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北上广的“学术酒吧”悄然走红网络,近几个月来,越来越多的城市出现类似的“学术酒吧”。九派新闻记者此前对话武汉、天津、杭州的三家“学术酒吧”策划人,讨论这种形式的活动为何受到不少年轻人的欢迎。
9月18日,九派新闻记者联系到华中师大社会学院副教授梅志罡,他认为“学术酒吧”其实不是新鲜事。“学术酒吧”类似咖啡馆和茶馆,创造了一个轻松愉悦的交流氛围。它有助于大家放松情绪,让年轻人摆脱不必要的孤独感。而“学术酒吧走红”的背后,也有国民素质提高的因素,因为大部分人都有参与学术讨论的基本条件。他希望自己以后有机会也去参加这样的“学术酒吧”,也希望这样的活动可以多一点,并提醒相关活动需要有效组织和话题把控。
以下是他的自述,内容有删减。
【1】“学术酒吧本身不是新鲜事,本质上是一种复归”
“学术酒吧”这种活动,其实不是新鲜事,类似我们以前讲的学术沙龙。它应该是一种回归,而不是一种所谓的创新。不管你是用酒吧的形式,还是用咖啡屋的形式,其实本质上是一样的。
学术沙龙是学者进行自由交流思想的场所,人们在这样的场所中能够放下包袱和压力,自由自在地进行学术表达,通过学术的交流、互动、争论让学术更加活跃,让思想交流和碰撞更加便利。
类似这样的一种形式,在学术界一直都有。只是后来随着学术的小团体化和个体化,人们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耕耘得很辛苦,失去了这种交流的这种机会和场合,所以学术沙龙、学术咖啡这样的一种形式就渐渐地淡化了。
现在人们更多通过学术会议、论坛的形式来进行交流,但它是短时间内的高密度交流,且交流的充分度、讨论的交互性是不够的。在这种情况下,“学术酒吧”或者说学术沙龙又卷土重来。实际上它是一种复归,人们开始非常怀念从前的那种学术交流,那种氛围轻松的、交流充分的学术交流。
以前我们读书的时候,有专门的学术沙龙,更多的是在咖啡馆、茶馆这些地方,不会在酒吧。不管在什么地方,它要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交流氛围,创造一个能够充分的、畅所欲言的这种交流氛围,这个是关键。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间,经过几轮的这种交流和摩擦之后,你会找到你的学术共同体,找到你的圈子,构成小学术共同体。
我35岁之后就很少参加学术沙龙了,以前也常常参加。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1987年,我20岁的时候,我连续4次在学术沙龙上讲我的一个观点:教育产品如何实现商品化。而且我找到了我的听众和赞同我的人。
以前这种学术沙龙很少有社会上的人参加的,也可能是宣传工具受限,跟社会人士有一定的边界。
现在有些城市开在CBD里的“学术酒吧”,它不是以学术交流为主了,它应该是叫主题分享,类似书吧。类似于每期一个主题,请人来主讲,然后分享讨论。学术沙龙更多的是倾向于学术的交流,而书吧更多地倾向于倾听后的交流。
如果说你想把它办成学术酒吧的话,还是要加强学术的指向性,我觉得这样会更好。举办活动的人,他实际上只提供了一个场地跟服务。
杭州一家“学术酒吧”活动现场。图/受访者提供
【2】有一定学术交流意义,但是更多是情绪解压
“学术酒吧”这种活动,它的学术导向没有那么明确。但我觉得现在的人需要情绪的放松,这个事情的存在不是坏事,本身是件有意义的事。
比如其实在读硕士读博士的期间,很多人是非常有压力的。需要找到一个地方去交流去释放,那么“学术酒吧”在这个方面可能会发挥作用。
“学术酒吧”有助于让年轻人可以脱离无聊的生活,它起码能够让青年人通过交流有更多的朋友,有更多的同道,然后让青年人去摆脱这种不必要的孤独感。大家在这种互相交流和碰撞过程中,有新的思想火花出现,总比一个人苦闷着当空巢青年要强。
这些类似一些活动、机构出现的时候,可能会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投入现实社会的社交中,能够获得一些实实在在的思想。这种在心理上,包括情绪上的交流和抚慰,从社会层面它还是能解决一定的问题的。
如果那些陷入抑郁状态中的科研人员、学术工作者,他有时间,比如说每周到这些酒吧里边去稍微潇洒一下,放松一下,交流一下,那么这些事可能都会大大缓解了。
【3】学术追求是每个人的权利,现在能够参与学术交流的人更广泛了
“学术酒吧”得以走红,得以出圈,也是因为教育水平提升了,百姓的整体素质提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升了,他才会有自己的思想,才会有去交流的这种内在的冲动。
不一定是学生群体才需要学术,有一些有思想的人,他想找一个地方去表达思想,想找到自己的听众。从前因为学术道路比较狭窄,现在这个道路很交叉,年轻人也很斜杠,这也就意味着能够参与学术交流的人更广泛了。
普通的上班族和市民也是需要学术的,他们也可以在学术的讨论中让自己得到提升。因为学术有很多种,人文的研究是学术,社科的研究是学术,经济的研究是学术,法律的研究是学术,物理、化学、工科的研究也是学术,学术是很广泛的。每个人都可以从你的工作立场出发,或者从你的兴趣立场出发,你总能找到你的话题。
“学术酒吧”能从北上广蔓延到这么多城市,应该说社会上是有需求的,我们要有效地去组织它,特别是对讨论话题要进行把控。一是需要是大家感兴趣的话题,二是这些话题不能太敏感,或者去触犯边界。
希望不仅在武汉,其他城市也能有越来越多“学术酒吧”。如果有机会,我也愿意去这样的学术酒吧,就怕我们这个年纪容易被他们排斥。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