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进京做官,不去

04进京做官,不去

00:00
07:28

王安石,宋代一代名相,年仅二十二便考中进士。但他却多次拒绝朝廷的重要官职,选择在地方任职,二十年间政绩显著。据说,他洁身自好,从不为私利。为何一位备受瞩目的才俊如此决绝?是为了韬光养晦,还是另有玄机?他的隐秘岁月成为世人眼中的谜团。最终,王安石终接受朝廷任命,以其卓越才干为国家服务。这样一位奇才的真实动机究竟是什么?

00:02:00:王安石:二十多年的地方官生涯与辉煌政绩

00:04:00:王安石:独特才华与强大自信的北宋巨星

00:06:01:三司使:帝国财政大权的掌控者与太平盛世的希望


                                           进京做官,不去

    公元1042年,即宋仁宗庆历二年,王安石二十二岁。是年,他一举中进士高第,为第四名。此后一生为官,官居宰相高位前后八年,其间一度权势熏天,几乎可以主宰百官的荣辱予夺。但是,王安石从未用权力为自己及其亲族谋过私利。他对金钱也从不计较,据说,他的宰相俸禄几乎已经变成公费,任凭亲友甚至同事花费。而且,王安石一生少见私敌,所结怨者,大多是为了变法的缘故。因此,就连后世相当厌恶他的批评者,都承认自己面对的是一个真诚、虔敬的洁身自好之士。

    用现代的眼光判断,这种带有强烈指向性的素质、能力和品格特征,特别适合成为某种艺术流派、社会运动,特别是政治运动的领袖。

使王安石享有极高声望与巨大知名度的,除了上述原因外,他在二十多年的地方官生涯中所形成的极佳官声,也是一个原因。而最重要的原因,大约莫过于他多次拒绝朝廷为他安排的“肥美”官职。

    按照帝国的规定,凡是进士高中者,为官一任即三年后,即可以担任昭文馆、史馆和集贤院的官职,来到皇帝身边,成为为皇帝撰写诏令的翰林、知制诰等。很多宋代的高官都是由此通道快速升迁,甚至成为执政、宰相的。因此,这被认为是仕途发达的最佳捷径。没中过进士的人,则可望而不可及。王安石二十五岁即具备了入馆的资格,相当罕见,为人们所艳羡。王安石却上书辞谢。他宁愿到一个边远小县去做一个县令。于是,从二十二岁中第开始,直到四十六岁位居显宦开始推行变法为止,他多次拒绝朝廷授予高位之意,对入朝为官并快速升迁的诱惑毫无所动,熟视无睹。基本上都是留在做具体工作或地方官的任上,从县令一级级地干到太守。其间,在每一个地方,全部政绩斐然,行政才干之优,堪称能员。而且,在此期间,他建堤筑堰,改革学校,开办农民贷款法,也就是后来的青苗法的雏形,结果全部大获成功,使他深受百姓爱戴,成为具有崇高官声与民望的地方官。

    这二十多年时间,是王安石最神秘、最神奇的时间。他谢绝一次朝廷的美意,就导致他的声望升高一次。一次次的谢绝,最后就使得甚至从皇帝开始,到京城里的士大夫,到朝堂上的文武百官们,无不渴望见识一下王安石的真面目。此段经历遂成为此人一生最大的谜团。

如果说他是为了沽名钓誉,这时间未免太长了些。如果说是韬光养晦,这份沉得住气的功夫真正罕见。

    有一种看法认为,当时,朝堂上群星荟萃,德高望重者济济一堂,如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曾公亮、文彦博、富弼、韩琦等等一大批人,会使王安石黯然失色,因此,他索性躲到地方坐以待时。此种看法,显然低估了王安石耀眼的才华与独特坚定的性格。以一介地方官吏,他尚且能够使自己的灿烂文名流布于天下,令四方学子仰慕,哪里会害怕到京城一展身手?

    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有当代学者认为,王安石属于那种只能当一把手的人。他宁为鸡头,不做豹尾,因此,遇事极难与人合作。从历史记载上看,他的同僚、属下和上级对此均颇有烦言。于是,他不愿过早地与那些树大根深的朝中大佬过招。对于一个政治人物,这种判断,或许应该说有一定的道理。

    但不管怎么说,此人相当自信,自信一旦时机来临,自己必可成就一番大事业。而且,事实上,他也在这二十年间,为自己今后的政治生涯打下了一个极为坚固的基础。这是不需要怀疑的。

    公元1060年,宋仁宗嘉祐五年,王安石终于在千呼万唤之中,接受了朝廷任命的一个官职,出任三司度支判官。这并不是一个显赫的官职,但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职位。因为这个职位的职责所在,是整个帝国的财政收支与漕运。我们已经知道,三司是帝国中央主管全国财政大权的最高机关,其最高首长三司使的地位仅稍稍低于宰相与枢密使,是直接对皇帝负责的朝廷重臣。三司下面有三个部:盐铁、户部、度支。盐铁掌管工商收入、兵器制造等,户部掌管户口、赋税和榷酒等,度支则掌管财政收支和漕运等。三司使地位崇高,有“计相”之称;下设三个副使分管三部,而判官的责权,则大体相当于主持该部日常工作的秘书长,地位略低于副使。

    此时,王安石名满天下,被视为奇才。人们普遍认为,此公不同凡俗的特立独行之中,蕴藏了深不可测的才干与品行。用司马光的话说,“介甫一人享有天下大名三十多年,才华横溢,学识渊博,淡泊名利,志向高远;不管认识不认识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看法,介甫不当大任则罢,但凡身肩大任,则太平盛世指日可待,天下苍生都会承受他的恩泽。”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