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球幕电影、科技中轴跨学科实践活动、创意市集、科学探秘……9月29日,“科学探中轴 数智传非遗”——2024年丰台区中小学“科学节”拉开序幕,丰台区各中小学校师生们带着自己的科技项目和成果来到现场展示讲解,并在各类有趣的科学活动中进行体验互动。
这是丰台区首届中小学“科学节”,由丰台区教育委员会主办,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创新人才发展中心承办,将持续两个半月时间,并将举办校内科学主题嘉年华、家校社共育嘉年华等一系列活动。
“花式”科技体验项目吸引中小学生
“祈年殿的设计蕴含着哪些科学原理?”“可以拥抱一下吗?”科学节启动仪式上,丰台一小团队带着人工智能机器人来到现场。该机器人由学校研发、创新中心孵化并指导,除了可以与人问答交流,该机器人还能与人拥抱、握手,听到指令后,机器人举起双臂“拥抱”,引得观众们一阵欢笑。
创新中心与资源单位合作开发了创新课程,与南中轴非遗建筑保护、文旅宣传等主题密切结合,上述机器人即为丰台区第一小学团队对中轴线课程成果的智能化展示。
活动上,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丰台学校还展示了中学人工智能无人机课程成果。“现在对于文物保护越来越重视,我们这个无人机系统可以在有人或者其他杂物靠近文物的时候进行识别监测,并进行提示。”在团队成员通过遥控器的操作下,无人机升到空中,围绕展台上的天坛祈年殿模型旋转,进行扫描识别,其所识别到的图像能够在大屏幕上实时显现。
在科学节“科学探秘”板块,各校师生们带来的科技体验项目吸引了大批同学前来围观。在北京十中展区,有同学在认真组装各种电子元器件,“我要做一个旋转陀螺。”该同学解释道。北京十中创新人才培养中心主任杨学介绍,此次参加展示的是学校的特色校本课程,设计了适合不同年级的实践项目,循迹小车、万年历、喷泉音响、声控灯、心形流水灯……“让学生动手操作,来了解背后的技术原理,培养专注力和对科学的兴趣。”
孩子们戴上电极帽,“脑控”无人机的升降和小车的驰骋,并从中学习科技知识、了解脑机接口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围观自己参与编程的“机甲大师”机器人相互搏斗或者跳出不同的舞姿;展示自己研发的智能巡线小车,按照一定的路线完成送餐,可以爬楼、可以自卸,提升送餐效率……孩子们在趣味满满的科技海洋中,玩得不亦乐乎。
将走进社区举办“家校社共育嘉年华”
“拱跃金水”互动区,可以体验使用磁吸组件,根据模型搭建石拱桥;在“箭楼千斤”互动区,可以观看箭楼千斤闸模型,比较哪种模式下千斤闸使用起来最为省力;在“钟楼传声”互动区,可以站在低矮拱门外,聆听声音的共鸣效果……科学节上还展示了展馆资源与学校共建的非遗跨学科实践课程,以上便是由创新中心指导开发、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学校实施的《科技南中轴》课程,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融入了地理、物理等跨学科实践内容,改变了传统的学科学习方式。
此外,创新中心还签约了中国科技馆、国家海洋博物馆、国家动物博物馆、中国航天博物馆、北京科学中心等一批优质外部资源基地,将这些优质资源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开发丰台区的特色课程。
“孩子们要从高效掌握已知,转向学会探索未知,这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最核心的任务。”在微讲座环节,北京交通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陈征从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和路径谈起,提到科学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校内校外教育要相互配合、分进合击。
“没有基座,只谈创新人才培养是不成立的。”陈征指出,科学教育需要做好前三步:为孩子们建立起感官经验、培养他们的知识技能、引导他们的思想方法,然后进行创新探索,“如果前三步做好了,形成了好的土壤,拔尖创新人才是会自己‘冒出来’的。”
“我们一直提倡大科学教育理念。”创新中心主任孙震指出,为了让更多学校、教师、学生参与进来,这次科学节请小学生来设计logo;增加了18场科学家精神进校园的暖场活动;除了开展资源单位实践、学科教学研讨课、校内科学主题嘉年华和组织参与白名单赛事外,后续还将走进社区举办“家校社共育嘉年华”,让更多家长了解科学教育、支持配合学生参与科学活动。
孙震表示,希望通过此次科学节活动的举办,激发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同学们的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在探究中提升科学素养;同时在区域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上进行探索,在外部资源引进、学校内部潜力挖掘、拔尖学生发现与培养、人工智能助力等方面进行创新实践,推动区域科学教育合力形成。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