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苏默契还是中国故意?为何朝鲜战争没有发展成第三次世界大战?

美苏默契还是中国故意?为何朝鲜战争没有发展成第三次世界大战?

00:00
10:44

1950年6月25日,震惊世界的朝鲜战争爆发,数十万朝鲜人民军全面越过三八线,向韩国发起了猛烈进攻。

面对装备精良的人民军,李承晚政府一溃百里、丢盔弃甲。

6月27日,美国杜鲁门政府突然命令第七舰队开进海峡,阻挠我国统一大业,濒死的蒋帮政权起死回生。

而后,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在6月27日通过了谴责朝鲜侵略的83号决议,并在7月7日组建了以麦克阿瑟为总司令的联合国军,武力干涉朝鲜内战。

不过,联合国军出师不利,在人民军的猛烈攻击下被压缩到釜山周边一隅,朝鲜半岛统一指日可待。

关键时刻,麦克阿瑟冒险在9月15日于仁川发动抢滩登陆并获得成功,将朝鲜半岛拦腰截断,随后人民军阵线迅速溃败,联合国军则在南北合围后进抵三八线,朝鲜战争局势瞬间逆转。

面对联合国军随时越过三八线并侵略我国的情况,周总理在9月30日严重警告联合国军不许越过三八线,否则将不会坐视不理,随后这一警告通过印度驻华大使潘尼迦转达给美国。但麦克阿瑟对此嗤之以鼻,而后又在10月15日与杜鲁门总统的威克岛会面上再次确认新中国不敢出兵朝鲜,于是杜鲁门总统将新中国的一再威胁视为虚声恫吓,联合国军在10月1日全面越过三八线后于10月19日占领平壤,我国处于联合国军的严重威胁之下。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在斯大林临时变卦难以提供空中掩护的情况下,于10月19日跨过鸭绿江,并于10月25日与联合国军遭遇,掀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序幕。

新中国的加入,使朝鲜战争再度升级,进而成为二战以来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热战。

但,即便是19个国家在朝鲜半岛惨烈厮杀,这场战争最终也没有演化成第三次世界大战。

那么,为何第三次世界大战未能在朝鲜引爆呢?静夜史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各大国尤其是美苏都非常“克制”:

一、美国的“作茧自缚”

在我们传统的思想中,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占领朝鲜,下一步必然是侵略我国。并且,毛主席在说服大家同意抗美援朝时,也曾总结了经典的“三把尖刀”理论,即美国会在朝鲜把刀插到我们头上,在宝岛将刀插在我们腰上,在越南将刀插在我们脚上,天下有变,美国从这三个方向进攻,我们将必败无疑。

所以,美国侵略朝鲜,就是对我们的巨大威胁。所谓“唇亡齿寒,户破堂危”,卧榻之侧的威胁足以令我们寝食难安。

应该说,如果联合国军止步三八线,为新中国留出足够的缓冲,那么后续的激烈对抗或许可以避免,这是美国在朝鲜战场上犯下的第一个错误。

仁川登陆使得朝鲜战争形势逆转后,应该说此时的杜鲁门总统对于新中国是否出兵始终有着深深的顾虑。毕竟美国即便没有入侵新中国的计划,但陈兵鸭绿江绝对不会让新中国安若泰山。所以他不断征求身在一线的麦克阿瑟的意见,甚至不惜屈尊到威克岛与麦克阿瑟会面,并在得到麦克阿瑟的包票后方才命令联合国军大举北进,最终导致了新中国的出兵。

而这也成了美国在朝鲜战场上梦魇的开始,麦克阿瑟的盲目乐观两次将联合国军送入志愿军的虎口下,使联合国军遭遇了空前的惨败。

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挽回败局,麦克阿瑟要求杜鲁门允许自己使用26颗原子弹进行报复,甚至包括轰炸北京。不仅如此,麦克阿瑟还主张将战火引向东北和宝岛等方向,使新中国无法在朝鲜战场上集聚力量。

应该说,麦克阿瑟虽然狂妄,但并不代表无能,他的提议确实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美国的海空优势,在更大范围内反败为胜。

但杜鲁门作为美国总统,关心的并不是战争胜负这样的战术问题,而是美苏对抗的战略问题。

因为杜鲁门很清楚,新中国和朝鲜都追随苏联,而苏联是一个足以令包括美国在内的整个西方国家都胆战心惊的存在。特别是1949年苏联成功拥有原子弹之后,意味着苏联有对西方国家进行对等核打击的能力。

所以在1950年11月30日杜鲁门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可能使用原子弹时,英国首相艾德礼才慌忙跑到美国协商,因为美国可以核轰炸新中国或朝鲜,苏联就可以报复欧洲,包括英国。

应该说,核武器的存在,是朝鲜战争未能演化成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因素。事实上大国之间恐怖的核平衡,也是第三次世界大战至今没有爆发的根本原因。

而除了核武器的忌惮,美国更忌惮的是苏联的“袖手旁观”,美国没有想到,在苏联尚未全面介入朝鲜战争的情况下,志愿军就凭一己之力将武装到牙齿的联合国军赶到了三八线以南,并形成了势均力敌的对峙,这让美国上下大为惊骇。

要知道,二战以来美国都将苏联视为主要敌人,如果仅凭新中国就和联合国军势均力敌,那么苏联必然会在美国深陷战争泥潭时趁虚而入,届时美国势必更加被动。

所以美国著名将领布莱德利才在麦克阿瑟叫嚣将朝鲜战争扩大到朝鲜半岛之外后,说出了那句被反复引用和曲解的名言,即“一场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进行的一场错误的战争”。

在“苏联优先”论的指引下,别说麦克阿瑟,就是后面的李奇微和克拉克也是相当“憋屈”的,纵然美国将陆军兵力的1/3,海军兵力的1/2及空军兵力的1/5都投入朝鲜战争,最终也避免不了无功而返的尴尬命运。

1953年艾森豪威尔就任美国总统之后,为兑现承诺开始寻求体面的停战方式,而这位老将出身的总统选择的方式是“扩大战争”。

除了拉蒋帮下水,艾森豪威尔还大力支援在越南苦苦支撑的法国侵略者,而这样的膨胀带来的是英法等盟国的离心,最终艾森豪威尔不得不接受停战的现实。

而对比武器装备极其落后的志愿军,再加上被志愿军穷追猛打的阴影,这场战争也成为美国“被遗忘的战争”。

二、苏联的“杯弓蛇影”

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大哥大,苏联一直都是朝鲜战争的幕后操盘者,包括朝鲜战争爆发再到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斯大林都是最终的玩家。

而和美国在战争初期不愿意和新中国正面交锋不同,斯大林反而渴望志愿军和联合国军短兵相接,

因为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1950年,毛主席亲赴苏联与斯大林谈判,并借助英国承认新中国的国际压力促使斯大林与新中国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制定了交还旅大军港和中长铁路的时间表。

对于好不容易才在二战末期夺取了部分远东利益的斯大林而言,这样的釜底抽薪是不能接受的,所以他需要在其他地方得到补偿,这就是朝鲜。

对于斯大林而言,如果朝鲜能在没有外力的干涉下统一朝鲜半岛,我苏联得到的元山、仁川、釜山等港口将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如果朝鲜和美国在朝鲜半岛上势均力敌,那么苏联就可抽出精力在欧洲发力;如果朝鲜溃败而新中国作壁上观,那么联合国军兵临鸭绿江,新中国必然请求苏联帮助;即便新中国出兵朝鲜,但由于巨大的实力差距必然一败涂地,届时同样还需要苏联的支持,于是苏联就可以顺理成章地重返东北亚。

在这样的情况下,苏联开始了一系列安排。比如为了使新中国“重返”联合国,苏联驻联合国大使马立克以退席的方式进行抗议,直接封死了我国恢复联合国合法权益的大门;

然后朝鲜战争爆发,马立克迟迟未归,美国操纵安理会轻易通过了组建联合国军的决议,朝鲜战争开始扩大。

仁川登陆后,战争形势逆转,斯大林鼓动金日成向我们求援,并暗示将允许金日成在东北建立流亡政权,推动我国出兵。

在我国确定出兵并要求苏联空军掩护时,斯大林答应了这一请求并提供装备的支持。但10月8日“干河”事件,也就是两架美军战斗机入侵苏联远东领空100多公里并轰炸了苏联机场后,这让斯大林惊惧万分,于是此前承诺的空中掩护也化为泡影,理由是准备不充分,于是志愿军在完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况下进入朝鲜。

志愿军入朝后,很快初战告捷,在第一次战役中将不可一世的联合国军赶到了清川江以南,此时苏联空军准备好了,开始投入朝鲜战场。

根据斯大林的命令,苏联飞行员全部以志愿军的名义参战,包括使用汉语对话。

不过,美国很快就发现了苏联空军参战的现实,但依然心照不宣地保持了沉默。

1951年6月10日第5次战役结束后,中美双方各自达到了战略目标且都无法在短期内彻底打败甚至消灭对方,所以停战谈判开始提上日程。

不过,此时的斯大林开始占据主动权,在勉为其难地接受停战谈判后,定下了不向美国做更多让步的意见,再加上中美双方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水火不容,所以停战谈判进行了两年多依然没有结果,其中战俘遣返问题更是成为最大的绊脚石。

而在1953年3月5日斯大林突然去世后,停战谈判开始出现转机,随后板门店谈判速度加快,并最终在1953年7月27日签订了停战协定。

相比于美国在扩大战争方面的顾虑,斯大林似乎更愿意看到东北烽烟再起,因为这是苏联重返东北亚并将我们重新纳入麾下的机会。

但无论美苏如何相互算计,有一点共识是无可置疑的,那就是:两个超级大国都不想引起世界大战进而像二战颠覆英法那样彻底摧毁雅尔塔体系。

所以,从美苏飞行员的“默契”来以小见大,第三次世界大战因美苏的克制而偃旗息鼓。

而毛主席的高瞻远瞩,以及志愿军的强大战斗力,打破了斯大林的计划,使我们具备了在美苏之外独立自主的可能。

战争爆发后,尽管林彪一再保证联合国军不会越过鸭绿江侵略中国,并作为不支持出兵的理由,但毛主席依然力排众议抗美援朝并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虽然在美苏争霸的大格局下,我国无力左右战争的规模,但真正成为举足轻重的世界大国。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焱土_lw

  • 用户7896522

    每天十分钟畅享天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