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什么样子的?在作家陈丹燕心中,爱是丰富复杂的,也是纯粹简单的,是全心全意的付出,也是自然而然的要求,是如感叹号般无条件的信任,也是如省略号般细小的事和物品……这一切爱的教育,都来自她的姑妈阿玉——一个没有上学读书、没有嫁人生子,照顾全家三代人七口人长大,并给予他们爱的能力的家庭妇女。多年来,陈丹燕带着阿玉给她的爱,去写作、旅行、拍电影、做义工,生活忙碌而充实,成了一个有爱的人。
近日,陈丹燕将自己和阿玉的故事写成了非虚构作品《阿玉》一书,由果麦文化策划,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在书中陈丹燕以细腻动人的笔触,记录了阿玉这位为家人奉献一生的女性祖辈的真实命运,又通过阿玉对家庭的付出与依赖,探寻了爱与独立的艰难平衡,启发现代人思考“何为人生必要之物”的本质问题。
阿玉与陈丹燕
阿玉: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普通女性
“有一个这样的人,大部分家庭会忽略他/她。我的姑妈阿玉是全职家庭妇女,不怎么识字,这样的人的付出容易被忽视。”
1914年,阿玉出生在广西平乐。十八岁时母亲因病去世,父亲为避债离家。她从此靠自己的一双手和一根钩针谋生,将大弟弟莲生和小弟弟健生抚养长大。长大后的莲生去参军,两人因此分离。直到1956年,阿玉和莲生在北京重逢,阿玉从此住进了莲生家里,先后照料莲生家两代人一共五个孩子长大,其中就有陈丹燕及其女儿陈太阳。
陈丹燕说,自己世界观的形成,一方面来自出门看世界,另一方面就则来自姑妈阿玉的影响,“我相信,每个人生命中都有这样一个人,你从她那里得到爱。给予我爱的能力的人恰恰是阿玉,而不是我的父母。”在陈丹燕来看,正是因为阿玉一日日的照顾,才让这个家族的孩子认识到,“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阿玉年老时
陈丹燕和自己的母亲都是职业妇女,一根蜡烛两头烧,事业和家庭都要顾。这种情况下,有多少爱、时间和精力是留给孩子的呢?阿玉用行动给出了自己的回答——她把全部都留给了家庭。“阿玉本来有一个机会,可以去做幼儿园老师,那正是国家鼓励家庭妇女出门参加工作的时候,但最终她为了照顾我们这些年幼的孩子和操持家务,放弃了工作。”陈丹燕在书里写道。
说起阿玉,陈丹燕的记忆像开了闸门的水流。陈丹燕放学回来,阿玉端来热骨头汤;她生了女儿陈太阳、抱着她回娘家,阿玉开门迎接;邻居家孩子无人照料,阿玉开流水席给他们做蛋炒饭……日复一日,孩子们一代代长大了,阿玉老了。
陈丹燕曾惊讶,阿玉竟然有6000元巨款财产。“那些年,我们给她零花钱,没想到她没花,都悄悄攒起来,用橡皮筋、小布条,一卷一卷扎起来,这里藏点,那里藏点。有一天,她拉着我到卫生间,从袖子里、口袋里,掏出一卷一卷的钱,自豪地说,这些都是她给我的!”
阿玉年轻时
阿玉96岁离世,陈丹燕将她留下的6000元,分了一部分给哥嫂等家人留念,剩下的则加入家庭墓地资金。这就是阿玉,在离开后,她曾付出的爱,仍将大家的心聚在一起。阿玉的遗言有些含混,陈丹燕没有听清楚,哥哥们告诉她:“你是全世界第一名”。陈丹燕说:“我知道自己还差得远呢。但是有一个人无条件地、用感叹号般地信任你、确定你,是让人很温暖的。这是很扎实的爱。”
爱与信任
愿意付出爱、善于接受爱、敢于要求爱
正因阿玉对陈家孩子无条件的给予,她在晚年生病的时候,也得到了陈家孩子全力的照顾。他们每天都去看她:陈丹燕早上去,大哥下午去,小哥晚上去。整个病区的人都说,他们中最幸福的不是有子女的那些,而是这个孤老太太。
陈丹燕讲述说,自己照顾母亲直到她过世,母亲没提过任何要求。但姑妈阿玉会说:捶捶,挠挠。“她让我们给揉身体,一揉就是一个小时。她全心全意地付出,自然而然地要求,我们也实心实意地对她,所以,阿玉离开后,我们不遗憾。”
左:阿玉为陈丹燕女儿陈太阳绣的毛巾被;右:陈丹燕为阿玉绣的棉毛衫
陈丹燕说,阿玉似乎一直天真地认为,付出就可以得到。这是一种很朴素的信仰。因为她愿意付出爱,所以她也善于接受爱,更加敢于向别人要求爱。在阿玉过世后的人生里,陈丹燕越来越感激她,正是她让陈丹燕明白:你要得到爱就得先信任。爱是一种需要学习的能力,爱的能力,是要靠爱来培养的。
还记得从前的每个夏天,陈丹燕都会为阿玉买六神花露水,给她洒在洗澡水里,因为阿玉认为,这是天底下最好的香水,是给小孩子用的。她对护工说:“留一瓶给太阳。”于是,这瓶花露水至今仍在陈太阳家摆着,是不会用甚至是不让碰的,包装从绿色褪成浅绿色,到如今,已经没有了颜色……在大洋彼岸的陈太阳家,陈丹燕还发现了许多叠放整齐的包装纸和礼品盒,以及仔细缠绕的礼品丝带,这些生活细节仿佛一种沿袭已久的传统,源头则是姑奶奶阿玉对物的珍惜。阿玉已经离开多年,可在孙辈的家中,仍有她留下的爱的痕迹。
《阿玉》这本书的封面,白色衣袖上红色的“阿玉”两字是陈丹燕绣的,封面图则是陈太阳拍摄的。一家三代女性,在这本书上产生了一种特别的链接。
《阿玉》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