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第十一讲 声闻为证
心海整理
佛先举证他自己,接下来举证声闻。学习到底为什么、学习的次第 是什么,这两个问题一定要清楚,如果一问三不知,为什么学佛你不知 道,往生后会去哪里你不知道,这辈子修行会不会有所成就你不知道, 如果有成就会达到什么程度仍然不知道,这样的学习就没有意义。 比如我现在读高中,读完高中读大学,读完大学读研究所,读完研 究所读博士,次第非常清楚,高中、大学、研究所、博士四个次第,如 同我们今天讲的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明白了学习修行的次第,才 有下手处,不然全部是空谈。 前面讲过“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 , 佛 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 能生信心 ” 。 佛对须菩提说,不要有这样的念头,只要有人持戒修福, 因缘成熟就能够契入,能够一念净信。 昭明太子把这一段叫做 “ 一相无相分第九 ” , 一相无相就是实相、 就是真相,真相就是无相,真相就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 真 相就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 , 叫做实相无相。如果因缘起来叫做无 不相。昭明太子的标题“一相无相 ” 是体, “无不相 ” 是用,所有的修 行都应该离相。 一、初果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 「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 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这段经文的意思是,从初果、二果、三果到四果,整个修行过程皆 要离相,也叫做无相。佛问须菩提,证得初果的须陀洹会不会产生这样 的念头: “我已经证得初果” 。
我们问问自己,有没有经常起这样的念头“我做了这件事情,我帮 助了这个人 ” , 我们很怕别人不知道自己的丰功伟业。 “ 我没有功劳, 也有苦劳” 。 这句话旨在强调:即便我没做出多少成果,可我也付出很 多劳动。潜意识就是想让别人知道,我对你帮助很大,我对家庭付出很 多,我对公司贡献很大,我对社会奉献很多。 我们潜意识的念头是,这件事情是我做的,那件事情不是我做的, 抓著做的念头,同样也抓著没做的念头,当这件事情不是我做的,被别 人误会的时候,就会感觉非常愤怒、冤枉、委屈;事情做完没有得到应 得的报酬,没有得到掌声和肯定,我们的内在也不舒服。我们执著做了 事情,也执著没做的事情,这样执著怎么会开悟? 平时都谈不到念头的层面,最多隻是停留在现象,我做这件事情值 得鼓励,这件事情不是我做的,解释清楚就可以。世间法所谈的现象很 粗糙,我们困在这些表象中,一辈子都扯不清楚。常人的状态就是怨天 尤人,彼此互相抱怨、比较、计较,现象都掰扯不完,修行更是无从谈 起。 一个初果的圣者,他已经做到没有这样的念头。一个德行很高的人, 天下人不知道他很伟大,叫做“至德无声 ” , 就是最高德行的人没有人 知道,反倒是一些小功小德、无功无德的人,恨不得全天下人都知道。 修行是谈内在,我们要坦诚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心中产生什么样的念 头,就勇于面对什么样的念头。念头的产生代表我们仍然很执著、很在 意,我们观察自己的内在,什么时候能够“行无所行 ” , “行” 是指事 情的确在做, “无所行 ” 是指内在不执著,不再放在心上,做完就过去 了。 “不也。世尊!” 须菩提对佛说,一个得到初果须陀洹的人,不会 起这样的念头。须菩提以过来人的身份非常肯定地讲 “ 不也。世尊! ” 须菩提的回答不是理论、不是假设,因为他是四果的圣者,经历过初果 的境界。这次的回答和上次的回答“如我解佛所说义 ” 不一样,上次是 “ 依我现在的程度 ” , 现在的回答是,初果须陀洹是我曾经走过的路, 我当然知道,证得初果的须陀洹,不会执著这样的念头。 “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 入流有两个意思,一是指须陀洹 已经进入圣人之流,已经从迷要进入悟;二是指以实相来说是无相,所 以说 “ 而无所入 ” 。 “ 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
“不入色、声、香、味、触、法。 ” 是这段经文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 不执著六尘的现象。 成要为阿罗汉,菩萨、佛、依我们现在的程度,这样讲太快。应该 设定一个最容易达到的目标,第一个目标就是初果。只要进入初果,可 以说是已经登堂入室,二果、三果、四果就很容易。初果的门最难入, 修行觉悟最近的目标就是初果。 这辈子能证悟初果就值得恭喜。 “ 不入色、声、香、味、触、法 ” 我们会修吗? “ 色 ” 狭义的角度就是色身,广义的角度就是一切现象。 “色不迷人,人自迷。 ” 色讲的是一切的现象,只要我们执著现象,就 是迷人。 声音的概念,都市里有车水马龙的声音,深山里也有蛙鸣鸟叫的声 音。但人很奇怪,我们能够接受大自然的声音,觉得高山流水、动物叫 声悦耳动听,但不愿意接受都市裏各种吵杂的声音。声音就是声音,我 们习惯把声音分成好听与难听,分成悦耳和噪音,我们不由自主地被声 音转。 人最受不了的声音,不是吵杂的声音,而是别人讲话的声音。只要 别人讲一句伤害我们的话,立即生起“一把无名火 ” , 马上“火烧功德 林 ” , 甚至会吵起来、打起来。这个世界会讲话的人很少,绝大部分人 都不会讲话,一百个人当中,九十七个人不会讲话,剩下的三个人,有 两个人是巧言令色,还有一个人不够真诚。 我们会修声音吗?观世音菩萨修耳根圆通,能做到不被声音影响就 过关了,香、味、触、法亦复如是。比如说六尘怎么修?我的建议是六 尘不要同时修,眼见色、耳闻声,从最相应处入手。六尘专攻一门修, 如声尘、或色尘,最终做到不被六尘影响,纔能够证初果。 “初果圣者,当断身见、戒禁取见、疑等三结。”每个人都会面对 十结,结是束缚的意思,要证悟阿罗汉,就要解脱这十个束缚。十结就 像一根绳子上面打了十个结,我们要把这十个结逐一解开。《杂阿含经》 描述的很清楚,初果的圣者要解开三个结,首先要断的是「身见」。身 见是指执著自己的身体,误把身体当成我。 证初果首先要不执著身体,当不执著身体,离证初果就不远了。执 著身体是我,我的手机,手机是我吗?我的房子,房子是我吗?我的车 子,车子是我吗?我的儿子,儿子是我吗?我的身体,身体是我吗?我
们对身体到底有多执著呢?好多人几乎一辈子为了身体而活著,一辈子 努力工作辛苦赚钱,绝大部分钱都花在身体上。 我们辛苦工作在为身体赚钱,有一句话“爱美是女人的天性 ” , 女 性比男性更执著身体,市场上女人的钱最好赚。好多女性为了一张脸付 出太多,割双眼皮、垫高鼻子,买化妆品,现在最赚钱的是美业、是养 生。 不执著身体,不等于不爱护身体。我爱惜身体,但我不执著身体; 我孝顺父母,但我不执著父母;我疼爱孩子,但我不执著孩子;我善待 众生,但我不执著众生。照顾和执著的概念完全不一样,我们越执著身 体,身体往往越差,因为执著的心,会影响身体的健康与品质,心越不 执著,身心越健康。 身体到底是你吗?如果身体是你,你一岁的身体跟十岁的身体,二 十岁的身体跟三十岁、四十岁的身体,到底哪一个身体是你?你年轻时 候看起来像一朵花,六十岁的时候看起来像一朵乾燥花,到底哪一朵花 是你呢?你根本找不到哪个身体是你。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假 合而成,地是我们身上的骨骼,人的身体百分之七十都是水,火是温度, 风是气息,四个条件形成我们的色身。色身只是因缘组合的一个假象, 根本找不到一个永恒不变的我。 我们平时尽量不用“我的身体 ” 这样的表述方式,不要去加强“我 的” 概念,去掉“我的 ” , 用身体很健康、身体不舒服表达。从起心动 念、语言文字表达开始注意,让自己逐渐淡化对身体的执著,淡到没有 的程度,就破掉了第一个束缚,就是身见。 第二个束缚叫做「戒禁取见」,是指不要执著和修行没有关系的禁 忌。经常有同学问我,什么时辰打坐比较好?晚上可不可以诵经?有的 修行人修苦行,有的修行人行为怪异,一辈子把一只手举起来,这些禁 忌和苦行跟解脱没有关系。学佛就好好学,不要学怪力乱神,对没有必 要不正确的禁忌都要破除,不然会束缚我们的修行。 第三个束缚叫做「疑」,我们对正法怀疑吗?对佛法怀疑吗?对圣 人的经典怀疑吗?可以怀疑,但有疑必问、有疑必解,我们要去探讨、 要去请教、要去找答案,如果疑一直停留在心中,一定会障碍我们修行。 如果你对《金刚经》本文怀疑,对古大德註解《金刚经》怀疑,对善知 识讲解《金刚经》怀疑,这些怀疑一定会障碍你学习《金刚经》的。
当身见、戒禁取见、疑三个束缚破除,你就会证初果。三种束缚当 中最难破除的是第一个身见,一定要先破对身体的执著,从身见开始用 功。 二、二果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 「 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证初果的人不会起“我得须陀洹果 ” 的念头,同理可证,证二果的 人也不会起“我得斯陀含果” 的念头。 “一往来 ” , 一种解释是,假如 我们此生证悟二果之后,生命就结束了,当我们下次再来的时候,会证 得三果、四果,从现象界来讲叫做“一往来” 。 “一往来” 的另一种解释是来去生灭的意思,二果的圣者一念起之 后,第二念就止息了。比如我现在生气,第二念就止息了;比如我现在 起贪念,第二念就止息了,觉照功夫相当强,一般人达不到这样的层次, 禅宗有句话“不怕念起,只怕觉迟。 ” 我们产生了瞋念,等到念头生起 许久之后才察觉。 “一往来一生灭” , 我们这辈子来了,下辈子来了又去,再下辈子 去了又来,真的有来和去吗?前念、后念真的有生灭吗?所有的现象都 不实在,重点是“实无往来” , 二果的圣者斯陀含达到了这样的境界。 “二果圣者,断前三结,贪瞋痴渐薄。 ” 二果的圣者已经断了身见、 戒禁取见、疑三个束缚,贪和瞋在渐渐的淡化。如何断贪和瞋呢?前提 是首先要明白,贪心、嗔心是如何生起来的。每个人的感官系统面对一 切的境界,就是心和境,心境互为缘起,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有,此 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心境同时起作用。 瞋心是如何起来的?当我们遇到的境界不如意,瞋心就会生来。人 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外面的境界很少能够如意。当我们不喜欢、讨厌、 排斥一个境界,瞋心就会起来;当我们喜欢、贪爱、执迷一个境界,贪 心就会起来。我们对外境的感受不是喜欢、就是讨厌,不是接受、就是 排斥,喜欢接受的叫做顺境,讨厌排斥的叫做逆境,贪和瞋由此而起。 《六祖坛经》有一个公案, “ 是风动,还是幡动?是仁者心动。 ” “ 仁者心动 ” , 不是隻有心,如果没有外境配合,心不存在动和不动。
六祖教我们,遇到一切现象,都应该不取不舍。不取则破贪心,不舍则 破瞋心,心面对一切境界的时候,全部都是考验。 初果讲“不入色、声、香、味、触、法 ” , 是指不执著六尘的境界, 二果讲面对任何境界,瞋和贪逐渐淡薄。二果的圣者突破了前面的三个 束缚,从初果晋升到二果,代表贪和瞋的执著逐渐在去除。 三、三果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 「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 含。」 三果的圣者也不会起“我得阿那含果 ” 的念头。我们常讲三界,欲 界、色界、无色界,三果的圣者名为“不来 ” , “不来” 是指他已经不 来欲界。我们今天活在欲界,代表内在有好多束缚没有破、没有断,成 为欲界的众生,所以世间人为慾望而活,活著就是为了不断满足自己的 慾望。 “ 三果圣者断除五下分结:身见、戒禁取见、疑、欲贪、瞋恚。 ” 三果的圣者已经彻底断了贪和瞋,二果的圣者是贪和瞋逐渐在淡掉,等 到贪和嗔彻底消失,二果就进入三果,不再来欲界。 “ 而实无不来 ” , 到底谁来过呢?当有人出生,我们会说谁出生,当有人往生,我们会问 谁往生,有来、去吗?真相是不来亦不去,好像来实际上没有来,好像 去实际上没有去。我们常讲“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 ” , 当贪和嗔止 灭,就证得三果。 四、四果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 「 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 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 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 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 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 实无有法名阿罗汉 ” “ 实无有法名菩萨 ” “ 实无有法名如来 ” , 所有的名都是假名。有人对你讲 “ 你很成功、你很漂亮、你很有智慧 ” ,
这些表述只是对现象的一种方便说,只是假名并不是真相。 “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 , 一切都是假名,但听起来很真实,我们的 反应也很真实。如有人说你很差劲,你马上就生气;有人说你很优秀, 你马上就骄慢。差劲、优秀都是假名,我们弄假成真,所以才会生起种 种情绪。 须菩提这样回答,证得四果的阿罗汉,不会起“我得阿罗汉道” 的念头,甚至“阿罗汉 ” 的名词都不会执著。现在看到很多网路霸凌事 件,当事人看到无法承受,竟然走上绝路。人常常会掉入一个陷阱,认 为自己的名誉比生命更重要。不是名誉是否重要,而是我们对某些名相 太执著,我们的潜意识就是这样想的。 学佛的时候,常常说一切都是假名,但是回到现实中,假名在我们 的内在是真实的,且深深的影响每一位的身口意。现代人常常讲,人不 要为别人而活,要为自己活,证明我们最执著的是自己的想法,最在意 的是别人的看法。我们能做到不被名相骗,纔有机会清醒过来,遇到境 界纔不会迷失。 “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 寿者。” 如果阿罗汉认为自己“得阿罗汉道 ” , 就有我相、人相、众生 相、寿者相。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 阿罗汉。” 这段话是世尊在赞叹须菩提。 “无诤三昧” 的 “无诤 ” , 是 指一个内在清净的人,不会与人比较、与人计较、与人争辩、与人比高 下。我们有人、我对待,自然会产生高低的区别,不然哪儿来的 “ 诤 ” 呢? 每个人来到这世上,都是为了成就别人的。 “人中最为第一 ” , 佛陀十大弟子中须菩提解空第一,所以佛陀赞 叹他 “ 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 。 “ 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 ” 世尊赞叹须菩提,但他不执著,接著说: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 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 。 “那 ” 字可以念那,也 可以念若。我们平时经常听到精舍,指用功修行的地方,兰若指清净的 地方,精舍、兰若,怎么称呼都可以,怎么用都行,关键在于精进用功 纔是。 须菩提对世尊讲:如果我起这样的念,执著这样的念,世尊就不 会说,我是一位清净的修行者。须菩提讲: “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 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实无所行” 即是“行无所行 ” , 经文讲的
很清楚,如果须菩提有执著,就不是一个清净的修行者。 “四果圣者,除断五下分结,亦断五上分结:「色爱」、「无色爱」、 「掉举」、「我慢」、「无明」,十结尽断。三果圣者已经断了五个束缚, 四果还要断五个束缚, “色爱 ” 指的是色界,对物质的执取; “无色爱 ” 指的是无色界,对精神的执取。我们现在看自己,对物质现象是否有执 著,接著再看对精神现象是否有执著。修行人虽然不太执著物质现象, 但往往容易执著精神世界,这是值得警惕的! “掉举 ” 是指内心不稳定,通过修定让内心稳定、平静,最终获得 禅定。 “我慢 ” 是指傲慢,所有人几乎都傲慢,即便表现很谦卑,内在 仍然很傲慢,只有证四果的阿罗汉才没有慢心。 “无明 ” 是指愚痴,不 明白缘起法,故对宇宙人生的真相不了解,对理事不清楚。 直到证四果,痴、傲慢才破掉。人有六个根本烦恼,分别是贪、 瞋、痴、慢、疑、不正见,四果修行的过程,就是把六个根本烦恼破除, 他就证四果阿罗汉。实修是有次第的,从色身开始正观无常。我们要好 好照顾身体,但不要执著身体,身体不是我,从此处入手,先正初果, 纔有机会证四果阿罗汉。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