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持续增多 地球还能让人类“吃饱”吗?

人口持续增多 地球还能让人类“吃饱”吗?

00:00
03:21

参考消息网10月9日报道《日本经济新闻》9月30日刊登题为《在全球变暖和人口激增的今天,地球还能够让人类“吃饱”吗?》的文章,内容编译如下:

今年有着北半球最炎热的夏天,全球各地相继出现干旱等异常天气,粮食生产体系开始受到威胁。在人口以及摄取热量的需求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农业还能支撑多久?尚无法预测气候变化会产生多么广泛的影响。不过,某些种类的粮食价格可能会大幅上涨。

近60年,人类餐桌上的东西变得十分丰富。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数据,目前每人每日的粮食消费量为2985千卡,增至以前的1.4倍。人们不仅因经济发展能够吃得很饱,还出现了膳食结构由谷物向肉类的快速转变。

但气候变化给饱餐时代蒙上阴影。近几年,异常高温、干旱和暴雨在各地频发。小麦和大米的价格居高不下。产地局限性较强的咖啡豆价格高涨至2020年的约3倍,可可豆价格涨至约2.6倍。

世界粮食体系的整体运行机制是,以农业技术革新和农业用地开发来支撑爆发式增长的人口。自1975年世界人口总数突破40亿以来,大约每12年增加10亿人。小麦产量增速超过了人口增速,在60年间扩大至3.6倍以上。

化肥及农药的使用和品种改良使粮食产量得到飞跃式提升。然而,由于一些国家实施出口管制措施,肥料的供应量减少。

世界人口直至本世纪80年代仍会持续增多,而粮食增产却有上限。为消除粮食不安全,当务之急是减少食品浪费。目前,在全球生产出的粮食中,约三分之一被白白丢掉了。

从分类来看,在被人们浪费掉的食品中,谷物、蔬菜和水果占压倒性多数,而价格较高的奶制品及肉类较少。

粮食价格近年来遭受两大冲击——新冠疫情和俄乌冲突导致的粮食运输停滞。联合国粮农组织将2014至2016年的粮食价格指数设定为100。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该指数涨至160,后来因欧盟小麦增产等原因而稳定下来,近一年维持在120左右的水平。尽管如此,仍比疫情前2019年的水平高27%。

主食小麦等如果涨价,农民会增加其产量,因此不太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严重的供给不足。然而,如果价格大幅上涨,买不起粮食的人会增多。根据联合国报告,2023年世界饥饿人口增至7.33亿人,比起新冠疫情前的2019年,新增多达1.52亿的饥饿人口。半数以上的饥饿人口居住在亚洲。

农业既是气候变化的受害者,也是加害者。22%的温室气体排放来自农业或土地利用。其来源是家畜的反刍、水田释放的甲烷、过量施用的肥料等。在亚马孙等地森林遭受的破坏中,约80%由农业或畜牧业的土地开发造成。从今年12月起,欧盟将采取措施限制会破坏森林的农产品生产。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