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医生”的“流量病”也得治

“网红医生”的“流量病”也得治

00:00
02:58

身着“白大褂”的伪医生“表演”接诊、认证为“神经康复科”的医生“跨界”讲解肠道益生菌、虚构“营养专家”头衔的博主推销各类保健品……近日,有媒体曝光短视频平台上的一些伪医生、“伪科普”以及带货卖课博取流量行为,让医疗健康科普变味走样,引发广泛关注。

直播带货的风,还是吹到了医疗界。近年来,越来越多医生走进直播间,将复杂的医学知识转化为老百姓能听得懂、用得上的生活常识,着实提升了社会公众的健康素养。然而,一些博主可能心思不纯——有人上演情节雷同的“看诊视频”博同情、赚流量;有人大讲特讲五花八门的养生知识,为卖货“搭台”……凡此种种,“嘴上是科普,背后是生意”。

变味的“网红医生”,得的是“流量病”。他们深谙穿上“马甲”吸金之道,全然不顾对医护群体以及人民群众健康的影响,怎能不招致反感?“伪医生”欲“真赚钱”是一回事,真医生做“伪科普”又是另一回事。现实中不乏通过平台资质认证的真医生,甘愿照剧本“演故事”、照需求“卖产品”,需要引起警惕。

梳理变味“网红医生”治理痛难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其一,平台的宽松认证标准与监管缺位难辞其咎。比如,关于医生身份审核认证的标准,有的平台要求医院出具相关证明,而有的平台仅需医生提供相应证件,容易被“伪医生”钻空子。其二,识别“伪科普”的门槛高。医疗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加之一些话题有较大的灵活解释空间,普通民众较难辨识真伪。其三,易获取的健康科普资源推波助澜。据报道,有记者仅花费0.99元就获取了9500份“体质养生科普文案”,其中不乏多个“实用帖”“热销帖”。

既要探病寻因,也要对症下药。近年来,国家加大力度整治医疗“自媒体”乱象,比如中央网信办启动“清朗·网络直播领域虚假和低俗乱象整治”专项行动,重点之一便是冒充金融、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专业人员,借提供所谓“专业服务”带货卖课,开展不当营销。再比如,针对有博主照本宣科、上演虚假同质化医疗类内容的情况,某头部平台于今年8月对数千个相关违规账号进行无限期封禁、短期禁言等处置。

期待随着各项治理力度加强,“网红医生”逐渐摆脱“流量病”、走向真科普。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