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熠熠闪光的灵魂!张曼菱谈杨振宁等西南联大往事|天府书展

一群熠熠闪光的灵魂!张曼菱谈杨振宁等西南联大往事|天府书展

00:00
05:35

在中国教育史上,有一座伴着纷飞战火的传奇名校——西南联大,在躲避空袭、奔波流离的同时,西南联大仍然培养出了一大批卓越的人才:邓稼先、朱光亚、杨振宁、李政道、汪曾祺、何兆武、许渊冲……正因为如此,人们才频频回望那一段青春热血的岁月。

学者、作家张曼菱于近期出版的《聆听:西南联大访谈录》与《回望:西南联大沉思录》便是她历经20余年创作的作品,她采访了二百多位西南联大师生及相关人物,包括费孝通、陈省身、朱光亚、杨振宁、李政道等著名学者和科学家,整理了十分宝贵的一手资料。11日下午,张曼菱携新作前来天府书展,并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

张曼菱接受采访

“一群熠熠闪光的灵魂!”这是张曼菱在采访过程中,反复提及的话。在采访杨振宁时,他对历史节点的超强记忆力给张曼菱留下了深刻印象,“真是脑容量的巨人。”张曼菱说,杨振宁回忆起往事,细节丰富,栩栩如生,甚至有清晰的时间线。1922年出生的杨振宁,人生经历了太多风风雨雨,但在他的记忆里,每一件事的前后逻辑顺序都非常清楚,甚至能回忆起当某件历史事件发生时,当时自己的心理活动,“比如日本人什么时候要进城了,在考虑要不要跑……他甚至能还原当时的氛围。”

让张曼菱意外的是,整个采访过程,杨振宁的情绪都很高,两人从上午9点半一口气聊到下午1点多,整整4个小时,杨振宁甚至放弃了吃午饭,“他打电话叫他太太先吃中饭。”张曼菱说,杨振宁看了她发过去的提纲,觉得她非常了解他,乐意接受这个提纲,“西南联大是他们心中的圣土”。

在采访过程中,西南联大人身上独特的“刚毅”品质,深深触动了张曼菱。“他们身上有一种质朴的信念。”张曼菱说,在那个年代,许多“聪明”的人会在心里默默计算自己的得失、成败,但西南联大人却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底气”:“就是不服,你惹了我了,我不跟你干了,我就是有这种脾气。这才是真正的‘科学’,不是一切东西都可以计算、量化。”

在战争年代,这样的品质带来的是民族大义的坚守;在如今的社会,他们留下的是乐观、超脱的精神。张曼菱去采访美籍华裔数学大师陈省身的时候,两人相谈甚欢,于是坐在轮椅上的陈省身便邀请张曼菱前往他家的书房。在书房里聊到兴处,谈到一本书架上的书,陈省身居然突然从轮椅上站起来,起身找到这本书递给张曼菱。“他‘哗’地就站起来了,我大吃一惊。他很潇洒,长胳膊长腿的,很绅士地去拿书。等拿回来,自己都笑了,解释说自己坐轮椅‘只是为了节约精力’。”

张曼菱在天府书展上的新书分享会

这让张曼菱进一步感受到他们与普通老人不一样:“许多老人很介意自己老去,很排斥坐轮椅、用拐杖。但他们不一样,他们很坦然地要把自己的精力放在最有价值的地方。人到晚年的时候,你要学会守住你的那点精力,那是你的财富。”她后来在北大做演讲也提及此事,“我告诉学生们,不要从众,对事情要有自己的判断。”

张曼菱回忆,后来她看到陈省身精神抖擞地跟学生讲课,“讲着讲着就站了起来,然后又坐轮椅。他不需要去跟拐棍、轮椅作斗争,他懂得放弃,也收获了最有价值的东西。”

写这套《聆听:西南联大访谈录》与《回望:西南联大沉思录》,在张曼菱看来是自己的责任。张曼菱曾以云南省高考文科状元身份,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我是北大的,我又是昆明人,又会做影视,他们见到我都叫‘学妹’。”张曼菱提到过多次她与季羡林的友谊,那时季羡林对张曼菱的才华和个性很是赞赏,当年张曼菱把自己打算整理西南联大往事的事情告诉季羡林,征求他的意见:“他上下打量着我,说‘你行。你是北大的,又是云南人,你可以做。’”

西南联大的历史已经过去了70余年,重提往事,对于如今的青年有什么意义?面对新一代的年轻人,张曼菱明显感到他们发生的变化。“你跟他们对话,他们眼里流露出的首先是戒备,你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他们都不会直接回答你。”但同时,张曼菱又从他们眼神中看出了让她感到熟悉的求知欲和探索欲,“看起来漫不经心,但突然发表一句观点,你才发现原来他们早就听进去了。这样积极向上的精神,从西南联大到如今的青年,本质是一样的。”

红星新闻记者 毛渝川 任宏伟 编辑 曾琦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