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个人行走在信心的荒凉地带——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051.个人行走在信心的荒凉地带——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00:00
18:57

喜马拉雅的各位听友,大家好,我是周濂,欢迎你来上我的哲学课。


一、选择与自由意志


在开始这一讲之前,我想邀请你们做一个小测验,在约束、限制、障碍、选择这四个词中,最吸引你的是哪一个词?


我在人大课堂上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有90%以上的同学选择了“选择”这个词,这个结果一点都不出乎意料,其实,按照《圣经》的说法,人类历史就是开始于一项选择行为——亚当和夏娃原本在伊甸园里很傻很天真地生活着,直到有一天他们受到蛇的诱惑,选择偷吃了智慧之树上的果实,从此一切就都改变了。


这个事件意味着人类是有自由意志的,正因为如此,人类才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因为有自由意志,才会有随之而来的道德责任以及人生的意义,如果一切都是被决定了的,我们的人生就失去了意义。


◆ 提线木偶自杀事件




我在人大课堂上给学生播放一个过木偶戏,我把它称之为“提线木偶自杀事件”。这是一个法国的节目,很短,大约只有六分钟,一个木偶从睡梦中醒来,就像一个初生的婴儿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他蹦蹦跳跳地四处溜达、左右观望,内心充满了喜悦。可是激动过后,他猛然发现自己的手上连着线,脚上连着线,身体的各个部位都连着线,这让他感到非常的困惑。于是他沿着线的方向抬头看,看到了那个正在操纵他的演员。木偶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不断地测试自己的手脚是否真的是自己的,他开始变得沮丧、焦虑甚至狂躁,因为他发现自己一举一动其实都是被决定的,所有的好奇和雀跃都离他远去,整个世界仿佛突然失去了色彩。最终他做了一个决定,开始选择剪断那些线条,当他剪去头上的那根线,完成自杀的时候,整个课堂都陷入到短暂的沉默中,我能体会出学生们内心所受到的冲击。


不过,就这个短片来说,最有意思的是,这个提线木偶竟然能够决定去死,你仔细想一想,如果他能够决定去死,那就意味着他还是自由的,除非,这个决定去死本身也是被决定的。


二、如何界定自由意志?


我们在什么意义上是自由的,又在什么意义上是被决定的?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哲学问题。西方电影中有大量反应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的作品,比如早年的《罗拉快跑》,《少数派报告》等等,时间关系,我们无法给大家介绍这些电影,有兴趣的听友可以自己去搜索。


现在我们来给自由意志下一个简明扼要的定义,自由意志就是“我们的选择最终取决于我们自己。”另外一个定义稍微复杂一些:“一个人既可能在下一时刻实施某一特定行动,而她不实施这个行动也是可能的(不仅是逻辑可能性),她才具有自由意志。”




我们经常在生活中这样感慨道:要是当年我选择A而不是B,那该多好啊!当你这么感慨的时候,其实已经预设了你在那一刻是有自由意志的,因此你也必须为你的选择负责。最近网上流传一个句式:自己选的路,含泪也要走完,还有很多不适合在这里说的变体,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 预定论&预知论




决定论的意思是说,“世界的未来是在一个不可避免的模式中被确定下来的。”从神学的角度出发,可以区分为预定论(preordination)和预知论(foreknowledge),预定论指的是“上帝的判决足以决定任何事”,预知论指的是“上帝知道一切,包括未来将发生的一切。”


以亚当夏娃偷吃禁果为例,如果上帝不仅预知甚至预定了这件事情的发生,那么亚当夏娃就不应该为此负责。因此,最合理的假设就是,人是有自由意志的,一切并不都是被决定的,人类仍旧有选择的可能。


三、人生在世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好了,在做完上述这些铺垫工作之后,我再问大家一个问题,你觉得人生在世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前两天过年,亲朋好友们忙着互相道贺,有说身体健康的,有说恭喜发财的,也有说阖家幸福的,事业有成的。总之,全都是一些世俗生活的世俗目标。


可是,对于一个虔诚的基督徒来说,这些事儿也重要,但远不是最重要的。他们朝思梦想、魂牵梦萦的根本问题会是死后能否得救的问题!按照中世纪的一般观念,人死之后除了上天堂和下地狱,还有第三种可能,那就是暂时地待在炼狱里,等候下一步的发落。这应该是最让信徒忐忑不安的事情了,如果你无法理解这种心情,请回想一下高考结束后等待发榜的那些日子,再把那种惶恐不安的心情乘以100倍。



◆ 赎罪券是如何产生的?


怎么办?好消息来了,现在教会可以通过售卖赎罪券(Indulgence),让这些待在炼狱里的人得救。赎罪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十字军东征的时候,当时的教皇宣布,所有参军的人都可以减免罪罚,并向他们发放赎罪券。到了16世纪初,教皇利奥十世为了筹建圣彼得大教堂,更是开始大肆售卖赎罪券。初看起来,这是一个喜大普奔的双赢策略,教会有了钱,人民得了救,但是对于德国人马丁·路德来说,却是一件亵渎圣经的事情,是一件违背基本教义的事情,是可忍孰不可忍。



A Question to a Mintmaker,  presenting the Pope and indulgences as one of three causes of inflation, the others being minting of debased coinage and cheating by merchants.


四、马丁·路德的挑战


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贴出大字报《九十五条论纲》(Ninety-Five Theses),正式向天主教会宣战。



马丁·路德 (Martin Luther)

马丁·路德追问道:“教皇应该、能够、可以批准赎罪券吗?他可以批准活着的、甚至死去的人部分的或是全部地免于上帝可能施加的暂时惩罚吗?这不仅是神学的、也是政治中的一个大问题。”


要注意的是,路德不仅在批评教会的腐化堕落,更重要的是,他认为教会和教皇僭越了上帝的权能,是对基督教基本教义的背叛,赎罪券就是最明显的证据,因为它意味着教皇可以取代上帝,对世人做出是否得救的判决。 


◆ 伊拉斯谟的反驳



Bronze statue of Erasmus in Rotterdam(荷兰鹿特丹).


伊拉斯谟(Erasmus)虽然也对天主教会心怀不满,但他主张和风细雨的内部改革,而不是狂飙突进的革命,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对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始终保持沉默。茨威格(Stefan Zweig)这样描述伊拉斯谟的选择:


“他既不拥护天主教,也不支持宗教改革,因为他觉得自己对双方都承担义务:对新教有义务,是因为自己长期以来就一直要求细心研读《圣经》,并竭尽全力让大多数人都能读到福音书;对天主教有义务,是因为他觉得只剩下天主教这个能实现精神统一的形式,还挺立在这个濒临崩溃的世界之中。他往右,看到的是夸张;往左,看到的是狂热。……他单枪匹马,企图促使水火相容,企图调和一种狂热派和另一种狂热派之间的对立,结果却是白费心机,因为这种妥协是无法实现的。


不过最终伊拉斯谟还是卷入到了这场争论。1524年,伊拉斯谟发表《论自由意志》(On Free Will),温和地反驳了马丁·路德的决定论,他说,上帝决定大部分的事物,但也给凡人留下几分自由,打个比方:“上帝的确保存了这艘船,但是水手驾驶着它进入港湾。”


马丁·路德非常热烈地回应了这个挑战,他首先赞美伊拉斯谟的问题意识:


“与所有其他人形成对比的是,唯有你一人攻击的是真实的目标,也就是说,问题的实质。……教皇权职,涤罪炼狱,特赦豁免……迄今为止几乎所有想让人动肝火的话题都是关于这些东西;你,唯有你一人,看到了一切开合的枢纽,针对着问题的关键。”


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的关系。但是路德非常坚定地重申了自己的决定论立场:


首先,他认为上帝自身的意志是“不变的,永恒的和无误的”;其次,他认为,“如果你重视并追随人类的理性判断,你就被迫承认这个世界或者不存在上帝,或者上帝是不公正的。”所以结论就是,人类没有自由意志!人类的命运是被上帝预知并且预定的。




◆ 既然结果已提前预设,我们是不是就可以为所欲为了呢?


说到这里,你一定会问,假如人类没有自由意志,那为什么还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呢?既然上帝早就预定好了谁可以得救,谁无法得救,是不是我们就可以为所欲为了呢?因为反正结果都一样。


我要告诉你的是,你这是典型的无神论者的想法,对于信徒来说不是这样的,因为得救与否乃是人生在世最首要的问题。马丁·路德彻底否定人的自由意志,强调上帝意志的不可琢磨,这个做法反而在信徒的心理,造成了一个巨大的悬念:到底谁才是上帝的选民?谁能够获得永生的至福?这个悬念如影随形,蚀骨入髓,让每一个虔诚的信徒都行走在信心的荒凉地带。


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虽然明知自己的言行无法改变上帝的意志,但仍旧会忍不住地在各种蛛丝马迹中去揣摩上帝的意志,寻找得救的迹象。


如果你很难理解这种心情,让我给你们举一个例子。我在读大学的时候,有个很要好的朋友,每天晚上10点钟晚自习结束之后就来找我,拉着我到北大小南门外的小酒馆去喝酒,一喝喝到凌晨三点,这样子周而复始了大概一年的时间,他找我干什么事呢?他只干一件事,就是不断地跟我倾诉,他所爱的那个化学系女生,跟他在这一年当中仅有的十次交流。他反复地琢磨,反复地分析,试图寻找有哪些蛛丝马迹,比如说那个女生的一抬手,一投足,证明她是爱他的。



Lucy, from the comic strip Peanuts by Charles M. Schulz. Also, Snoopy is one of the most recognizable and iconic characters in the comic strip.


我从这个朋友的身上,特别强烈地体会到,信徒们在世俗生活当中寻找自己得救的间接证据的迫切心情,大家想一想,这种绝望感是不是非常的类似?我们甚至可以说,新教徒内心的这种冲动要强过我那位同学千百倍。


然后呢,就出现了最意味深长的一个转折。新教徒们被告知,如果想要寻找得救的间接证据,注意!这只是间接的证据,你就要致力于严肃的道德生活,献身于你的职业,并且为此付出无休止的努力。


你的工作虽然不能改变你的命运,但是,你在努力工作本身,你在地上建立功业,就是你会得救的一个象征。这样一来,新教伦理就与资本主义精神有了奇妙的组合,后来,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正是从这个角度写出了著名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本讲小结 


总结一下本讲的内容:


新教主张因信称义,认为个体可以与上帝直接建立联系,无需通过教会这个中间环节,一举取消了天主教会存在的必要性。不仅如此,家庭、村落、城镇这些旧的共同体也开始式微,由此导致了现代个人主义的兴起


◆ 文艺复兴 vs. 宗教改革


当然,这种个人主义跟文艺复兴的个人主义在气质上非常的不同。文艺复兴高扬人的价值,肯定人的理性,相信通过教育可以使人性得到完善,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欢快的个人主义,追求的是凡人的幸福。


而宗教改革虽然也肯定了个人,但它在根子上是否定人类的理性,强调信仰的纯粹性,在气质上是阴郁的,甚至绝望的。借用韦伯的说法,新教徒的这种“孤寂感”成为“毫无幻想且带悲观色彩的那种个人主义的一个根源。”


最后我想来探讨一下伊拉斯谟的结局。在宗教改革大幕开启之前,伊拉斯谟是当时最著名的学者,在他的名字前面有无数的溢美之词,比方说“思想之王”、“世界之光”、“世界的明灯”、“时代的启蒙者”,等等。


但是宗教改革大幕开启之后,特别是在他与马丁·路德交锋之后,伊拉斯谟就成为了被时代抛弃的失败者,关于他的失败,茨威格有一个非常精彩的评论:


“历史对被击败的人总是那么不公平。她不赏识温和派,不赏识扮演斡旋者角色、充当调节者的人;总之,历史不赏识有人情味的人。她看中的是狂热派,是极端无度的人,是思想和行动领域中的冒险家。” 



茨威格 (Stefan Zweig)


传记作家约翰·赫伊津哈(Johan Huizinga)也说过类似的观点。他认为,伊拉斯谟在宗教改革期间模棱两可的暧昧态度背后,潜藏着他深厚而热诚的信念:“论战双方的意见都不能完全表达真理,仇恨的、独眼龙似的目光浸透着人的头脑。” 


每当我读到这些语句,就会让想起一个遥远的东方人,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在福建省长汀县的罗汉岭英勇就义,在狱中他写下了《多余的话》,在这个自白书里,瞿秋白写道:“其实我是很怕争论的。我向来觉得对方说的话‘也对’,‘也有几分理由’,‘站在对方的观点上他当然是对的。’”


瞿秋白说:“我得时时刻刻压制自己绅士和游民式的情感,极勉强地用我所学到的马克思主义的理智来创造新的情感、新的感觉方法。可是无产阶级意识在我的内心里是始终没有得到真正的胜利的。”


令人深思的是,在总结伊拉斯谟的失败教训时,茨威格说了非常类似的一句话:


“人文主义者根本性的错误,在于他们想站在理想主义的高度教训人民,而不是深入群众,千方百计去理解他们、向他们学习。”


可是,我总觉得,茨威格的这句话是用他的大脑写出来的,而不是用他的心灵写出来的,他的理性告诉他人文主义者也许必然失败,但是他的心灵告诉他,为了人文主义者那个古老的梦,失败又有何妨?失败又有何惧?


最后我想用伊拉斯谟的一句话来结束这一讲:“心灵懂得理性所无法了解的理由。”


谢谢大家,我们下一讲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Spring1126

    上上次听过老师的课,就买了《一个古老的梦》,只有二手的……人文主义者在每一次浪潮中,都不是水滴的角色,但是潮起潮落,他们是留在沙滩上的贝壳。他们可能无法阻止任何一次浪潮,但是回顾历史,人们总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也许悲观地说,他们始终在真诚而耐心地认识世界,他们缺乏能力改变世界,但是这是真的吗?没有他们,人世大概都不值得留恋,就像没有空气,没有水,他们即使没有改变世界,但是他们守护着人世的价值。敬人文主义者……

    周濂 回复 @Spring1126: 敬人文主义者

  • 大道至简阿义

    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 Antoingmusic

    没有文字版。。。好惨

  • 和平真好tjyr

    听了第二遍,还是没听懂

  • 林戈iNgo

    仔细一想,其实柏拉图在写理想国的时候也未必不知道不现实。只是信念和心灵占据了大脑,理性所无法了解的理由。

  • 宇宙晴Astrid

    哈哈哈,周老师你大学同学太逗了

  • 一一克

    这不就是pua吗,让你觉着自己做啥都是有问题。

  • 听友215412798

    人文主义这种精神追求本身不也是狂热的吗,不过这种狂热显得有人情味。

  • 珊珊_7j

    伊拉斯谟的一句话来结束这一讲:“心灵懂得理性所无法了解的理由。”

  • 柠檬树不会飞

    我来敬自由意志……也许人正是有了自由意志才不是一个简单的肉体组合,才有了灵魂,才可以永生,才有所期盼离开这个世界还能继续活着,才能在世界寻找自己得救的间接证据,并一直有所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