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天问”,致未来

以“天问”,致未来

00:00
13:17

刘慈欣曾说自己的童年时代,有一个清晰蚀刻在记忆中的夜晚:他站在河南罗山县一个小村庄的池塘边,注视着一颗小小的星星缓缓地划过黑色苍穹。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日期是1970年4月25日,那时他7岁。

52岁那年,刘慈欣凭借《三体》捧回了“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仅仅六年后,《三体》描绘的未来用脑电波交流的场景照入现实:脑机接口在人体上实验成功,并首次靠“意念”向世界发送了一句“Hello World!”

在这个跨越50多年的故事里,科幻成了线性时空里那把神奇的密钥,通行于现在和未来、虚幻和真实。而支撑科幻的,则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

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落下帷幕时,它曾被视为一个历史的韵脚、一粒等待未来开启的种子。

一年之后,成都打开了时间胶囊。10月18日-19日,在同一举办地,“天问”华语科幻文学大赛开启丰富的系列活动:“天问”华语科幻文学大赛成果发布会、2024成都科幻产业发展促进大会、系列主题沙龙……书写成都世界科幻大会“后半篇文章”。

天问华语科幻文学大赛成果发布会在成都科幻馆雨果厅举行

一年之约,成都科幻产业稳居头部阵营

一年之约,科幻如何改变成都?

这一年里,成都的科幻含量不断提高,许多市民第一次触摸到科幻世界里的辽远壮阔。

在成都科幻馆,科技赛事和展会密集举办:第十五届华语科幻星云奖、第十一届“未来科幻大师奖”颁奖典礼、WRCT2024世界机器人大赛四川省选拔赛等国际赛事接连登场……

面向公众免费开放的成都科幻馆还常态化推出科幻大师讲座、星云科学实验秀、科幻舞台剧、科幻电影展演等活动100余场,上座率超90%,累计接待市民参观60余万人次、各类参访团队100余批次。

时间轴上,记录着成都科幻由短期热度转化为长期动能的过程:今年1月,《成都市科幻产业发展规划》公开征求意见,提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科幻之都;同月,“小苔藓”科幻电影训练营开营,孕育年轻科幻创作者探索科幻影视无限可能;7月,郭帆影业成都公司落地,启动《流浪地球》等10部AI科幻短剧立项程序;8月,在蓉召开的百花奖举办了专门的科幻电影论坛……

成都科幻馆 资料图

从文学作品走向科幻影视,乃至城市文化发展的先行者,科幻渗透进城市发展的基因,成为一股磅礴的新力量。正如世界科幻协会代表本·亚洛所言,科幻启迪个人想象力、激发集体创造力,对城市产业业态升级、城市文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刷新了一代人认知世界、勾勒未来的视角,“科幻想象力照亮一代人前行”。

如今的成都科幻产业,链条一环扣一环。从文学、出版、影视,再到游戏、IP开发、商业衍生品,科幻产业的融合发展,为市民和幻迷们提供了实物载体、空间或消费场所,将科幻的想象力与日常生活的点滴紧密相连。

在“天问”大赛成果发布会上,两组数据透露成都“想象力经济”的实力——

《2024中国科幻城市指数报告》在综合考量经济基础、科技创新、文化消费、政策环境等因素的基础上,全面、客观地揭示不同城市在科幻发展水平上的特点。其中,北京和成都领先于其他城市,属第一梯队。

《2024中国成都科幻产业报告》显示,2023年成都科幻产业实现营收235.2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7.49%,稳居全国城市科幻产业发展头部阵营。

《2024中国科幻城市指数报告》发布

向“新”而行:

推动“想象力”变“生产力”

推动“想象力”变为“生产力”,科幻是一个中介。

远如1956年的获奖作品《星》,其中首次出现卫星通讯,如今拥有这一功能的手机已进入市场;1963年的获奖作品《2001太空漫游》,提出的人工智能、电子书、平板电脑,如今也已走入千家万户;2013年的获奖作品《星际迷航》提出的星际旅行,仍是当下备受关注和讨论的技术革新。

在科幻成为全城热词的这一年,成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超常规最大力度精准支持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绿色氢能等未来产业发展。充满想象力的未来产业,成为激活发展动能的生产力。

6月,“成都造”飞行汽车首飞成功,8月,首批氢能洒水车投入使用,预计全年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规模将突破1000亿元;无人机“空投”外卖走进日常生活,鸟瞰城市美景的低空文旅场景成为大热新耍法;“成都造”人形机器人预计年底首次亮相,2025年底实现量产;成都三家企业通过国家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实现行业大模型国家备案“零”的突破……

“成都造”飞行汽车完成公开演示飞行 资料图

人形机器人概念图

今年1月初,成都市出台了《关于前瞻培育未来产业构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实施意见》,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的重大机遇,塑造未来产业竞争新优势,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打造支撑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通过成立专班、印发意见、出台措施,重点布局数字智能、前沿生物、未来交通等6个领域,加快发展人形机器人、核医药、绿色氢能等24条新赛道,目前成都已培育2个国家级、12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人工智能、卫星互联网等重点产业链保持两位数增长。

向新而行的过程中,科幻是点燃想象力,激发人们去探索、去实现的那颗种子。

成都科幻馆的不远处,成都高新—郫都电子信息产业园里创新迸发。成都智算中心智慧城市运营总监廖显介绍,智算中心已经跟240多家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形成共性的创新能力,科幻文学里最热衷的人工智能话题如今是成都发力的下一个千亿产业。

科幻大会主场馆展示的“笨笨”雕塑 资料图

华为人工智能与智改数转创新推广中心总经理助理宋闯表示:“科幻大会在制造业企业的心里已经埋下了一颗种子,我们的研发中有严谨的态度,也需要用科幻点亮idea,这样才会打造出我们领先行业的产品。”

种子还在生根发芽。

今年11月3日,2024第十二届腾讯科学WE大会将在成都科幻馆举行。腾讯科学WE大会一直以来邀请全球顶尖的科学家们共聚,用最前瞻的科研成果和发现,预见未来发展前景。

科幻憧憬未来,科技实现未来。在双向互动中,不可能走向可能。

以“天问”,致未来

“天问”华语科幻文学大赛系列活动,将如何推动成都科幻产业再上台阶?

科幻的价值诞生于文学,但又衍生到文学之外。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谈到,自去年世界科幻大会,“天问计划”重磅推出,面向全球的“天问”华语科幻文学大赛正式启动以来,中国作协就全程参与、倾力协助,希望借此激发科幻文学创作者想象和创造的活力、动力,推动更优质的科幻文学作品诞生,并促进华语科幻与世界科幻交流借鉴、融合互进、多元共生。“天问计划”的启动和本届大赛的实施,就是要以“天问”为纽带,促成更多科幻文学跨界融合、演绎衍生出更加趣味盎然、多姿精彩的科幻世界。

天问华语科幻文学大赛成果发布会举行

“今年‘天问’华语科幻文学大赛的落地,势必进一步吸引国内外优质科幻创作资源向成都聚集,为成都科幻文学长远发展搭建更高平台。”中国科普研究所创作与传播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李红林认为,成都应以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为主线,持续优化科幻产业落地生态,超前布局科幻前沿科技新赛道,牢牢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

抢跑新赛道,布局新领域,成都以“天问”致未来。

作为科幻产业发展峰会备受关注的环节,科幻产业项目集中签约“含金量”十足。涉及成都传媒产业集团、中国工商银行成都分行、郭帆影业有限公司、成都市郫都区影视城管理委员会、蓝色宇宙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腾讯云科技有限公司、重庆出版社、成都时代出版社有限公司等多家科幻产业相关企业、机构、单位,涵盖文旅、IP转换、影视、游戏、动漫、知识产权保护等多方面,共完成14个签约项目,总投资约32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会上,全国首只城市级科幻未来产业引导基金——“成都科幻与未来产业发展基金”正式发布。由成都传媒产业集团、成都产业集团和交子金控集团合资建立的“成都科幻与未来产业发展基金”,基金目标规模超30亿元,投向“科幻+”重点领域、“未来+”重点赛道,关注具有科技创新属性、代表新质生产力的前瞻性产业。远超普通基金的期限,更是真正地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耐心资本”。

成都科幻馆新春活动现场 资料图

城市对于科幻未来产业的耐心扶持和培养,给企业的成长注入了信心。

2023年世界科幻大会的成功举办,让蓝色光标集团、三体宇宙、腾讯天美工作室群、郭帆影业有限公司等多家科幻+企业与成都结缘。2024年,蓝色光标西南总部宣布落户成都市郫都区,再续新篇。蓝色光标集团—蓝色宇宙首席内容官谭寅子说,成都强有力的政策支持给了科幻产业最好的发展土壤,目前企业正与成都科幻馆探讨如何将数字化大空间IP内容落地到场馆之中,并考虑共同开发定制化的科幻主题内容。来到成都之后,蓝色光标还主动化身成都的“推介官”,推荐合作伙伴来到成都。

刘慈欣

刘慈欣曾说:“我一直认为,成都是一座与科幻密切关联的城市,中国科幻从这里出发,在这里生根发芽。”一年前,拥有不同历史、不同文化的人们聚集在成都,想象一个共同的未来。一年后,人们看到了成都依托新科技、引领新需求、创造新动力、拓展新空间,科幻的蓬勃从文学走向产业,时间的种子结出硕果。

两天密集的活动,以促进科幻产业发展为主线,涵盖“科幻与科技”“科幻与旅游”“科幻与艺术”“科幻与知识产权”“科幻与青少年教育”等多个领域,人们再次感受到了科幻的分量量:不仅有遨游太空的轻盈,更有脚踏实地的扎实。尽情想象、尽力承载,成都这座奋进中的创新之城推动“想象力”变“生产力”,拥抱未来。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