可得,厌离生法,趣向寂灭,着于寂静。讨厌生,喜欢寂灭。认为实有生死,着于出生死,不想来世受生,厌恶世间。不知生死是自心分别的幻法,实无生死可出,亦无寂灭可得。
不知道当下的生灭就是无生,就是寂灭,离此生灭,别求寂灭,无有是处。声闻人不达实相,所以厌喧趋寂,趋静避闹,求证有余涅槃,证寂灭定。
不见有生,唯见有灭,即落缘觉道。只见法灭,不见法生,守住一个寂灭,不再来世间受生,也不行菩萨道,唯住寂静,即落缘觉道。缘觉道就是辟支佛道。辟支佛与声闻一样,都是自了,趋于寂灭。不会起用,不会讲法,没有智慧。
法本不生,今亦无灭,不起二见,不厌不欣,一切诸法,唯是一心,然后乃为佛乘也。
觉悟诸法无生相,无灭相,不起生灭有无二见,于一切法,既不厌离,又不欣喜,不即不离,不贪不避,无能无所,唯是一心,不断不灭,乃为佛乘。佛乘者,诸法实相之异名。
凡夫皆逐境生心,心遂欣厌。若欲无境,当忘其心。心忘即境空,境空即心灭。若不忘心,而但除境,境不可除,只益纷扰。
凡夫不知万境唯心,皆是幻影,所以追逐六尘境界,然后起心分别,贪著爱憎,生起是非得失之心,受种种苦。
若欲无境,当忘其心。如果不想被境界所困扰,想改变命运,当空其心。想要离境,当忘其心。心忘境即空,境空心即灭。
其心不忘,只欲改境,境不可改,只益纷扰。所以想让境界无,先要空心。心空境即无,心无境即灭。心生境即生,心起境即起。不生心,境界就没了。生心动念,境就出来了。对一切事,临一切境,只要心里不起执着,山是山,水是水。心外无法,满目青山。这时就是心境一如的状态。没境可得,无心可执,就入道了。
只是想离境,想逃境,不知心空境自空。改境以安心,如舍本逐末,境会一直跟随着你。因为境从心起。心若不空,境永远在,换地方也没用。
如果只想找一个清静的地方,不悟自心本来清净,清静的地方会变,是无常的。不如空心。若能空心,一切境清净。如果执着境的清净,境变了,心就会随着变。你不可能永远住在一个地方,也不可能永远守着一个境界。但是你可以空掉执心,空掉对境界贪着的心。这时,无论遇到任何境遇,都会随遇而安。
故万法唯心,心亦不可得,复何求哉?
所以,万法只是心,悟得自心,则万事毕,一切法不复贪求。因为一切法皆从心起。既通达于此,既不执境,亦不执心,还有什么可求可想,可欲达成的呢?一切现成,一切只是这样,一切如梦如幻,一切本自如如,一切了不可得。若知境空,心亦不可得,一切有求的心都会休息下来。
其实我们每天的起心动念,所做的一切,都是心与它自己的游戏,都是心自己在做梦,没有一件事是真实的。当你了解了这个实相之后,就不会再对任何人、任何事起执着心,起攀缘心,生抓取心了。
故学般若人,不见有一法可得,绝意三乘,唯一真实,不可证得。
所以真正学禅的人,学般若的人,行般若的人,想见性的人,看不到有一法可得,有一行可行,有一境可住。所谓绝意三乘,就是对佛所说的三乘法不再执着。知道实相中并没有什么大乘,菩萨乘,声闻乘。知道三乘教法,都是指月的手指,是佛的方便说,非是实相。实相中没有乘,亦无乘者。唯此一心,此心亦不可得。
谓我能证能得,皆增上慢人。法华会上拂衣而去者,皆斯徒也。
认为我能证菩提,能得无上道,这些都是增上慢人。认为我开悟了,我见性了,我证得了实相,都是我相未除。圆觉经所说的四相未破,即能所未除。
法华会上有五千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听到佛讲实相之后,都离席而去。这些离去的人,他们自认为已经成就了阿罗汉果,已经圆满成就了,而其实他们只是证得有余涅槃,得少分解脱,没有究竟解脱。这些人之所以离开,都是自谓能证能得,有法可得,有果可证。
故佛言:我于菩提实无所得,默契而已。
而佛陀之所以能成佛,就是觉悟到并没有佛可成,没有菩提可证。没有能成的主体,也没有所成的道。所以燃灯佛为佛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者,只是脱去了有所得的枷锁,悟到了没有任何法是实有的,无能无所,默契了本性,是名释迦成佛。
佛只是一个假名,是心的一种觉悟的状态。此状态没有能所,不可住,不可得。没有一个实有的法叫佛,也没有一个法叫阿耨菩提。没有一个法叫菩萨,没有一个法叫罗汉,没有一个法叫天人、叫六道、叫畜生、叫恶鬼、叫人。一切法,但有名字,并无实义。没有任何法是真实的。这就是无上菩提,实无菩提可得。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