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水浒传》里头有几个人物性格最复杂,第一是宋江,第二是武松,第三个就是吴用。
吴用看上去比较温和,书上说他“眉清目秀,面白须长”,一副人畜无害的样子,而且他脾气也好。整本书看下来,就没见他跟谁红过脸。梁山好汉多少都有点怕宋江,但很少有人怕吴用。比如征伐完王庆之后,李俊、张顺他们打算重回梁山,但不敢跟宋江说,都来找吴用。跟吴用谈事情,大家普遍没什么心理压力。
光看表面的话,吴用确实挺儒雅,挺正派。金圣叹并不喜欢吴用,但也承认他是“上上人物”,虽然有点狡猾,但终究“心地端正”。
但如果仔细推敲起来,金圣叹的这个评价并不靠谱。吴用的心地其实一点都不端正,做事更谈不上温和。他跟宋江一样,是个狠人。
就拿李逵劈杀小衙内来说,这可能是《水浒传》里最残酷、最缺德的一件事。一个四岁的娃娃,粉雕玉琢,天真可爱,却被活活劈死。这件事具体下手的是李逵,拍板的是宋江,出主意的却是吴用。宋江对朱仝解释过:“前者杀了小衙内,不干李逵之事;却是军师吴学究因请兄长不肯上山,一时定的计策。”
能定这样的毒计,吴用会是心地端正之人?
再比如说卢俊义。人家在河北当大财主,没招谁没惹谁。吴用为了让人家上山,非要定个计,“智赚玉麒麟”,把卢俊义弄得锒铛入狱、家破人亡,你能说这是心地端正之人?
书中还有一个例子,大家可能都没怎么注意到。宋江带兵打仗的时候,还知道约束手下,别滥杀无辜。有一次宋江生病,吴用替他攻打大名府,破城以后就开始烧杀抢掠。
最后大名府的刽子手蔡福实在看不下去了,找到柴进来哀求:“大官人,可救一城百姓,休教残害。”柴进拉着蔡福去找吴用,说:咱们不能这么杀人啊。吴用这才下令停手,这个时候“城中将及伤损一半”,事后官府清点损失,发现民间被杀死者有五千多人,受伤的不计其数。
这不是控制能力的问题。吴用一声号令,说不让杀了,屠杀马上就能停止。说明他能控制住军队,他就是不在乎。也许他是想屠城立威,也许是想借此酬劳三军,但不管出于什么目的,都说明这是一个狠人。
而且吴用跟别人不太一样。《水浒传》里的人物大多数是环境所迫才上的梁山。很少有人好端端地忽然想落草当强盗。可吴用不同,他一出场就渴望落草。
吴用本来是教书先生,在村学里给孩子上课。这个时候,碰上晁盖,听说了生辰纲的事儿。换上一般人,这么大的事儿,怎么也得琢磨琢磨。晁盖自己就琢磨了好一阵,犹豫不定,这才找吴用来商议,可是吴用想都没想,第一反应就是:“好!我这就给你找人去!”态度比晁盖坚决得多。
晁盖抢劫生辰纲,只是想发笔财,并没有上山当强盗的打算。所以等到事发,晁盖不知所措,事到临头了还在问:“走哪里去好?”吴用马上给出答案:“去梁山泊,当强盗去!”这条路他早就想好了,而且很可能这才是他的终极目标。
生辰纲七人组里,对上山落草这件事,就数吴用最积极、最主动。你说一个乡村教师,怎么会对绿林生涯有这么强烈的向往?
推想起来,多半还是因为觉得怀才不遇。
大家都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其实这个说法并不准确。在古代,失意秀才也是个很可怕的团体。中国历史上有三次大规模的起义:黄巢、李自成和太平天国,其中两次都是秀才领导的。
农民造反,大多是碰上天灾,或者苛捐杂税太重,吃不上饭了,造反。可是秀才不一样,哪怕锅里蒸着馒头,只要没有上当官,他可能都想造反。因为他受委屈了,怀才不遇,展眼望去,没有求贤若渴的刘皇叔,只有满满一屋熊孩子,那么请问:这个世界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
所以,我们可以想象那个场景:
晚月初上,一灯如豆,吴用老师手捧《论语》,坐在那里出神,想到种种杀人放火、打家劫舍的勾当,不由得心潮澎湃……
二
那么吴用到底有没有才呢?
说实话,还真是挺有才的。
现在网上流行翻案风,有些人把吴用贬得一钱不值,说他水平还不如“神机军师”朱武,理由是征辽的时候,朱武能认出“武侯八阵图”,吴用却认不出来。但这个说法根本不成立。朱武就是单纯的技术型人才,缺乏独当一面的能力,综合水平跟吴用不在一个档次上。
吴用的能力很全面,政治、人事、军事,都有一套。就拿军事水平来说,他虽然比不上宋江,但在《水浒传》里,也算是顶级人物了,不光能参谋,也能独自带兵作战。
当然,他也有短板。比如说,他不擅长硬碰硬的作战方式,更愿意搞策反,派卧底,下埋伏,然后里应外合地打进去。到了征方腊的时候,这种作战方式失灵了,吴用就开始有点懵圈。
在杭州城下,他就给宋江出过昏着儿,策划派一支小分队引出敌军,然后其他人一起攻城。结果进攻的时候中了埋伏,把刘唐给害死了。这种硬碰硬的大规模集团作战,确实超过了他的参谋能力。但就算这样,吴用的表现也还是及格的。后来在乌龙岭一战,要不是他主动派兵接应,宋江就全军覆没了。
所以总体来说,吴用的水平不低,就算放到《三国演义》里,至少也混上个一线参谋,给荀彧、郭嘉打打下手。
除了军事作战以外,吴用还特别擅长搞阴谋诡计,煽风点火啊,做个假啊,骗个人啊,在这方面,他绝对是“智多星”。不过,就像他在军事上存在短板一样,他在策划阴谋诡计的时候,也存在短板。
吴用作为文化人,浪漫情绪有点严重,搞阴谋的时候也忘不了艺术化。他不由自主地就会叠床架屋,增加很多曲折环节,把事情弄得像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似的。
就拿智取生辰纲来说吧,吴用就设计了一个很复杂的链条:我要用蒙汗药酒麻翻你们,但是你们不喝怎么办?那我们就化装成七个贩枣子的客人,先喝一桶给你看。你们还不放心怎么办?那我们在第二桶里也喝一瓢给你看。两桶都喝了,蒙汗药怎么下呢?就在喝那瓢酒的时候,偷偷放进去。
听上去是不是像《尼罗河上的惨案》?很出人意料。但这里就有很多问题:
杨志他们看见七个贩枣子的就走了怎么办?
杨志他们看见酒就买怎么办?
杨志他们偏偏不买又怎么办?
杨志他们热心地围着酒桶不走,又怎么办?
等等,等等。
只要有一个环节出了岔子,杨志他们就挑着珠宝下了黄泥冈,吴用他们推着七车枣回家。七条好汉凑在东溪村,枣子就酒,越喝越有。
《水浒传》全剧终。
当然了,这些意外没有发生。杨志最后上当了。但是吴用他们付出的代价很大。犯罪太艺术化了,就容易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本来可以悄悄进行的一件事,吴用非要推着七车枣子来回跑,还得住旅店,结果目标太大,让衙门给破案了。
打个比方说,这就像犯罪分子设计了一个复杂的密室杀人案,门窗毫无碰过的痕迹,现场也没有搏斗迹象,死者与外界也没有任何接触,所有逻辑线索都被掐得死死的。——但是,犯罪分子对逻辑思虑过多,结果忘记把自己脸给蒙上。
警察来了,不需要任何逻辑推理,先把门口的摄像头监控调出来看,一下子破案了。
吴用策反卢俊义的时候,也犯了同样的毛病。他非要装算命先生,一两银子算一卦,等卢俊义算卦,就说人家有血光之灾,还要在人家墙上题什么藏头诗:
芦花丛里一扁舟,
俊杰俄从此地游。
义士若能知此理,
反躬逃难可无忧。
卢俊义万一横着眼一看:“好你个畜生,敢在我家里题反诗!小的们,与我将这厮拿了!”那怎么办?
一个好的计谋,环节不宜过多,各个环节之间的依赖性也不能太强。因为任何环节都有不可控因素,一旦某个环节没有按计划发展,整个链条就崩溃掉了。但是吴用忍不住要把事情搞得复杂化。
他老是举轻若重,做些萝卜雕花的工作,弄得形式大于内容,结果几次出事都与此有关。最典型的就是那次伪造蔡京书信。
宋江在江州被抓,梁山要用蔡京的名义,伪造一封信给蔡九知府。吴用大动干戈,务必要把这封信弄得尽善尽美。为了书法,抓了萧让;为了印章,抓了金大坚。
折腾了这么大动静,最后吴用才忽然想明白:这是封家书,弄得这么完美反而不像了!而且最要命的是,吴用光顾着折腾那封信了,却忘了叮嘱戴宗万一蔡九知府问起来,该怎么回答。
可这才是大概率事件。按人之常情推测,蔡九知府很可能把戴宗叫来问两句:“开封那边怎么样啊?我爹还好吧?他老人家跟你说什么了?”吴用光忙着萝卜雕花了,把主食给忘了。
戴宗只能凭本能瞎编。他又没见过什么世面,越说越离谱:
——从京城的哪个门进去的?
——哎呀,我到京城的时候,天已经黑了,不知道是从哪个门进去的。到相府的时候,天更黑了,什么都看不清。好不容易才找到了一个看门的,我把信交给了他。
——看门的长什么样?
——嗯,他的脸朦朦胧胧的看不清。
——有没有胡子……
——说不准,兴许有点胡子?第二天凌晨四点,漆黑一片,我摸黑来到相府门口。看门的把回信交给我,脸还是朦朦胧胧的看不清。
这哪是汴京的相府,简直就是《聊斋》里的鬼宅,就差戴宗取完信后回头一看:不见府邸,唯见松楸蔽日,巨坟岿然。
蔡九知府当然不信,拖下就打,结果事情就露馅了。
这次失败当然有戴宗的责任,但他毕竟只是执行者。说到底,还是吴用的文人浪漫主义情绪太重,形式大于内容,才搞出的纰漏。
三
虽然吴用有短板,但总的来说,他还是《水浒传》里最聪明的一个人,既有丰富的想象力,看事情看得也极准。
从一件事儿上,就能看出宋江和吴用的智力差距。梁山打败高俅以后,高俅声称要替他们申请招安,回了开封。高俅会履行诺言吗?宋江有点吃不准,吴用则断言绝对不可能。他说高俅“折了许多军马,废了朝廷许多钱粮,回到京师,必然推病不出,朦胧奏过天子”,所以还得另想办法。后来事情发展果然是这个样子。
宋江看不准的东西,吴用就能看得准。要单纯看智商的话,他确实能碾压宋江。
既然这样,就引出来一个问题:吴用的智力更高,看问题更准,资格也更老,那为什么梁山的一把手不是他,而是宋江?
这其实是个老问题。古代人也有过类似疑问。他们诧异道,既然知识就是力量,那为什么做皇帝的没有读书人,反倒都是“世路上的英雄”?所谓“世路上的英雄”,大致就是刘邦、朱元璋那样的人,带点光棍无赖气。开国皇帝里头,往往都是这种人居多,读书人很少能成事。
这倒不是因为读书人心慈面软。就拿《水浒传》来说,吴用施起毒计来,一点都不亚于宋江。那问题出在哪儿呢?
恐怕主要还是性格问题。
宋江会耍手腕,吴用也会耍手腕。但是宋江耍起手腕来,更多的是出于本能。他笼络人心是一种本能,凶相毕露也是一种本能。比如他拉拢武松,并不是思考后的结果。他要活剐黄文炳,也是出自凶残的本能,并不全是为了借此立威。
上一期我们聊宋江的时候提到过,他从江州杀回梁山时候,路上忽然出来四个山大王,点名要宋江出来。这个时候,宋江就挺身出来,上去就跪那儿了,这就是本能。当时也没有时间让他从容思考,他凭着直觉就把事儿给做了。
吴用就不一样。
他骨子里还是读书人的气质,做事总要前思后想。拉拢人之前,要思考一番;害人之前,也要思考一番。遇事多想一想虽然好,但思虑过度,本能的力量就打了一个折扣。给人的感觉,好像总是隔了一层。所以,吴用身上就少了一种人格魅力。
我们还是拿他和宋江做个比较。宋江跟李逵吃了一顿饭,稍加拉拢,李逵就成了他的铁杆心腹,为宋哥哥掉脑袋都可以。而且这顿饭吃得如行云流水,非常自然,谁也没觉得宋江刻意地琢磨什么。再看吴用,他和阮氏三雄也吃过一顿饭。这顿饭吃得老费劲儿了。每句话都仔细推敲过,谋篇布局,丝丝入扣。
一顿饭吃下来,活脱脱一篇大文章。
但问题是人家是跟你吃饭,又不是读你的大文章。吴用正着说、反着说、试探着说、高智商地说,说到最后,阮小二忍不住了,直接问:“你是不是让我们跟着晁盖抢劫去?”
——对,就是这个意思。
当然,最后事儿是谈成了。但你要阮氏三雄为吴哥哥掉脑袋?怎么可能嘛。
吴用思虑太多,意志上的力量就差了一些。他虽然好像八面玲珑,但没有人格感召力,无法激发别人的忠诚感。最简单地说,就是他摆不平人家。
就拿李逵来说,好多人都带李逵出过门。戴宗也好,燕青也好,都能把李逵治得服服帖帖。吴用贵为梁山大领导,却摆平不了李逵。他跟李逵结伴去害卢俊义,李逵扮成他的道童,一路上把吴用折腾得够呛。吴用毫无办法,只能坐在那儿抱怨:“你这厮苦死要来,一路上怄死我也!”一个李逵都能把他怄死,又怎么能当梁山一把手?
吴用智力再高也没用,这不是智力能解决的问题。我们很容易高估智力的重要性,其实在政治关系里,性格和意志往往更重要。谁控制谁,首先是性格和意志的较量,其次才是智力的较量。吴用再聪明,再阴险,也只能退居幕后,把老大的位置让给宋江这样的枭雄。
四
吴用虽然做不了老大,但他在梁山的地位还是很重要。
他作为首席智囊兼大管家,虽然自己当不了一把手,可他的态度却能决定一把手能不能坐稳。我们都知道,晁盖后来被宋江架空了。宋江能架空晁盖,当然跟个人能力有关,但其中也有一个关键因素,那就是吴用倒向了宋江。如果吴用坚持站在晁盖一方,宋江还真不好办。
很多读者因此对吴用不满,说他出卖晁盖,还说交朋友不能交吴用这样的。其实这些说法并不正确。梁山泊又不是晁盖的私人财产,吴用又不是他的奴才,凭什么要无条件支持他?晁盖胸无大志,宋江有能力、有抱负,梁山集团在他手里滚雪球似的增长,吴用又凭什么不能支持他?
晁盖和吴用是最早的一对搭档,一起斩荆披棘开创的局面。但到后来,吴用站到了宋江阵营,两个人关系闹得很僵。晁盖死了,吴用没太伤心,对报仇的事儿也不怎么起劲。一段友谊走到这步田地,其实也不能说是某一方的责任,主要还是由双方的地位决定的。
吴用骨子里还是个传统书生。他渴望依附于某个领导,好好辅佐人家。宋江是他理想中的领导,而晁盖完全不是。那么,他当然就站在宋江一边。而反过来,宋江对他也是百分百信赖。他们俩一样的狠毒,一样的权诈,一样希望梁山集团做强做大。他们是完美的搭档,用现在的话说,简直就是一对“灵魂伴侣”。
一个说:怎么才能让朱仝入伙呢?
另一个说:把朱仝看护的那个小崽子劈死,他就只能入伙了!
一个说:要不要害卢俊义呢?
另一个说:当然要害!不害人怎么行?
不过这对“灵魂伴侣”的世界观并不一样。宋江是有理想的,他渴望“封妻荫子”,名垂青史,被主流社会接纳。但吴用不是这样。要说理想,他好像也没什么理想,对国家也没有任何忠诚。这些东西对他来说都无所谓。他是一个赤裸裸的机会主义者。在整个梁山泊,恐怕都找不到像吴用这样毫无底线的人。别人不满意朝廷,最多是劝宋江重上梁山,吴用干脆劝宋江投靠辽国。
用现在的话说,这是叛国啊。就算古代的民族主义观念没现在强,人们也接受不了这种行为。强盗和汉奸毕竟不一样。你写个《水浒英雄传》,老百姓爱读。你写个《投辽英雄传》,大家肯定是唾弃的。
宋江也接受不了,当时就有点翻脸,话说得很硬:“军师差矣!若从大辽,此事切不可提!”
投辽的话都说得出来,那吴用是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自私者呢?
那倒也不是。
大家都觉得“自私”是个贬义词。自私当然不好,但一个人要想做到彻底的自私,还真需要一点独来独往的精神。吴用没有这么强大的自我,他依附性太强,就算想彻底的自私也做不到。他必须附着于某种东西上,把自我消融在里面。
对于吴用来说,这个东西就是梁山。再具体一点说,就是宋江。
五
吴用并不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他内心很冷。
宋江是有感情的。征方腊的时候,将领们一个接一个地战死,宋江经常是“哭得几番昏晕”。张顺死的时候,宋江甚至说:“我丧了父母,也不如此伤恼,不由我连心透骨苦痛!”这里也许有一点表演夸大的成分,但难过也是真难过,并非伪装。到了最后,宋江明显情绪失控,军事上的危险也顾不上,拼了命地往前打,就是要为兄弟们报仇。
所以说,宋江虽然阴毒狡狯,却并非无情之人。
相比之下,吴用表现得很冷漠,一张嘴就是“今翻折了兄弟们,此是各人寿数”。当然,他为了劝解宋江,说这些话也可以理解。但是从头到尾死了这么多人,从没见吴用有特别难过的时候。书上用的最重的一个词,也就是张顺死的时候,吴用“伤感”了一下。
别看吴用温文尔雅,和蔼可亲,但他的内心却像是一片感情荒漠。他不怎么在乎别人的死活。唯一的例外就是宋江。对宋江,他几乎是奉献了全部的忠诚。
故事发展到后来,很多人都选择了离开。公孙胜走了,燕青走了,李俊更聪明,诈称有病,带着几个兄弟跑到了暹罗国,成了那儿的国王。但是吴用始终跟着宋江。他对朝廷丝毫都不信任,按照他的智力,不会猜不到后面的剧情发展。他本应该找个机会全身而退,可是没有。他老老实实跟宋江走到了底。
有人说他还是看不透。其实吴用不是看不透,而是不舍得。
宋江不舍得的东西,是被朝廷招安,是封妻荫子。而吴用,是不舍得背叛宋江。这倒不是说他对宋江本人有多忠诚。像吴用这般冷漠的人,就算对宋江有点情义,也强烈不到哪儿去。说到底,他还是把宋江当成了梁山的象征。
吴用所有的心血都花在梁山上。梁山这个集团就是他的生命、他的灵魂。他可能不在乎宋江,但在乎梁山。如果梁山有人比宋江更适合当老大,他就会毫不犹豫地抛弃宋江,投靠那个人,就像他当年抛弃晁盖一样。人与人之间的情分,吴用不会太当回事。
但事实证明,没有人能取代宋江。梁山在宋江带领下走到了巅峰。既然这样,宋江就代表着梁山。对于吴用来说,只要宋江不死,梁山就还活着。
宋江死了,吴用的精神世界也就崩溃了。他到宋江坟上,放声痛哭,哭完就自杀了。梁山死了那么多兄弟,他最强烈的感情也就是伤感。宋江一死,他连活都不想活了,这哪里是私人交情的问题?
他只是觉得自己依存的世界消逝了。
李俊内心强大,可以为自己而活,一旦失望就扬帆碧海,再开天地。可是吴用不行。燕青的内心也很强大,可以挑着一担珠宝,洒脱风尘,此生逍遥。可是吴用不行。他就像缠绕在大树上的藤萝,只能随着宿主一起枯萎。
他聪明,狠毒,阴鸷,但他终究还是软弱的。
好听
约听越有滋味,历史文学有意思的就是可以从各个角度联想,比如吴用喜欢低水平的复杂,反观我们平时好像说话做事也想给别人不明觉厉的感觉,可能人性中就有说服别人基因,像吴用为信仰执着的人总是了不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