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心法要讲记第五讲

传心法要讲记第五讲

00:00
50:23
传心法要讲记第五讲
有识食,有智食。四大之身,饥疮为患,随顺给养,不生贪著。谓之智食。恣情取味,妄生分别,唯求适口,不生厌离,谓之识食。
智食就是于所食之物无分别,只求饱腹,不贪滋味。识食就是分别滋味,贪著滋味,不知厌足,这叫识食。
众生的身体是四大假合而成,为了活命,要补充食物。或者患病时,需要吃东西来补给营养,但对所吃之物不生贪着,这就是智食。
吃东西时,贪心太重,这个好吃,就多吃、贪吃,只知道满足口腹之欲,不知道厌离,这就是识食。吃东西有度,不恣情取味,知道约束自己,吃饱了就可以,这就是智食。智识增长道业和出离心,识食增长无明和生死心。
修行为什么要注意这些细节呢?因为你每生一个分别心,每贪一次食物,都增加了一次生死心、意识心有所住的习惯。那样的话,你的道力很难养成。在你临终的时候,在遇到境界的时候,你就没有觉察的功夫,会被习气和无明带走。你会随着习气就去起心动念了,就去贪著了。你不要以为舌根、眼根、耳根、鼻根这些与意根没关系,它们关系紧密。五根对五尘的贪着直接形成意根对法尘的贪着。六根、六识和八识全都是相关联的。眼、耳、鼻、舌、身这五根和五识与意根与第七识、第八识都是俱生的。前五识一生起来,心识就起作用,一住着,生死心就产生了。
所以讲到这里,大家要注意了,不要觉得吃东西和修行没关系,关系非常大。所以我们平时吃东西真的要注意,一定不能贪吃。贪吃,说明你的道心就远远不够;贪吃,就贪生死。贪吃,就会有欲望。贪吃,就很难少欲知足。这里如果你不注意的话,不知不觉,在吃饭时,就熏修了生死与无明。
很多在家修行人,在吃饭这件事上一点都不注意,认为学习禅宗,不用在乎吃什么,恣情取味,一点节制都没有。以为这些不会障碍自己的本性,错了!这个地方就能看出你的道心,就会暴露出你的习气。不执着吃东西,只是对初学来讲,为了让他们觉得修道的门坎不高。但是如果你真的要解脱生死,要明心见性,吃饭,吃什么,怎么吃,非常重要。要知道,食物能产生淫欲,而淫欲是生死的根本。
不要认为我天天吃点葱、吃点蒜、吃点荤没关系,你刚开始修行,这些东西断不掉,没关系。你不能一下断掉,可以吃些。但是修行到了最后,这些都要戒掉的。
楞严经云:是诸众生,求三摩提,当断世间五种辛菜。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消,长无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现作佛身,来为说法,非毁禁戒,赞淫怒痴。命终自为魔王眷属。受魔福尽,堕无间狱。阿难!修菩提者,永断五辛。是则名为,第一增进,修行渐次。
你想大彻大悟,想证得法身,吃什么,是否贪吃,这些地方都要注意。你不要说,那些祖师也有吃肉喝酒的,那是祖师的境界,你自己在其他方面不能到达祖师的境界,不要拿祖师的某个特殊的境界来为自己说事。因为你的思想意识、起心动念乃至一举一动、行为模式,都是因为这些习惯、习气而出来的。你不要认为我起了一个贪吃的念头,就不会执着身体了。什么是凡夫?就是贪嗔痴成习成瘾,没办法改掉。贪吃与贪生,贪法,贪一切境是一个心。所有的贪都是通生死的。所以舌识和意识,眼识和意识,耳识和意识都是一个东西,不要认为它们是分开的。
这里黄檗禅师讲到了修行过程中很细的用功之处。古时由于物质条件、饮食条件没那么好,这个问题不那么严重。现在不一样了,大家生活条件都很好,每天有很多机会面对各种美食的诱惑,能不能在这些美食面前保持修行者的觉知、定力和智慧,就要看大家对佛法的领悟,对自己是否真的负责了。看自己平时是不是懂得善护念,是否懂得吃什么对修行的影响。
我们的很多疾病,比如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都是来自饮食,吃的太油腻,肉食摄取过多,吃的又太杂。食肉过多,还会导致昏沉,心智不清,思惟混乱,欲望过多,障碍修行。
所以,吃素,减少识食的习惯,多熏修和训练智识的习惯,会帮助我们增长无分别智,增长定力,提升智慧,减少身心的欲望,于生死到来之时,能够保持如如不动。

声闻者,因声得悟,故谓之声闻。
什么叫声闻呢?因修习佛陀所说四圣谛及苦、空、无常、无我之理而证悟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四种小乘果位的人。大乘意义上的声闻,是指菩萨。如涅槃经中所言有四种人能护正法,建立正法,忆念正法,能多利益怜愍世间,为世间依,安乐人天。何等为四?有人出世,具烦恼性,是名第一;须陀洹人、斯陀含人是名第二;阿那含人是名第三;阿罗汉人是名第四。
所言声闻者,是指心向外求,有法可得,有道可修,有佛可证,不能觉悟自心,所悟狭劣,非是真正意义上的悟道。

但不了自心,于声教上起解,或因神通,或因瑞相,言语运动,闻有菩提涅槃、三僧祗劫修成佛道,皆属声闻道,谓之声闻佛。
只要不了达自心,于声音文字教法上起种种知解,认为有佛可成,都是声闻道,非真正的菩提道。或者因为佛示现的神通、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等庄严相,以此报化佛为真佛。或者听说有菩提涅槃可得,通过三大阿僧祗劫修行得成佛道,以这些见解为修行和证悟,都属于声闻道,所成的佛为声闻佛,非是真如佛。
如果你执著释迦牟尼佛所讲的文字之法,执著佛陀所现的音声相,执著文字相,不能了达这些都是方便说,并无实法,就不能真正悟道。不识自心,于声教上起解,也就是把释迦牟尼佛讲的教法当成真的,或者对从别人那里听来的一些见解生起了执著。或者执著神通,或者因为看到了瑞相,或者看到了佛陀的一些示现,又听说了有菩提涅槃可得,相信经过三大阿僧祇劫才能修成佛,这些见解都属于声闻道。
释迦牟尼佛这尊佛,只是一个报身佛,是生灭相,不是真佛,是假佛,祖师把这样的佛叫声闻佛。
祖师很幽默把释迦牟尼佛叫声闻佛,我们就知道,在祖师那里,是不会着有相佛的。祖师说,佛之一字,吾不喜闻,就是这个道理。可是,如果你不明理,就会把释迦牟尼佛这尊圆满报身佛当成真佛,把佛陀当成是法身佛,是真佛,是究竟佛。凡是能看到的,能听闻到的,都不是真佛,也不是真法。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故知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非坐非卧,非行非住,离一切相。
如果报化是真佛,就不会活了八十年,在双林树下入涅槃,还烧出舍利来。真佛不生不灭,没有舍利,不出不入,不来不去,无形无相,乃金刚不坏法身。所以我们就知道圆满报身佛,还有地藏菩萨、观音菩萨、文殊菩萨、阿弥陀佛等等,凡是有形有相有名字的,乃至毗卢遮那法身佛,都不是圆满究竟佛,都是我们自心的觉性如来所现的影像,法尘而已,都是妄想。所以达摩祖师说:三世诸佛皆是众生妄想。
三世诸佛都是众生的妄想,都是心意识所计的假佛,真佛超心意识,或者说,没有我们所想象的三世诸佛。

唯直下顿了自心本来是佛。无一法可得,无一行可修,此是无上道,此是真如佛。
唯有直下顿了自心本来是佛,才是正道,才是真佛。此心明净,犹如虚空,无一物可得,无一行可修,无一法可证。悟此本心,圆满清净,不增不减,不待修证,不动妄念,便证菩提。这才是无上道,才是真如佛。
所言此是无上道,而实际上并没有道可修;所言是真如佛,而实际上并没有一法是真如。会此者,无能会,无所会,于此无能无所,非妄非真,不生不灭之本性,无名可名,名为佛性。
顿悟自心,也没有一个能悟所悟。顿证菩提,也没有一个菩提可证。所以,顿悟之法,也只是把这种不住的智慧方便叫顿悟。
禅宗的见性成佛就是指见这个性,成这个佛,实无性可见,亦无佛可成。大家不要一看到见性成佛,就以为有一个佛性可见,有一个真如佛可成。悟得自性真佛,即名成就法身,而实际上并没有一个成就法身的主体。成就法身,非实有法身可成就。经云:实无有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法身是本有的,并不是有个人、有个心成就了法身。真如佛性没有成就与不成就,没有成佛与不成佛。圆觉经云:善男子,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及非轮回。于此实相通达觉了,而不住于觉了,假名为见性成佛。
所以如果有人说他成佛了,只要不是真正见性,那么,他所说的成佛一定是妄语,是一种我相,一定是邪见,不是真正的成佛。没有人能真正成佛,包括释迦牟尼佛成佛了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佛。真正意义上的成佛是没有人成佛,没有能成的佛和所成的佛果。本心没有佛可得,所以没有成佛与不成佛。说成佛,是方便说。有人听说即心即佛,便执有心可得,有佛可成。所以古人又说非心非佛。又说: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真佛不待成与不成,它没有成与坏,它从来都是不动而应万动,不变而应万变。自性佛非是有为可成,只需要认识它,觉悟它,然后歇下一切的求取造作之心,假名为见性,假名为成佛。
所以大家对成佛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真正意义上的成佛,是没有一个人去成佛,没有谁开悟见性,没有谁解脱生死。如果谁说他成佛了,他还不知道成佛的真实之义。如果谁认定他自己是开悟的,说明他没有开悟。

学道人只怕一念有,即与道隔矣。
真正的大修行人,只在一念上下功夫。到了祖师这里,所有的修行都围绕着一念不住。
这一念心,一切众生,乃至诸佛,都会起,因为是真如自性起念。但是,所起的这念心是有心,还是无心?是有所得的心,还是无所得的心?是有所求的心,还是无所求的心?是正常起念,还是起了一个执念?是贪念?嗔念?痴念?慢念?还是疑心?有所住的心?如果是一念执心,一念有所得的心。这一念,就把你和道隔开。
因为习气与俱生无明,这一念心,随时都会从你的心性上生起来,所以叫真如自性起念。生起这一念心,没关系,别随着它去迷惑颠倒就好了。
如果第一念心生起而不觉,随着这一念起了住着,起了知见,起了妄想,然后无量的法相都生出来了。这时候要善于觉察自心的起作,要在这一念心上觉悟,不住在这一念上。一觉,一转,一念不住,就恢复到当体的清净。放下这一念,或者不被这一念所惑,该做什么干什么去,这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然后正常运用六根,该干嘛干嘛,用不生用想,不要在用上再安知解,不要执着于用。也不要再去找一个觉,用的当下无所住就是觉。觉是无住的,是不会停留的,不可被知解的。如果住了,生想了,动念了,就不是觉了。这样直用直行,就是修行,就是悟道,离此日用,无别处悟道。
所以学道人只怕一念有。这一念有即是心有所住,心有所思,心有所想,心有所得。有所得,即与道隔矣。
师父,什么是一念有?这一问,就是一念有。师父,怎么方便契入啊?这一问,就没法契入。师父,祖师禅和如来禅有什么区别啊?这一问,即是如来禅,即非祖师禅。师父,禅宗修行怎样才能开悟啊?这一问,就不开悟了。什么是一念有?所有这一问,这一念心有所住,即是一念有。这一念有心一生,即与道隔也。所以祖师云:拟心即错,动念即乖。所谓拟心和动念,只是生起了一念有心,生起了一念有所住的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师父,开悟的人是什么样的状态?本来没问这个问题时,此人本身就在开悟中,那个本然无疑问的状态,那个无所住的状态,就是开悟的状态。这一问,开悟就被这一问隔开了。
这一念有心一生,一念开悟的想法一起,真性就被这一念心盖覆住了。所以六祖云:人性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心著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著者是妄。所以,乃至起一念觉心、悟心,都是妄想,覆盖真如。
怎么就与道隔了?因为这一念住心,让自己在妄念中轮回,不知道诸法无自性,真用莫疑,疑即成罪。但是有一种情况,觉悟的人也会给你方便讲觉悟的状态,怎样是开悟了,怎样是见性了。但是他自己不会迷在这个知解里面。他不会认为我是觉悟的人,我见性了,我这个样子就是觉悟的状态,他不会的。他是方便给你讲,他自己没有真正迷失。
但是很多人,当有人问他什么是开悟的状态,他自己并不知道真正的开悟是什么样的,他只是以自己的妄想来想象开悟,他认为有一个开悟的人,有一个状态叫开悟,他知解开悟的境界,这时候讲解的人与听讲的人都与道隔开了。为什么?都是一念有心出来了。以为有一个状态叫开悟,以为有法可得,有悟可得。说着说着就着在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上,四相都出来了。所以其实真正觉悟,真正见性,真正成就的人,是不会被这一念有心所骗,也不会生出这一念有心,也不会住在这一念有心上。这样的人是很难得的,很少有的。
这什么我们经常被这一念有心所骗?因为无始以来的习气,因为未经修习和转化识心的习惯。因为我们这念心随时都会生起来,随时都会随着这念心流转,久远劫来都已经养成习惯了。你想短时间把它纠正过来,不随这念心流转,是非常难的!
就好比如一个大桶里边装了一大桶的酒,你把它倒掉,它能没有酒味吗?你晒三天三夜它还是有酒味,你晒三个月也还会有酒味。桶越大,装的酒越多,这个酒味越重。可能晾三年,这个酒味才会没,晾五年,这个酒味才彻底没了。那我们的习气也是这样,首先要明理,真正明理是立竿见影,立刻就会修行。所谓的正修行,是顺着理而修,不是心外求法,不是有法可修、可造、可证,而是无所修,无所行,无所证。
就算你真正明理了,用正确的方法保任,还要经过多年的打磨习气,才能转变我们对唯心所现境界求取的这个习惯。
所以,这一句,一念有,即与道隔,是修行的警钟。我们一定要铭记在心,这是修行的钥匙,是修行的关键,是最难修的地方。这个地方把握好了,就能言下顿见真如体性,言下开悟,言下成道。一念相应,一念成就;念念相应,念念成就。

念念无相,念念无为,即是佛。
如果不起这一念有心,念念都能无相,都能离相,念念不起执心,念念无为,无所求,即是佛,即与道相应。
你能居一切时,不起妄念,所生的一切心都不住,就是佛的状态。不起一念有,不是什么心都不起,而是不起执着的心,有所住的心。其他的心,随便起,起而不住,即是诸佛心。

学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总不用学。唯学无求无著,无求即心不生,无著即心不灭。
这里讲到修行的关键处,一切佛法总不用学,唯学无求无着。这是修行的总纲。如果你想学佛,要知道佛是本有,非是学来。你想成佛,要先认识到佛不是佛,无佛可成,是名成佛。修行只有一件事,觉悟自性是佛,佛不是佛,佛不是一个法。佛者,非法非非法。自性真佛,超越一切法。不要在自性上安法。既不要添加,也不要除去,既不是学来,也不是修成。一切功夫都用不上,一切法都不可得,不可学,不可求。但一切时中,恁么行,恁么用,恁么不住,无求无着,自性自如。
什么都不用学,唯学无求无着。无求,即心不生。无着,即心不灭。心不生,即妄想心不生。心不灭,即一切法从真如起用,不是断灭。
无求,就不会执着生一个心,心若不生,万法无咎;无着,就不会执着灭掉心,心是常住,非可断灭。虽言不生心,非是不生一切心,只是不生取着心,不生有所住心,正常用心,自然起灭。若执着心不生,真如自性,则浑成无用。若执心不灭,又成凡夫,贪着取境。不灭心,只是不灭无所住的心,非是不灭烦恼心。
达摩祖师说:凡夫一向生心,名为有;声闻一向灭心,名为无。佛菩萨未曾生心,未曾灭心,名非有非无心。
不生心,不灭心,即是本心。心本如是,就不会生妄想心,也不会妄加灭心。无求就不会打妄想,无著就不会贪取境界。
心是恒常不灭的,它不间断地起用。所以无著,则心不灭。也不要执着让心寂灭。若执着灭心,则堕于声闻。若执着生心,又迷到凡夫境界。

不生不灭即是佛。八万四千法门,对八万四千烦恼。
不生心,不灭心,就是中道,就是不即不离、不取不住,也是非法非非法。非法故,不取;非非法故,不离。不取不离,既不贪著,也不厌离,是名中道。
八万四千法门,为对众生八万四千烦恼。因为你有执著、有烦恼,才方便施设种种佛法。八万四千法门,只是教化接引门,对初机的众生而言。若论实相,则一法不立,一法不破。也可以立一切法,破一切法。

本无一切法,离即是法,知离者是佛。但离一切烦恼,是无法可得。
真如自性本无一切法。一切法都是因人而立,因执著而有。心生则种种法生。人起了执着心,觉察到了,一转念,一离,假名为佛法,假名为修行。若论本来,妄心不生,诸法不起,是不需要起一个觉察的心,也不需要离念的。因为起了妄想心和住着心,所以才有了佛法的施设。这是对迷而言。若本不迷,本来就没有束缚,求什么解脱。本来就没有佛,还求什么成佛。所以,本来没有法,因为染著,说一个离法。知道离,就知道如何解脱,如何作佛。但妄念不生,一切无染,即是真如佛。对染名离,如果不染,就不用离。
知离者是佛。法本无法,本无染净,没有迷悟,才是真佛。佛法有两层意思,一是就迷而言,是名为谛,非名为实。言谛者,是指方法。二是究竟而言,是名为实,即是真实,即是真性。真实离法,离谛,离一切相、一切言说。染著的时候要方便来离。不染的时候,烦恼性空、执著性空、住性空、我亦空、一切皆空。通达的时候不用对治。经云:不脱对治门,是为魔业。
大家容易陷入对治法门里面。一直都会对治,一直都是有法,很难悟到真实之法。所以永嘉大师说不求真,不断妄,了知二法空无相。
但离一切烦恼,是无法可得。如果没有烦恼,也就没有佛法可求、可得,也没有菩提、智慧、涅槃可证。
祖师云:佛说一切法,求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须一切法。

学道人,若欲得知要诀,但莫于心上著一物。
前面已经提到了一个修行的关键,也就是于一切佛法总不用学,唯学无求无着。这里又讲到欲得知要诀,但莫于心上着一物。其实所有的要诀都是一个,就是心无所求,无所得,无所住。
本心清净,安不得一法、一知、一解、一见。乃至安个佛字,亦是空名,实无佛可得。
修行但于心上不着一法,不安一物,不用考虑此心是真心还是妄心,不用妄断于心,但不着一物,即是真心,无别有真心。
我们总觉得修行要断掉我,有个我障碍着本性,然后总想断这个我,其实你搞错了。我是断灭不了的,因为佛性是我,我是佛性。只不过很多时候,我们把我的另一面,它的虚妄心、执著心、住着心当成了真我,把这个贪取自心的妄想当作我,所以这时候佛方便讲无我。如果没有取著的时候,是不需要断我的,我是佛性,断不了。《涅槃经》里讲:唯断取著,不断我见,我见者名为佛性。
我只是真心的一个作用,非真非幻,不断不灭,唯断取着,不断我用。不要在我上安我所,不要在心上安任何一个执著的东西。当你的心上没有执著的东西,心本身也不执着,它就是一如,就不是二法了。如果把自心的境界当真了,我所一出,我立刻就出来了。这时候,我就是虚妄的法。如果你不执着我所,不取著我所,我就是真性,这时候不需要断我。
当你对我所生了贪著,这个东西是我的,那个东西是我的,妻子是我的,儿子是我的,财产是我的,身份是我的,名利是我的,思想是我的,知见是我的,徒弟是我的,寺庙是我的,这时候要看破这个我,这个我是一种执迷。并没有一个我,也没有我所。
所以说,不于心上安一物,这时候我与我所都消失了,只是一个本性的作用而已。五祖大师说:我所心灭,涅槃体自现。你不执著我所的时候,就是真我。有了我所的时候,虚妄的我就产生了。自心取着的境界的时候,我与我所二法就出来了。
古人云:但有住著一心、一能、一解、一见,佛都不许。本心实无少法可得,乃至菩提涅槃、诸佛智慧,亦不得安立。

言佛真法身犹若虚空,此是喻法身即虚空,虚空即法身。常人谓法身遍虚空处,虚空中含容法身。不知法身即虚空,虚空即法身。
一般学法的人会说法身遍布虚空,就好像有一个虚空可得,然后有一个法身一样。凡夫认为虚空中含容法身,法身遍布虚空,这都是心意识知解法身。不知法身即虚空,虚空即法身。这两句是说,法身即是空无相,即是真实,即是无限,即是恒常,虚空亦复如是。是从这个角度讲法身即是虚空,虚空即是法身。
涅槃经云:言真实者即是如来,如来者即是真实,真实者即是虚空,虚空者即是真实,真实者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真实。经里所言的虚空、佛性、如来,都是从真实不灭的角度讲,它们是一。
又涅槃经云:譬如虚空,无有边际,解脱亦尔,无有边际。
又云:如来有时以因缘故,引彼虚空,以喻解脱,如是解脱,即是如来。真解脱者,一切人天,无能为匹。而此虚空,实非其喻,为化众生,故以虚空非喻为喻。
所以这里所说的法身即是虚空,虚空即是法身,是指它们的特点,它们在很多方面的一致性,更多是一种比喻。
虚空即法身,是形容我们的本性犹如虚空一样。一切法都不离真性。说法身,说佛性,说虚空,说智慧,说妙用,说解脱,说真我,都犹如虚空一样,无少法可得,都是个名字而已。
为什么说法身即虚空,虚空即法身呢?虚空无相,法身亦无相。虚空无法,法身亦无法。虚空无能所,法身亦无能所。虚空无是非善恶一切对立之法,法身亦无对立生灭之法。
这是关于虚空即法身,法身即虚空的本意。

若定言有虚空,虚空不是法身。若定言有法身,法身不是虚空。
如果你认为虚空是有法,是一个定法,执着有虚空可得,有法身可得,那么,虚空不是法身,法身也不是虚空。你把虚空当成了一个相,你认为的虚空就不是法身,法身也不是虚空。它们只是你意识中的一个虚妄的概念而已。真佛法身,真正的虚空,超越一切相,超越一切概念,是无法可得。
如果你把眼见的空间当作是虚空,这个虚空不是法身,这也不是真正的虚空。真正的虚空是无相的,是超心意识的,是无法可得的意思。无法可即是法身,是空一切法,空一切相,空一切有为,空一切有法。为什么可见的虚空不是法身?你都见到了虚空相了,你都见到了空的相了,即不是法身。空有相吗?空是无相的。若有空的相,即非空也。虚空有相吗?虚空无相。法身有相吗?法身无相。既是无相,就非有无。若执着有虚空,有法身,即非虚空,亦非法身。
大家不要于虚空、法身生解,不要生任何的相,只能方便说,不可论真实。不要于法身及虚空生任何定解。我们只是给它方便立一个虚空、法身、佛性的名字,但是对这些名字不要生解。若生解,即非法身。

但莫作虚空解,虚空即法身;莫作法身解,法身即是虚空。
只要不作虚空解,不作法身解,妄心不生,虚空即是法身,法身即是虚空。法身和虚空都是一个名相而已。
即便是法身、佛性、觉性这些概念,也都是佛陀方便安立的假名,于此不能生于实解。也即是于一切法,心无所住。金刚经云: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虚空与法身无异相,佛与众生无异相,生死与涅槃无异相。烦恼与菩提无异相,离一切相即是佛。
无异相是什么?无异相即是无生心,不取着,无分别。不生心,即真如相、无相相、解脱相、自在相、离文字相、空相。
生死与涅槃无异相,生死涅槃,都是幻相,不真实相,虚妄相,故言无异相。都是不可得相,无所有相,空相,故言无异相。不是实有一个生死可得,实有一个涅槃可证,然后说它们是无异相,不是!是没有一个生死和涅槃可得,这叫生死与涅槃无异相。佛与众生也是如此,皆是幻化相,不可得相,故言无异相。烦恼与菩提也是如此,皆不可得,是名烦恼与菩提无异相。
若能离一切分别相、知解相,即是佛。离一切相即是佛。说色与空,菩提与烦恼,生死与涅槃,于种种名相不生知解,不起法相,就是佛。于一切法不生知解和住着的刹那,即是解脱,离此无别解脱。

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
凡夫会取著唯心所现的境界,把一切外境当成实有的。道人虽然不取外境,但还执著有个本心,有个觉性,有个开悟,有个见性,所以他需要修道。道人执著修道、执著涅槃、执著证悟。虽然他对世间法,对种种相,对有形的物质,对享受不生取著。但是他会取心,会有法执。所以都不是真法。心境双忘,才是真法。既不著境,也不取心。能所双忘,真性即显。永嘉大师云:心是根,法是尘,两种犹如镜上痕。痕垢尽除光始现,心法双忘性即真。
这里的道人更多的指还有法执的人,我相未尽,俱生我执未除的人。
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这句话是修行的座右铭。如果想与实相相应,境与心都要忘,都不能执着。连修行和开悟都不能执着。

忘境犹易,忘心至难。
很多二乘人不再取著外境了,但会取著能证的心,有个能证的我未除。前边讲的莫于心上著一物,不著一物并不是说只是不取著境界,自心也不取著,这才是莫于心上著一物。二乘人不取境,却取心,有个能证的未除,有个能成佛的主体未空掉。只是空掉了人我,没有空掉法我。不取境,而取心是成不了道。所以忘境犹易,忘心至难。

人不敢忘心,恐落空无捞摸处。不知空本无空,唯一真法界耳。
人为什么不敢忘心呢?若忘心,一切都空了。心意识不想空掉自己,所以会自生怖怕。心意识总要有个我,没我就会生恐惧。我都没了,那活着还有什么意义?所以,人都不敢空其心。其心若空,就会认为自己变成了行尸走肉,以为断灭了,什么都没了,就会生起大恐怖心。其实生起恐怖心的不是无心,而正是不能面对无心,不敢忘其心。若忘其心,本性才能显发出来。
有些人坐禅时,身心没了,就生起恐怖心。这只是身心觉受上的空,不是真正的空。真正的空是智慧,是实相,是离于心意识上的空想。是空想让人起恐惧心的。真空不会。真空会让心性自在、安住、清净、解脱。
古人说:去年贫,不是贫,犹有立锥之地;今年贫,始是贫,锥也无。锥也无,就是忘心。忘心而能安住,是真安住也。
人都想有个立足的地方,有个扶手,有个依托的地方。一但无依无椅,在空中飘着,就会害怕。为什么?习惯了有个我,习惯于有所依。一旦无依,就会恐慌。道人最后是身心俱忘。经云:稽首如空无所依。古人云:努力殷勤空里步。成无依道人,是最难的,犹如悬崖撒手一样,身心一齐放舍。身也不执著,心也不执著,这时,才会得大自在。才会享受无量的自在,享受清凉,享受解脱,享受也不是实有法可享受。
没有了依止,没有了依托,凡夫心总会不安。其实他不知道这恐慌感正是因为习惯了有依托,有个我去抓什么。真没有我了,就不会恐慌。
不知空本无空。生于空想,反不是空,所以才会不安。有了空想,其实这个心还是没有真正空掉,没有真正忘掉。真正忘掉心,空掉这个心时,是没有空想,没有忘心的概念。
一切皆空,本性荡然显现。若有一法不空,摩诃衍不能胜出。一法不空,真性都不能现前。离一切想,唯一真法界耳。
修行人就是空不掉所有的法,所以不能见本性。一旦你空诸所有,就能够看到本性。永嘉大师说:诸行无常一切空,即是如来大圆觉。大家一想到空就会害怕,就会落入断灭,不知道空本无空。空只是空掉对一切法的执着,对能所的执着。若没有执着,空亦不立。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喜欢主播的专辑,回关交流交流一下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