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晚商王都的族居形态 国家一级教授王震中做客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

探寻晚商王都的族居形态 国家一级教授王震中做客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

00:00
03:40

“在考察了晚商殷都族居形态之后,我认为商都时期的血缘关系并未完全被地域关系所取代,但存在转型。”王震中教授鞭辟入里的讲述,获得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10月13日上午,在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一楼报告厅,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一级教授王震中为观众讲授了“晚商王都血缘与地缘相结合的族居形态:大杂居小族居”。现场观众和王震中一起聆听三千年的文明回响,探寻晚商王都的族居形态,挖掘晚商文化的基因密码,氛围热烈。

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和甲骨文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殷墟埋藏着古老商王朝的成败与兴衰。持续90余年的田野工作,逐渐揭露了它的内涵。

据王震中介绍,作为晚商王都,殷墟的族居形态和族氏结构可分为三类:一是商王族是“家族—宗族”形态;二是各类手工业生产者多以家族或宗族为单位进行族居,呈现出世官世工世族;三是相当多的外来在商为官者,每每以“家庭—家族”为单位进行族居。由于商王族之外的外来家族为数甚多,使得殷都内呈现出血缘与地缘相结合的“大杂居小族居”的情形。

殷都为何会出现“大杂居小族居”的情况呢?王震中认为这与商代独特的“内服”“外服”的国家结构有关。

“内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即商王直接统治的王畿地区;“外服”是商族以外的附属国,即由邦伯管辖的地区。诸侯邦国之人在朝为官,这些人的族人,便以家族的形式分布在王都中,晚商王都的族居逐渐呈现出“大杂居小族居”的特点。

王震中以多年来殷墟考古发掘所获得的大量房屋建筑居址、墓葬、手工业作坊遗迹以及墓中出土青铜器上铸有的各类族徽铭文为依据,再联系相关的甲骨卜辞,细致地剖析了晚商王都的族居特点、族氏结构及其与商王权的关联,解读晚商殷都人的居住模式。

虽然是讲座的形式,但现场并不枯燥,反而氛围热烈,掌声不断。在王震中教授因时间关系打算加快进度时,观众纷纷表示“您讲详细些”“没事,我们愿意听”。

“听了王老师的讲座我很受启发!王老师的思维方式非常开放,在发表自己的观点之前还一一列举了同领域其他专家的观点,这样的比较式学习让我受益无穷。”一位现场观众诚恳地说。

版权声明

本文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