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8:为什么说不刻意养生才是最好的养生?

088:为什么说不刻意养生才是最好的养生?

00:00
14:28

大家好!我是张其成。现在我们很多年轻人都注重养生,还出现了“朋克养生族”,一面熬着最深的夜,一面吃着最贵的营养品。年纪大的更是讲究养生,注重吃什么营养品、保健药。这些是不是正确的养生方法呢?我曾经说过:养生就是养成一种健康的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我这个命题其实受到了《道德经》第七十五章一句名言的启发。我读一下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这一章老子回答了人民三种反常现象的原因:民之饥、民之难治、民之轻死。先看第一种现象:“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饥”是指人民饥荒、饥饿。“以其上食税之多”的“以”是因为的意思;“上”就是统治者;“食税”是吃掉的赋税。“是以饥”的“是以”就是因此、所以。这句话意思是:人民之所以饥饿,是因为统治者吃掉赋税太多,所以就发生饥饿。也就是说导致人民饥荒的根本原因是统治者,而不是什么自然灾害等其他因素,因为统治者贪欲太强了,苛捐杂税太多了,到处搜刮民脂民膏,以满足自己的私欲,弄得民不聊生,饿殍遍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第二种现象:“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人民之所以难以治理,是因为统治者强行妄为,因此难以统治。导致人民难以治理的原因,同样也不是人民而是统治者。就是因为统治者太去“有为”了。什么是“有为”?“有为”是针对“无为”说的,老子是主张无为反对有为。“无为”是不妄为、不人为,“有为”就是妄为、人为,也就是不按自然规律、不按事物本性而是按照自己的喜好私欲去胡乱作为。统治者不顾民心、民情,一切从自己的私欲喜好出发,随心所欲制定政策,盘剥欺压百姓,不顾百姓死活,朝令夕改,搞得老百姓无所适从。最后逼得老百姓奋起抗争,当然就难以治理了。


第三种现象:“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人民之所以不怕死,是因为统治者自我保养太过、生活奢侈腐败,因此人民冒死反抗。导致老百姓不怕死的原因,同样是统治者。是因为统治者“求生之厚”,这个“厚”是丰厚、奢侈的意思,反映了统治者奢侈糜烂的生活,与“俭”恰恰相反。统治者为了养肥自己、为了求生过度保养、奢侈腐败,从老百姓那里搜刮民脂民膏,榨取人民用血汗换来的财富,苛捐杂税繁多,压迫剥削得老百姓无法活下去,生不如死,所以老百姓就会“轻死”,“轻死”意思是看轻死亡,不怕死,冒死来反抗。反正都是死路一条,所以他们还怕死吗?


可见“民之饥”、“民之难治”、“民之轻死”这三种现象,都是统治者造成的。王弼就说:“言民之所以僻,治之所以乱,皆由上不由其下也,民从上也。”人民为什么会变得邪僻,偏离正常的生活道路,国家为什么会变得混乱,这些都是由上层统治者引起的,而不是由下层百姓引起的。百姓都是跟从上层走的。这三种现象是递进的,一层比一层严重,首先是饥饿,然后是难治,最后是不怕死。一旦到了不怕死,就会无所不作,社会就危险了。而造成人民这三种情况的,并不是人民自己而是统治者。因为统治者赋税太多,才造成了人民饥饿;因为统治者任意妄为,才造成人民的反抗、抵制,难以治理;因为统治者只管自己享受,不管人民死活,为了自己长生,剥夺百姓基本生存权,所以不怕死,冒死造反。


最后老子说:“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那些不过分看重生命的人,要比过分看重生命的人更加高明。“无以生为”,就是不把生命当成有为,不以生为贵,也就是不把生命看得很贵重,不刻意保养生命。“贤于贵生”的“贤”是高明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胜过、超过;“于”是比的意思,“贵生”就是看重生命、珍惜生命。为什么不把生命看得很重的人比把生命看得很重的人更高明呢?这句话比较难懂,我们先看一下历史上几位大家的解释,汉初方仙道开山祖师、黄老道集大成者河上公《老子河上公章句》解释:“夫唯独无以生为务者,爵禄不干于意,财利不入于身,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使,则贤于贵生也。”只有不追求长生、不把生命看得过重的人,能够不在意爵位俸禄,不计较财产利益,天子不能让他臣服,诸侯不能随意使唤,这种人超过了那些把生命看得很重的人。西汉高士严遵(严君平)《老子指归》解释:“故生生趋利,为死之元也;无身去利,为生之根也……无以生为,可以长久。”为了长生而追逐利益,是死亡的开始;不顾身体去除利益,是存活的根本。不把生命看得很重,才可以长久。北宋文豪苏辙《老子解》:“贵生之极,必至于轻死,惟无以生为,而生自全矣。”珍视自己的生命到了极点,必定会导致轻视死亡,只有不把生命看得太重,才能使生命得以保全。南宋道教妙真派祖师范应元《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夫惟无以厚为其生者,是犹贤于贵其生者矣。”只有不把生命看得很重的人才超过过分贵生的人。(元代著名理学家吴澄《道德真经注》:“至人非不爱生,顺其自然,无所容心,若无以生为者,然外其身而身存,贤于重用其心以贵生而反易死也。”最高明的人不是不珍爱生命,而是顺其自然,不在意,如果不过分看重生命,这样把自己的生死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这远远超过那些过分动用心思珍惜生命反而容易死亡的人。)


我归纳一下各家解释,无外乎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针对统治者和人民说的,因为这句话是紧接着上一句“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说的,所以“无以生为”——不过分看重生命的人就是上一句中“轻死”的人民,“贵生”——过分看重生命的就是上一句中“求生之厚”的统治者,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不讲究养生、只想过清净生活的人民比那些贪生怕死、为了自己保养生命而奢侈腐败、欺压百姓的统治者更高明。第二层意思是对刻意养生者和顺其自然者说的,老子反对过分看重自己的身体,反对刻意养生,老子说:“外其身而身存”,“外其身”就是不刻意顾惜身体,目的正是为了“身存”。不刻意养生要比刻意养生更高明,效果更好。那些不追求自我享受、淡泊宁静的人,比刻意养生、生活奢华的人更胜一筹,也只有顺其自然、节俭朴素、淡泊宁静,才是真正地爱惜生命,才能有效地延年益寿。


这个意思还可以推广到为人处世上,为人处世不要太看重自己、关注自己,那种不看重自己的人比看重自己的人要高明,越是放低自己、谦逊待人的人在社会上就越受人尊重。你越不把自己当回事,别人就越把你当回事。用“无以生为”的态度去治理国家治理企业,也肯定会治理的很好。就拿企业董事长来说,如果这个董事长把自己看得太重,什么事都自己把持着,那下面的人就没有积极性了,也没有创造力了,就会消极怠工,得过且过,企业也不能够发展。所以聪明的董事长总是“无以生为”不过分看重自己,无为而治,这才是最高境界。


“贵生”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之一。有人说老子反对“贵生”,这是不对的,老子反对的只是刻意养生、太看重自己的生命,老子主张无为养生,顺应自然地养生。后来的道家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庄子》有一篇《刻意》,就是主张自然养生,而不要刻意去养生。到东汉道教创立以后,则发明了各种“有为”的养生方法,但无论何种方法,都不能离开老子柔弱虚静、自然无为的最高原则。


那么柔弱虚静究竟有什么好处呢?请听下一讲。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ASlowSong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