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消费提示,“双11”网购促销即将开启,消费者理性看待互联网促销活动和商品测评类营销信息。中消协提醒,“第三方测评”可以为消费者购物提供参考,也可能因“跑偏”“变味”而误导消费者,消费者应理性审视消费需求,切勿迷信“种草”流量。
相信经常网购的网友,对“第三方测评”并不会感到陌生。所谓“第三方测评”,通常是指未取得国家检验检测资质认定及CNAS认可的组织或者个人,宣称通过自身测评或引用对比专业检测结果、分析调研数据、表达主观使用感受等方式对商品的质量、功能、设计、成分、服务、性价比等方面进行横向或纵向比较,并将结果主要通过自媒体以图文、视频或直播的形式进行发布推广,为消费者提供购买参考,以实现择优劣汰的目标。
由此不难看出,“第三方测评”的关键在于“第三方”。这意味着它既不是买方,也不是卖方,而是中立的“第三方”,目的是通过客观、公开、公正的测评,来测试各种产品的质量、功效,以便给消费者购物提供参考。
现实中,“第三方测评”的结果确实会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客观公正科学的测评结果有助于实现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等权益。反之,则可能误导消费者,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不客观、不公正以及不科学的结果还会损害经营者商业信誉,破坏公平竞争的商业环境。
当一些网络商家通过“刷单炒信”,导致其商品在网络店铺下的评价信息完全失去了参考价值,也失去了消费者的信任。很多消费者开始以“第三方测评”作为自己购物的依据,希望通过观看各种商品的测评结果,避免网购时掉进消费陷阱,导致利益受损。
消费者的这种期待,当然无可厚非,但是当前市场上“第三方测评”账号众多,测评方法和标准五花八门,测评质量参差不齐,甚至涉嫌“以商养测”及“以测养商”等现象。
换言之,很多“第三方测评”账号,根本就不是真正的“第三方”,而是谁给钱,就给谁“好评”,谁不给钱,就给谁“差评”。这样一来,这些“第三方测评”非但无法帮助消费者做出正确判断,反而影响了正常的市场秩序,既可能让消费者上当,同时也损害了那些不愿意花钱让人测评的商家的利益。
所以“双11”来临之际,中消协做出上述提醒,很有必要。当“第三方测评”成了一门生意,其积极性就大打折扣,弊端反而得到凸显。
要想解决目前“第三方测评”混乱无序、难言公正的问题,首先需要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协同发力,设置行业准入门槛,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同时,平台方不妨增加账号身份认证,强化问题账号审核。
此外,消费者也要提高测评内容的鉴别力,拒绝“只评不测”,如此才不会迷失在“种草”流量中。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