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让新市民有事做、有保障|九派时评

新型城镇化,让新市民有事做、有保障|九派时评

00:00
05:15

如何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国家将推出四大行动。

10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郑备表示,为加快推动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在一揽子增量政策中,重点围绕四大行动,加大政策支持和实施力度。

这四大行动分别是,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潜力地区城镇化水平提升行动,现代化都市圈培育行动,城市安全韧性水平提升行动。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就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一大体现是,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12年的53.10%提高至2023年的66.16%,近十年累计1.65亿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

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也要看到,城镇化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仍待提高。由此可见,我们既要追求城镇化率,也要追求高质量的城镇化率,特别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要坚决做到以人为本。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陆铭在《城市化为什么重要?》一文中谈到,只有城市,才可能提供很多人需要的多样性;只有大城市,才可能提供更多元的文化和更多样的消费服务。可供思考的是,即使在美国和加拿大这样的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已经基本完成,城市化的水平已达到了80%,人们仍然在不断向大城市集聚。一些国际大都市——如纽约和多伦多——仍然在继续扩大,而不是缩小。再比如,日本的全国人口在下降,而东京都和东京圈的人口却在上升。

当然,我国推进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建设有所不同,但从本质上看,都需以人为本。

据测算,我国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每年可以新增2000多亿的消费需求。为何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拉动消费是一种考量。

从根本上说,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绝不只是为了拉动消费。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中央一直强调,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更加注重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更加注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环境宜居和历史文脉传承,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由此可见,这四个注重正体现了以人为本。

与之相对应的,国家发改委官员此番提到的四大行动,也与以人为本紧密相连。比如,针对大城市落户难问题,重点加快推动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城市放开放宽落户条件,全面设立街道社区公共户口,完善租房落户政策。再比如,针对农业转移人口最关心的教育、医疗等问题,加大超长期特别国债对人口集中流入城市普通高中建设、医院病房改造等项目的支持力度。

城镇化不是农村户口换成城镇户口那么简单,而要让新市民有事做、有保障,享受到应有的公共服务,要解决农业转移人口最关心的稳定就业、子女教育、住房保障、社会保险等问题。如果孩子上不了学,或者不能顺利入学,那么这样的城镇化对农业专业人口就没有吸引力。

值得一提的是,党的二十大将“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作为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的重要内容,并重申“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核心,才能让新市民获得尊严,更有归属感。

有预测称,全国基本实现城镇化后,仍将有4亿左右的人口生活在农村。无论生活在城镇,还是生活在农村,每个人都渴望生活更美好。把准人民脉搏,回应人民关切,体现人民愿望,增进人民福祉,这是发展的应有之义。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