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书帮 | “厚重兰考”丛书:寻踪兰考文脉 秉笔兰考历史

拆书帮 | “厚重兰考”丛书:寻踪兰考文脉 秉笔兰考历史

00:00
11:28

读“厚重兰考”丛书,不亚于当年课堂上偷读琼瑶小说的痴迷,不输于业余读金庸小说的快感,从百万字的书中抬起头来,不禁叹曰妙绝!一为兰考拥有如此之多的厚重文化、历史叫绝;一为能将兰考文化挖得这样深、这样远,能将兰考故事讲得这样绘声绘色、汪洋恣肆、引人入胜的孙汐、郭渊、王雨锋等先生叫好、致敬。这是一套有着历史广度、情感温度、思想深度的通俗历史文化读物。其特点鲜明,总结一二,以启读者。

首先三卷本“厚重兰考”写出了兰考历史的悠远与宏阔。所有过往的历史都是通过发黄书页所承载的文献,或是保留下来的实物、风物以及地上地下的遗存比勘、实证、推理一点点串起来,草蛇灰线,将这里的历史呈现出来,这是把历史讲得最真实、最客观、最令人信服的途径。无论是王雨锋老师讲的陈寨村故事、大槐树庄、麦仁店、大力集村等来历的故事,或是孙夕“说不尽的东坝头”的前世今生,抑或是郭渊女士在围绕兰考这方土地的探幽寻踪,都是把兰考千百年来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民风、民俗所凝聚起来的文化,所形成的兰考典型的文化符号与兰考的历史发展相连接,纵横交织,贯通古今,讲出了兰考血肉丰满的历史,并能让读者看到兰考历史的悠久与厚重。

郭渊女士首先用考古发现说明兰考这个地方有着龙山文化与仰韶文化的遗存,其历史可上溯到5000年前,表达着兰考的久远与沧桑。三位先生同时提到了春秋齐桓公的葵丘会盟,尽管历史课本上注释为:葵丘,在今兰考境内,但他们以史家胸怀还是要考证究竟、踏勘一番,尽管最终答案与课本相悖,但他们给出的答案令人莞尔的同时,也一样为能揭开葵丘真实所在而开怀,另一种自信不觉在心中漫延开来。三部作品同时提到孔子周游列国时路过兰考的故事,“请见夫之处”碑刻便是明证,而作品中透出的“封人请见”后,伟大思想家孔子的变化,封人的“木铎”之说,甚至在中国教育思想中有着“穿越千年,视通万里”的巨大影响,这都让三位作者争先恐后地表达着这件事发生在兰考的骄傲之情。

通读完三部大作,从齐桓公始,到汉武帝刘秀、始皇帝嬴政,到唐太宗李世民,到明代皇帝朱厚照、到清代康熙大帝、慈禧太后等先后有十几位皇帝与兰考这片神奇的土地有了一定的关系,除了阐述他们与兰考的渊源外,三位作者都用心考察了这些帝王所在朝代的历史境况、他们在治国理政方面的得与失,三部作品都是用大历史的笔法在写兰考的历史。在写出生在兰考、生活在兰考或者是在兰考隐居、做官的名人时一样也是用这样的笔法,写这个人,也写出了这个人所在的时代,站在兰考而眼望古今中国。

清咸丰五年,书中不断跳跃出这一特殊时间节点,黄河在铜瓦厢的决口,一些古老的村庄、热闹的集镇、渡口都被洪水吞噬得无影无踪,这些共有的惋惜跃然纸上,也让人们记住了这一改变兰考历史的时间与重大事件,这也是兰考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可错过的一环。

由此可见,兰考的历史与诸多帝王有关联、与诸多名人有关联、与黄河有关联、与码头有关联、与美好有关联、与苦难有关联、与正义有关联、与邪恶有关联......兰考的历史与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同脉相像,同频共振,在这些关联中无不彰显着兰考历史的博大精深,这或许是对“厚重兰考”最好的诠释。

其次,作品凸显的另一个特点:在讲故事中传承着兰考厚重的文化、兰考人价值追求、情感趋向,蕴含着兰考人的根与魂,寄托着兰考人的情与梦。

三位作者都有极好的讲故事能力,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无论虚构或是真实打捞有着极强的可读性,令人痴迷忘返。这是文本的感性体现,透过故事背后是作者理性的思辨,以及故事背后所蕴藏的千百年来兰考人的生活、智慧、道义、思想,这些带给人们的影响才是深刻的,让这些故事带出了积淀在兰考人血液中的基因,是文化自信最有力的表现。

聪明智慧,诙谐放达、不畏权势的王春脚;王莽赶刘秀时,遇到的那位婆婆,质朴的语言中透着情分与哲理;刘墉的勤俭家风,成就了一代明相;货郎老人救白蛇的故事,体现着善良与大爱;王祥寨村的故事、王善人庄的来历、渡蚁桥的故事,彰显着兰考人的孝道与义气;河南兰考人,著名理学家,历官20年,以清廉刚直著称,康熙曾经称赞他“天下第一清官”张伯行,他的“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流传甚广,还有王廷相新鞋踩泥的故事,皆为清廉的典范。

诚信善良、正义孝道、勤劳节俭、清正廉洁等兰考所创造的优秀文化在一个个故事、一个个地名中得以最现实的印证,这些与中华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追求一脉相承,一代代兰考人要不断传承、弘扬,这是独属兰考的财富,也是兰考应有的文化性格。

三位作者生于斯,长于斯,对兰考有着更深的眷恋和热爱,流露笔端的都是对兰考文化的颂赞与探索,这是他们共性的表达。除此而外,每位作者每部作品又带给读者不一样的阅读感受。郭源女士,文字中有着凄清的优美与女性的细腻,评述中又有着非凡的气度与不一般的认知,该称她为女史的。她的故道寻幽,总是在烟雨蒙蒙天,或者是风吹残雪后,这样的背景下的寻访探幽,给人增添了几分迷离与神秘,也总能牵动读者的心弦。比如她直言不讳地说,最喜欢春秋,她说这个时代是我不认同你的主张,但确能誓死捍卫说话权利的时代;是愚忠愚孝很傻很天真的时代。一方面表现出她的真诚与坦率,另一方面她又有着理性的哲学般的思考。感情与理性交叉出现在作品的字里行间,也让读者的感情随着文字跌宕起伏,不断变换。郭女史在探幽兰考时是真诚的:仔细辨认着碑刻上的文字、艰难地辨认着碑刻上的文字,都是她态度的流露。她为兰考文化付出了极大的热情。说走就走的寻访,不辞辛苦,都让人感佩。

王雨锋老师,可以说最大可能地把兰考有故事的地名罗列出来,每个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且与地名的来历恰切吻合。通过一个地名带出一个故事,通过一个故事带出历史上一位名人,并能牵连出他更多的朋友或者多面人生。《兰考地名故事》我读得最专注,一眼不眨、一气读完,完全服了王老师作协会员的身份,文字中透露着他对历史的熟知,可以说,他是一个有着宽广历史知识的文学作家,若有可能他可以追追古龙、金庸、二月河等著名作家。

再说孙汐老师,他对兰考的爱之弓拉得最满。把兰考的很多文化现象总能与古代中国一些源头性的事件紧密联系,让兰考的文化地位至高无上,比如说到户牖文化,他从词的原义说起,最后总结为:户牖文化首先是家具文化,兰考被称为门窗肇始之地、家具之乡便缘于此。黄河号子是黄河的魂,也是中华民族的根,在黄河文化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一些民谣的应用,形象生动中呼应着读者的各种感官,令人情绪饱满,血脉喷张。孙老师是兰考的才子,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的赋体《醉倒在黄河滩》,我读过不少有关酒的诗篇,《中华读书报》上,曾多次刊载由丁帆老师主持的酒文化特稿,没有一篇像孙先生这篇那样读得令人荡气回肠,回味无穷,堪称酒文化中的天花板,是一篇因酒而成文的绝唱,也会深深打上“孙汐”的烙印,成为他一生的代表作,正如读起“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诗句,就会想起李白一样,想起黄河滩,就会想起孙夕的醉倒。黄河滩成就了这篇极富浓浓乡情的大作,这篇大作又可以为黄河滩代言。“整个西滩,随处是风景,遍地可喝酒。只要打开酒,再美的河滩美景,你都会无视,无视的还有往日的宠辱,还有世间无尽的繁杂.....”

铁汉柔情,归来仍是少年,对读他的《走不出的黄河湾》,不断啧啧惊叹孙先生的才华,对他今后的创作充满了期待。也期待他的《醉倒在黄河滩》不久会出现在大报报端。

清代龚自珍说:“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治国,必先去其史。”“厚重兰考”三卷本,寻踪兰考文脉 ,秉笔兰考历史,赓续兰考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承接兰考过去的同时,可以建设兰考更好的发展轨道,一旦开起发展的快车时,有厚重兰考做依托,不至于脱轨,不至于让兰考这一古城踉跄在危险的荒原。

版权声明

本文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