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烟火香自来》纸质书发售中,边听边读思路更清晰!
全书共计11大章85小节及8篇番外篇,,73万字海量内容构建中国香学知识体系数,千年的中国香史、“沉檀龙麝”四大名香、浩如烟海的传世香方、世界香史、一尊尊精美的香炉、古人的焚香方式、道家文化与历史上的道家名香、精妙绝伦的香气养生……众多精彩纷纭的内容,大量彩色插图,为读者呈现古典雅致的香文化传承。
大汉王朝,丝路上的香气盛宴:中国香经历了先秦时期的萌芽,已经从祭祀香拓展到了皇宫贵族的日常生活圈里,尽管这个时候香的用途增加了很多,但香的种类依然十分局限,这是因为中原地区并不是香料的主产区,很多都只是属于中药材的范畴,而大部分的香料是源于西方、中亚、南海等地区的。尽管秦始皇统一了天下,但是那时的疆域版图依然十分狭小,我们依然没有渠道来获得外域的香料,所以中国香的发展就受到了香料来源的严重制约。
时光终于来到了大汉王朝,这是让每一个中国人都倍感自豪的时代,而中国香文化也终于迎来了下一次的辉煌。今天我们通常称自己为汉人,把我们的语言称为汉语,把我们的文字称为汉字,把我们的民族服饰称为汉服。但不知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千年之后的唐代也是强盛至极,也是万国来朝,那为什么我们没有把自己称为唐人呢?CHINA TOWN也仅仅只是旅居华人的聚集地而已。又比如说宋代,中华文化在彼时已经达到了巅峰时期,但我们为什么没有把自己称为宋人呢?
我想这并不是一个偶然,因为汉朝带给中国人的骄傲是无可比拟的,这个王朝在两千多年前所创造的辉煌,可以说至今依然无法被超越。就拿疆域来说,汉武帝时期大汉的版图已经两倍于秦,“东并朝鲜”,朝鲜是我们的;“南吞百越”,今天的越南是我们的;“西征大宛”,兵锋所指已经抵达了今天的中亚;“北破匈奴”,今天的外蒙古都曾属于大汉的版图。
(汉武帝时期疆域版图)
可能有人会说,元代不是把整个欧亚大陆全部都打通了吗?的确如此,但在传统上我们所理解的蒙元是一个被外族统治的时代,并没有把它纳入到正统的中华文化里。那么大汉的疆域何以在秦之后突然变得如此广阔呢?这里就要提到两个人,第一个人叫张骞,司马迁在《史记》里用了四个字形容他的壮举,“凿空西域”,凿空就是填补空白之意。
先秦时期的中国人对于西域的认知,就类似于今天的人类对于火星的了解,我们根本就不知道那里有什么样的国家,有什么样的人事物产,那里的一切都是一个谜。这是因为在汉代以前,中国的北方盘踞着一个强大的敌人,匈奴。
当年秦始皇踏平六国一统天下,秦国的军队是多么的威风,多么的不可一世,可秦始皇拿匈奴是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被迫地采取了防守的策略,修建了万里长城。而在汉初,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之后也是意气风发,曾率领三十二万大军迎击匈奴,结果也被打得一败涂地,困于白登山。匈奴兵把刘邦团团围住,几乎就到了绝境,最后刘邦采取了陈平的行贿策略,才得以脱险逃回了长安。假如当时冒顿单于的妻子富贵不能淫的话,那么中国的历史可能就要自此改写了。刘邦逃回来以后锐气大减,再也不敢去跟匈奴正面冲突了,所以只能采取了诸如“和亲”这样的政策来保北疆平安。
(西汉和亲-昭君出塞,元青花荷叶罐)
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是汉代的第七位皇帝了,堪称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明君,所以才会有“秦皇汉武”的说法。汉武帝当时听说在西域有一个国家叫大月氏,也是痛恨匈奴已久,所以决定把握这个机会,派人出使大月氏寻求援军共同抗击匈奴,这个被派遣西行的人就是张骞。
因此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与后来的郑和下西洋完全不同,他不是去宣扬国威的,他完全就是一种求援行为。张骞这个人的命很苦,说起来都是眼泪。他率领着使团刚出长安没多久就在河西走廊被匈奴给抓去了。关于河西走廊,我们可以看一下今天甘肃省的地图,就像一根骨头,两头大中间细。而中间细的区域不是随意画出来的,是因为两侧都是崇山峻岭,一边是青藏高原,一边是蒙古高原,只留下一条窄窄的通道。这是当时中原地区去往西域的唯一通道,因此它才被称为走廊,而这样一个兵家必争之地,可想而知是多么的危险!
(河西走廊卫星示意图)
张骞就在那里被捕获了,一捕就是十年。然而谁也没想到,十年之后张骞逃出来的时候,他依然没有回头,而是选择了继续西行,他要完成汉武帝交给他的使命。结果历尽千辛万苦,穿过沙漠,翻越雪山,最终到达大月氏的时候,却发现人家大月氏过着自己的小日子,早已不想抗击匈奴了。失望的张骞只得返程,但不幸再次来临,归途之中他又被匈奴给抓了,万幸的是这一次他只被关押了一年多。
张骞的整个行程漫长而蹉跎,一来一回竟用了十三年的时间,当年风华正茂的张骞归来时已是白发苍苍,但他却用生命走遍了几乎整个西域。所以当他回到长安见到汉武帝的那一刻,我们不难想象汉武帝该有多么的惊讶,多么的悲欣交集。汉武帝当然没有责问他为什么没有把援军带来,因为他此行的意义已经完全超越了任务本身。当他把这些年在西域国家的见闻一一回禀之后,也让汉武帝的世界观完全上升了一个层次,汉武帝开始意识到,在他的帝国以西还有如此丰富的物产等待着他去征服。
(张骞回到长安,百姓夹道欢迎)
于是汉武帝的野心开始膨胀了,大汉的军事力量开始向外扩张,而我们要讲的第二个人也就闪亮登场了,他就是霍去病。以前我看过一个新闻,在一个旅游区有一尊霍去病的雕像,导游会让游客都去摸一摸,因为摸霍去病就意味着可以“去病”,结果霍去病被摸得锃光瓦亮。这个倒是很可笑,因为霍去病仅仅只活了24岁就因病去世了。那么这位英年早逝的将军到底有多么神勇呢?说起来就像是一个神话。他17岁的时候就奉旨迎击匈奴,并获得了大胜,汉武帝一高兴封他为“冠军侯”,17岁就已经封侯了,而在今天17岁都还没有成年。两年后,也就是他19岁的时候,再次率军接连攻破了匈奴盘踞多年的两个大本营,一个是祁连山,一个是焉支山。
这两个区域一旦被收复,就意味着前往西域的通道被打开了,河西走廊就正式被纳入了大汉的版图。曾经无可匹敌、不可一世的匈奴,终于被霍去病赶去了北方,然后他们懊恼地留下了一句歌谣,“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安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而这后半句很有意思,说的是焉支山丢了,让匈奴的妇女们都失去了颜色。为何如此说呢?因为焉支山上长了一种药草,叫红蓝花。
(菊科植物红蓝花)
红蓝花是一种菊科植物,花是红色的,叶子泛蓝,在今天通常被称之为“红花”,主治跌打损伤,活血化瘀,比如“正红花油”就是用红花制作的。红蓝花的另一重妙用就是基于它非常强力的染色性,可以用来染衣服,也可以制作类似胭脂的化妆品,所以匈奴人说焉支山丢了,让妇女的脸上都没了颜色。
此战之后,19岁的霍去病并没有停住征战的脚步,继续向北追击匈奴,一直把匈奴赶到了今天蒙古国的境内,那里有一座狼居胥山,他在那座山上举行了一次祭天大典,像世人宣告这里是汉的王土,也因此有了“封狼居胥”这个成语。
然而天妒英才,这位千年难遇的将军24岁就走了。至于他为什么走了,所有的史书上都说的是因病去世,而历史的谜团扑朔迷离,也许是他功高盖主,也许是有奸臣陷害等等,我想都是有可能的。
(陕西省兴平市道常村霍去病墓碑)
霍大将军虽然走了,但是他收复的河西走廊就为张骞先生留下了重要的伏笔,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就跟第一次完全不同了。第一次是求援,很落魄,而这一次则带着“黄金丝绸数千巨,牛羊数万头”,完全就是一个友好访问、宣扬国威的行程了。于是张骞去到了更多的西方国家,极大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如果把张骞的第一次出使称为“凿空西域”的话,那么第二次出使就应该叫做“开通丝路”了。通常我们说到丝路,都知道丝路是向外输出茶叶、丝绸、瓷器等等中国特产,但我们很少想到通过丝路传入中国来的会是什么,而实际上在传入的这些物产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比例,那就是香料。
(张骞“得涂林安石国榴种以归”,石榴传入中国)
比如在西域有一个国家叫安息国,安息国特产一种香料叫安息香,它是一种树脂材料,这种香料熏焚以后会散发出如丝绸般滑腻的香甜气息,这种香气在当时完全超出了中国人对于香的认知,中国人突然发现异域的香气竟然可以如此美好。除此以外,安息香“能发众香”,也就是说在合香之中它可以促进各种不同的香气彼此融合,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因此安息香在制香业里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这就是丝绸之路带给我们的惊喜。而跟安息国接壤的,则是当时这个世界上另外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罗马帝国。
罗马帝国跟大汉王朝在当时世界上的地位,大概就类似于冷战时期的苏联和美国。然而就是这样强大的两个国家,之前却从来没有过任何的交流,无论是政治交流、经济交流或是文化交流,都没有。因此丝绸之路的开通,也让这两个空前强大的帝国产生了一些火花,东西方的文明终于在西域有了零星的碰撞。
(泰国产安息香)
除了安息香之外,通过丝绸之路传进中国的香料还有很多很多,苏合香、乳香、蔷薇水等等各式各样的香材源源不断地被输送进来,也因此导致汉代的香文化开始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其中一个强有力的证据就是西汉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关于香文化的诸多文物,说明在汉代由于香料种类的突然增加,导致香品的种类有了极大的扩充。比如说香脂,用于涂抹在手上和脸上的膏体,比如说香泽,就是古人用于护法的发油,又比如像妆粉、胭脂、眉黛等等化妆品,都在西汉早期被发明了。也正因如此,在这场香料盛宴里,合香也终于粉墨登场。
所谓合香就是把各种各样的香料,通过特殊的手法来进行配比、制作,最终使所有的香气融合在一起,从而产生千变万化新的香气。我们可以来通过《香乘》上所记载的一则汉代香方《汉建宁宫中香》,来一窥汉代的香文化究竟有多么惊艳。
(见闻香堂制“汉建宁宫中香”)
汉建宁宫中香,建宁是东汉汉灵帝的年号,因此这款香是东汉时期的皇宫里面熏焚的香品,配方中用到了洋洋洒洒多达十四种不同的香料,其中不乏在当时极其珍贵的,由海外进贡而来的珍贵香材。如果制法正确的话,这款香的香气是极富层次的,整体上也非常具有气势。
《香乘》上是这样记载的,“黄熟香四斤,白附子二斤,丁香皮五两,藿香叶四两,零陵香四两,檀香四两,白芷四两,茅香一斤,茴香二两,甘松半斤,乳香一两另研,生结香四两,枣半斤焙干,苏合油一两”,这是材料清单。如此多的香料香材,在今天我们收集起来依然会很费劲,更何况是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也的确只有皇家可以实现。
(《香乘》古方)
这其中的黄熟香(沉香)、檀香、丁香都是来自于今天的东南亚地区,乳香、苏合香则是来自于中东地区,这些都足以证明汉代香料的来源与先秦时相比,来源已经非常丰富了,香文化的“中西合璧”其实早在汉代就已经开始了。香方的最后写着制法,把以上这些香料“研为细末,炼蜜匀和”。炼蜜是一种合香粘合剂的制作方法,在后文中会详细来讲。最后制成香丸,再窖藏数月,就可以上炉熏焚了。
(见闻香堂制“汉建宁宫中香”)
我每每做到这款合香都会感触良多,叹息那个恢弘的时代,惊叹古人卓越的智慧,于是也给《汉建宁宫中香》写了一段文字,与君共赏。
岁月的风尘,
已将大汉王朝埋没千年,
当年长安城的金砖碧瓦,
已是断壁残垣。
汉宫里舞动的霓裳羽衣,
也已灰飞烟灭。
谁也没听过青铜编钟的奏乐,
谁也没见过倾城的昭君飞燕。
所幸的,还有一纸香方流传下来,
记载的正是博山炉中的袅袅青烟,
我们还能闻到汉宫里弥漫的香味,
感受大汉遗风,
从千古袭来。
我对香文化本不感兴趣,但堂主的细细诉说,从古到今,涉及历史,政治,文化,妙语生珠,抑扬顿挫,将香文化展示得唯美丰富,不知不觉,每天听堂主讲香成了习惯,而且情不自禁配上几百字的听后笔记,转发朋友圈,让更多的朋友了解香,懂香,并在品香中感受生活美学。非常庆幸有缘听到青花加紫的品读《香乘》,我是您忠实的听众。也祝您课越上越好,生意兴隆!
见闻香堂青花加紫 回复 @蒋迎春sdfa0: 谢谢您的祝福与传播,愿在我们的努力下,能让中国香再放异彩。
堂主的苏苏声音大赞٩(๑^o^๑)۶ 身为研究宋史的博士,我在某宝种草堂主的二苏旧局、内府御龙、鹅梨账中香膏久矣,最近又欣喜于堂主的宣和内府,堂主的史学知识之广博令人钦佩,香道更令我获益良多,声、香、智,三重享受,大爱堂主ฅ(♡ơ ₃ơ)ฅ PS:根据现有文献,个人认为霍去病小哥哥因常年征战积累的旧伤/职业病英年早逝的可能性比较高,奸臣陷害的可能性不大,霍去病和后来武帝爱屋及乌的弟弟霍光都是极受武帝宠信的,当时武帝还没有像晚年巫蛊案那样老糊涂,甚至根据《汉书》和一些野史资料推测霍家哥俩可能跟武帝有攻受关系……然鹅,霍去病也有被自己舅舅卫青害死的可能(毕竟卫霍之争无法排除是演戏还是真做)
见闻香堂青花加紫 回复 @牧雲隨風: 妙极。奸臣陷害的确有失严谨,或改为“可能存在的权谋之争”更妥一些。至于霍将军死因,我猜与他幼年就需要“去病”的体质、成年后高强度的连续作战以及那场源于匈奴的大瘟疫都有关系。后面诸多宋史内容,还请多多指正。
香之旅 文/梁凌霞 偶然闯进这里 听声而闻香 闻香而见香 见香而识香 识香而阅君 不知是因创意而制香 还是因制香而创意 君之精神 君之风雅 君之本真 君之诗阕 君之境界
见闻香堂青花加紫 回复 @盛唐七五绝: 因香而识,一见如故
谢谢老师,没相到你对香也这么了解,一条条香路,一个个香村,一座座香山,这是香的世界,每天有香的陪伴,不知不觉间,多少春夏秋冬轮回,唯是这香从不曾改变过它的香!👍👍👍👍✌️
堂主知识面很广…围绕着“香”的主题,讲透了历史!
讲得真的很棒,谢谢主播,又为我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声音太有穿越,讲解有声有色,文化历史知识咋这么渊博呢?
摸霍去病雕像这事儿就发生在我们兰州五泉山公园,现在偶尔还会见到人去摸
每次品茶时都喜欢焚香,看香的烟气氤氲,于空中袅袅,闻之气定神闲,心旷神怡。故而研究茶道的同时,对香道也有了格外的兴趣,听了作者的讲述,感觉很有趣,听着故事便了解了香道的前世今生。谢谢作者的《中国香史》,为我们打开了闻香,识香,懂香,爱香的芳香大门!
见闻香堂青花加紫 回复 @彭城琪青666: 谢谢,也感谢您的垂听
持香讲史,别有韵味! 偶尔打开,却一听不可收拾,堂主历史知识如此渊博,让枯燥的历史香味缭绕,让那些久远的历史人物,衣袖盈香,翩然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