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十里扬州,三生杜牧

杜牧:十里扬州,三生杜牧

00:00
02:33
杜牧以“七绝”闻名诗坛,他十几岁就为《孙子兵法》注解,23岁写出著名的政论文章《阿房宫赋》,25岁写下长篇五言诗《感怀诗》,那么,杜牧一生都有哪些成就呢?给他人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人又是谁?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杜牧真迹《张好好诗》,诗中的张好好是谁?杜牧一生的感情曲线如何?扬州与杜牧,相互成就,姜夔曾说:“十里扬州,三生杜牧,前世休说”,扬州和杜牧之间到底擦出了怎样的火花?
公元803年,杜牧出身京兆杜氏,家住安仁坊,此地乃是权贵聚集之地。
对于贵盛无比的门第家世,杜牧非常自豪,他曾说,“我家公相家,剑佩响叮当。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祖父杜佑曾任德、顺、宪宗三朝宰相,是中唐有名的史学家,著有著名的《通典》,父亲杜从郁,官至职方员外郎,属于正六品。杜家不仅是名门望族,而且是书香门第,家里藏书丰厚,堪比皇家图书馆。
杜牧曾在给侄儿的劝学诗里对家室进行自述,“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可见,贵为大唐的官三代,他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博览群书,诗词歌赋样样精通。而且,杜牧对藩镇治乱与军事谋略颇有研究,十几岁就为《孙子兵法》注解,写过许多策论咨文,23岁就写出了著名的政论文章《阿房宫赋》,轰动一时。
在诗词领域方面,杜牧是晚唐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尤其是他的20多首咏史诗,成就颇高。他一生写有400多首诗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被看做是继李白、杜甫之后,重振大唐诗歌的明日之星。
杜氏家族百年风光,终究抵不住一朝衰颓,来不及文成武就,升官发财,杜牧的祖父、父亲相继撒手人寰。没多久,祖上的30间房屋抵债了,家里的仆人走的走,散的散,8年时间,杜牧与弟弟搬家10次,像流浪汉般居无定所。此时杜牧的心酸,不仅在于“食野蒿藿,寒无夜烛”的困窘,更在于这场巨大变故中,他所饱尝的落差。
杜牧在家族中排行十三,根据唐人的习惯称其为“杜十三”。杜牧人生起点很高,他博通经史,尤其专注于治乱与军事,25岁写下长篇五言古诗《感怀诗》,表达了他对藩镇问题的见解。一次,他献计平掳,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获成功。26岁,杜牧进士及第,一跃成为京城闻名的“网红”诗人。
但高起点的开局并未让他走上人生巅峰。
杜牧一生经历了从宪宗至宣宗6位皇帝,仕途始终不得意,终其一生也未能实现济世报国的理想。“荡荡乾坤大,瞳瞳日月明。叱起文武业,可以豁洪溟。”生在唐末,藩镇跋扈、朝廷无能,纵使自己一身才气也是空有雄心而报国无门。
26岁时,杜牧考中进士,关于杜牧考中进士,不得不提曾和柳宗元同游小石潭的人,吴武陵。
大和二年(828年),朝廷命侍郎崔郾到东都洛阳主持进士科考试,太学博士吴武陵向崔郾推荐杜牧,其间,他用王佐之才形容杜牧的才华,并且饱含激情地念了一遍他的成名作《阿房宫赋》,说道:希望大人点此人为状元。崔郾听后大为赞赏,但依旧表态说不可,只因从状元到第4名早已内定。结果,吴武陵穷追不舍,说那至少也应该是进士,“要不你就把这篇赋还给我,看看有没有比它写得更好的”,崔郾无奈,只好答应吴武陵的请求,于是杜牧就被内定为第5名进士。唐代进士录取比例极低,每次只录取30人左右,杜牧进士及第,而且名列前茅,他大喜过望,立即写了一首《及第后寄长安故人》。
《及第后寄长安故人》
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
秦地少年多酿酒,却将春色入关来。
科考放榜时,洛阳的花还未绽开。30多名中举的进士骑着高头大马得意地走在街上,去参加各种庆祝活动,出席各种酒会宴席。喝着秦地的美酒,心情舒畅,满面春风,好像春色也被他们带进了长安。杜牧用此诗表达自己的得意,与孟郊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有异曲同工之妙,按捺不住的心情,掩藏不住的喜悦于诗中尽显。这大概是杜牧最开心的一段时光吧。
3月,杜牧又参加了由左散骑常侍冯宿、太常少卿贾餗和库部郎中庞严联合主持的制举考试,即就业考核。最后,杜牧和裴休、裴素等人被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录取;郑冠和李拭被军谋宏远堪任将帅科录用。
杜牧随即拥有了人生第一份工作——弘文馆校书郎。
等到10月,杜牧应江南西道都团练观察使沈传师的邀请,南下洪州出任幕府巡官。沈传师与牛僧孺是同年,两人感情要好,杜牧这一去,便为后来陷入“牛李党争”埋下伏笔。
在沈传师家里,杜牧遇到了歌女张好好,她美貌聪慧,琴棋书画皆通,双方互相爱慕,互生情愫。美女在侧,可惜沈传师的弟弟沈述师抢先一步将其纳为小妾,杜牧只好叹息一声,就此别过了。
据说,张好好出嫁时还留下一首诗,“孤灯残月伴闲愁,几度凄然几度秋。哪得哀情酬旧约,从今而后谢风流。”
后来,33岁的杜牧由扬州赴长安任监察御史,分司东都,在洛阳任职。竟未料到,在洛阳城,杜牧再次遇到张好好,此时,她已被沈述师遗弃,流落洛阳,在小酒馆当垆卖酒。
世事变迁,两人不期而遇,激动万分,“怪我苦何事,少年垂白须?朋游金在否?落拓更能无?”(出自《张好好诗》)两人再次相见,张好好问杜牧,你是被什么事所累,年纪轻轻就白了胡须?同游的伙伴如今可还在?这失意的日子可还受得住?她全然忘记了自己的不幸。
也是这次相见,杜牧写下这首古乐府诗《张好好诗》,渲染了她的惊艳,也写出了他们二人的相识、相知,到她被纳为妾,流落洛阳,二人再次相遇……后人将杜牧的《张好好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相提并论,同为伤感迟暮之绝唱。
据说,晚年时,杜牧烧掉了自己许多作品,但《张好好诗》却被幸运地保留下来,至今仍传于世,收藏在故宫博物院中。
大和七年(833年)四月,沈传师被召回朝任吏部侍郎,杜牧的职务也自然没了。此时,牛僧孺招其为推官,后转为掌书记,负责节度使府的公文往来,在扬州办公。杜牧深爱着扬州这座城市,他有一首著名的《江南春绝句》便是赞美扬州的美丽景色,“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唐代的扬州交通便利、贸易发达、商贾云集,是个相当繁华的地方,茶楼酒肆、娱乐场所数不胜数。当自古江南多美女,杜牧在扬州时,最爱流连青楼妓馆,《唐才子传》就有记载,“好歌舞,风情颇张,不能自遏”。上司牛僧孺知道他的爱好,碍于情面没有点破,又担心他经常出入是非之地引起麻烦,暗中派数十人穿便服尾随杜牧,负责其人身安全。就这样,杜牧在扬州,如鱼得水,乐此不疲。
关于杜牧的风流轶事,还有一段故事。
早年,杜牧在宣州幕下任职,听说湖州多丽人,便去湖州游玩。恰好湖州刺史崔君是他的好友,便找来湖州名妓给他惊喜。结果,杜牧面露难色,连连摇头,美艳有余,灵动不足。
次日,刺史崔君想到一个法子,在湖边举行龙舟竞赛。当时,湖州万人空巷,热闹非凡,佳丽云集,杜牧于江上喝酒吟诗,欣赏竞赛,慢走细看,竟无一位湖州佳丽让他眼前一亮。眼看夕阳西下,人群渐渐散去,忽然,一个娇小的身影窜入了他的眼睑,待其转过身时,只见女子面容稚嫩,春衫素裹;眉心一点,似与婉儿争媚;出水芙蓉,更添西子高洁。
崔君见此,一连叫了杜牧几次,他都置若罔闻,一动不动。尔后,刺史崔君将那妇人唤来,开门见山说道:“贵千金年方几何?可曾婚配?”
又指着杜牧说:“我这有位大才子,对贵千金一见倾心,不知您意下如何?”
老妇人毫无思想准备,说:“小女年方十三,尚且年幼,恐是不妥……”
谁知杜牧当下拿出信物,送与妇人道:“不是即刻成婚,只是定下婚约,十年后,我来求娶。请她为我等待十年!”妇人诚惶诚恐,犹豫半晌方才收下。
此后,斗转星移,世事飘零。等他到湖州任职时,已过去13载。当初那个女孩早已长大,并且已嫁他人。
杜牧诘问那个妇人:“当初说好的婚约,为何出尔反尔?”
妇人道:“大人明鉴。与大人所约之期为十年,已如今逾三载,女儿芳龄难驻,不得已方才嫁人。”
如此一来,杜牧只能有气无力地写下几句自我宽慰的诗。
《叹花》
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湖州逸事真假与否,并无定论。
不过因这则故事,“绿叶成阴子满枝”从此成了女子成婚生子的代名词,尤其用于男子形容曾经心仪过的女子。
杜牧对扬州别有深情,即便离开很久,他还写诗给在扬州的判官韩绰,“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多年后,被贬黄州刺史的杜牧写了一首名为《遣怀》的诗,也算是他对扬州十年的一个总结。
《遣怀》
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尤其是“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为千古名句,被历代文人称颂。
诗人发自内心慨叹,我曾经是壮志凌云的有志青年,如今只在青楼烟花之地留下一个薄情的名声。往日沉湎酒色,声色犬马,醒悟后徒有感伤,最后惊觉,不过是大梦一场。“赢得”二字,调侃之中既有辛酸、自嘲和悔恨,又有对命运的无奈。10年,在人的一生中不算短暂,可诗人写的貌似那样轻松,实际上他的精神是非常抑郁的,前尘恍惚如梦,不堪回首。
835年,杜牧迎来人生转机,他从扬州调回长安,任监察御史,分司东都。在饯别宴上,牛僧孺劝他不要因“风情不节”影响身体,杜牧认为自己保密工作做得不错,还一脸无辜地说,“我一直比较注意自己的品行,”牛僧孺笑着命人取出一个匣子,里面记录了街卒的密报,如“某晚,杜大人在某家宴会,平安无事”“某晚,杜大人在某楼宴饮,几时归”等,杜牧看后,满脸羞愧,连忙拜谢。
接下来,他便与红颜知己们依依作别
《赠别二首》
其一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其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许是有了牛僧孺的规劝,也许是面对突然的人生转机,杜牧收敛了很多,只是游览古迹,闲来作诗。
对于杜牧,有人颇有微词,毕竟他一直以风流才子的标签示人。但杜牧也有忧国忧民的一面,亦有许多咏史的豪迈之作,史载杜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龌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
晚唐的咏史诗,如李泽厚先生所言,更像是帝国衰亡的预言,衰世中的诗人自觉地透视到历史的深处,触摸到历史的荒诞与可笑,感觉到唐王朝大厦将倾的悲哀,其中杜牧就是这样的诗人,他的众多传世之作中,最为人称道的就是他的咏史诗,其角度新颖,诗风独到、俊爽,别具一格。
杜牧曾写过一首名为《题乌江亭》的诗,诗作打破前人规制,写得颇具豪气。
《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因受司马迁影响,后人多将项羽乌江自刎当成气节尊严的崇高祭品供上神坛,而杜牧则是从另一个角度评论的。在乌江亭畔,他迎风感叹,胜败原本是兵家常事,如果当初项羽没有在乌江亭自刎,那么凭借江东那些青年才俊,也许还有卷土重来的机会。可见在杜牧的心中,并不全是玩乐宴饮,他也有对时事民生的思考。
诗歌不是论文,咏史诗最忌讳的就是直接发议论,而杜牧的出色之处就在于虽然不发议论,不下结论,但一句诗可以让人琢磨许多年,有充分的歧义空间。
例如,千古名篇《泊秦淮》。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此诗不仅是杜牧七绝的代表作,更有评论家推其为唐人七绝之首。以至于,后人再到秦淮河时,不知如何下笔。
许多人以为歌女“应该”知道亡国恨却懵然不知,所以受到诗人的谴责,但事情也完全可以反过来想,歌女对于旧王朝本来就不负有任何义务,无论怎样改朝换代,她们都是被凌辱与损害的阶层,做亡国奴也未必处境更坏,在异族统治下也未必比在同胞统治下境况更糟。
《泊秦淮》一诗在我国古典诗歌史上,堪称咏史诗的典范。秦淮,即秦淮河,在今天的南京市境内。六朝古都南京的秦淮河两岸,历来是达官贵人们享乐游宴的场所。“秦淮”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也逐渐成为奢靡生活的代称。所以当杜牧夜泊秦淮,想到晚唐王朝国势日衰,当权者却昏庸荒淫时,他便感慨万千,写下这首名垂青史的诗篇。
诗人夜泊秦淮河,听到有歌女在唱着代表亡国之音的《后庭花》,触景生情,想到百孔千疮的晚唐王朝,不禁深感忧虑和可悲。忧虑的是怕历史又将重演,可悲的是统治集团一面造成了藩镇割据,边患四起的局势,一面却只知享乐游宴。
杜牧咏史诗最直抵历史荒诞和悲凉的,当属《赤壁》。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在江边,杜牧捡到一把武器,他将其磨洗干净,认出是赤壁之战时留下的戟。拿着这把武器,杜牧没有缅怀先人的功绩,而是一反常人思维,通过“东风不与周郎便”解释出历史发展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偶然。倘若没有那高于万事的东风,赤壁之战的历史定会被改写,继而三国的历史被改写。
会昌元年(841年),38岁的杜牧开始了外调之路,此时他调任比部员外郎。此后,又被反复调到其它地方任职,不过,再也没有进入核心权力层。
晚唐时期,以牛僧孺和李德裕为主的“牛李党争”持续了近40年,许多官员被迫“站队”,杜牧也是如此。虽说他的态度模棱两可,没有明确反对哪一派,但与牛党之间感情更为亲密一些。
848年,牛僧孺去世后,杜牧失去了唯一的靠山,官职和薪水一降再降,甚至到了无法养家糊口的地步。849年,杜牧申请加薪,或者去外地任职,都没有获得批准。850年,47岁的杜牧升为吏部员外郎,但他仍然多次请求外放湖州刺史,连上三启,终于应允了他的要求。同年秋天,杜牧到任湖州刺史。第二年,迁中书舍人。这段时期,杜牧重新整修了祖上的樊川别墅,他也终于明白衰败的江山已不是任谁一己之力能挽回的,他只好将满腔情感寄托于诗文之中,因此闲暇之时在此以文会友。
但这样的好日子仅仅过了2年,宣宗大中六年(852年)冬,杜牧病重逝世。
杜牧的政治理想,终究是错付了,他一生虽有相才,却生不逢时,家道中落,甘露之变,宦官专权,朋党之争,在晚唐的暮色里,他几乎耗光了所有的政治热情,一路凶险,一路冷遇,一路失落,他的一丝希望也终究落空。
杜牧一生中有个人对他产生极大影响,那便是比他小5岁的弟弟,杜顗。杜顗,从小患有眼疾,因此上学极晚,17岁才开始读《尚书》《礼记》《汉书》。但他的才华与杜牧不相上下,学写文章仅一年就考中了进士,被眼光甚高的崔岐评价为“贾、马死来生杜顗,中间寥落一千年”。
杜氏兄弟年幼时,祖父和父亲相继去世,亲戚冷眼,家道中落,甚至到了居无定所,食不果腹的程度。走上仕途之前,二人在困境中相依为命十余年,手足之情甚笃。
大和八年(834年),杜顗接受李德裕的征辟到润州任试协律郎。此时杜牧正在扬州做牛僧孺的幕僚。此时,杜顗身体状况尚佳,杜牧与弟弟仅一水之隔,往来便利。他曾作《送杜顗赴润州幕》为弟弟送行,表达深切的希冀与祝愿:
少年才俊赴知音,丞相门栏不觉深。
直道事人男子业,异乡加饭弟兄心。
还须整理韦弦佩,莫独矜夸玳瑁簪。
若去上元怀古处,谢安坟下与沉吟。
——《送杜顗赴润州幕》
当时“牛李党争”正为激烈,杜牧为牛僧孺掌书记,在其故后又撰墓志,属于牛党;杜顗则出任李德裕巡官,后又拒绝牛僧孺的征召,属于李党。二人却并未因此产生嫌隙。刘克庄《后村诗话》曾评价,“牛、李相反如冰炭,门下士各分朋党。二杜于其时,一为牛客,一为李客,各行其志,各主其所主,不以牛、李之存没用舍为向背,其兄弟俱豪杰之士矣!”
好景不长,开成二年(837年),杜顗的病况急转直下,几乎完全失明,因而辞官客居扬州。当然,他已预见李训、郑注与宦官之间的争斗将致祸乱,在这一年与兄杜牧皆远离京城,逃过了甘露之变这场劫难。此时,杜牧请眼医石公集一同东下为弟弟医治,因告假超过百日,只得弃官。他在扬州禅智寺陪弟弟养病期间曾写下《题扬州禅智寺》一诗。
《题扬州禅智寺》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再次来到扬州,杜牧已不似当年潇洒快活,而是在弟弟病重与前途未卜的双重压力下多了几分寂寥感伤。此后为了生计,杜牧兄弟二人从扬州南渡到宣州入幕,途经金陵,写下了《杜秋娘诗》。“女子固不定,士林亦难期”,由杜秋娘坎坷的命运联想到自身生命的无常。
杜秋娘是金陵才女,以一首《金缕衣》闻名当世,“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需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杜秋娘一生曾被节度使李琦纳为妾,后又选入宫中,被唐宪宗奉为秋妃,唐穆宗即位后,主要管教王子,后卷入政治斗争中,被牵连赐还故乡。
同时代的李商隐与杜牧惺惺相惜,对此诗推崇备至,称“杜牧司勋字牧之,清秋一首《杜秋诗》”(《赠司勋杜十三员外》)。
开成四年(839年)春,杜牧上京任左补阙,但京官俸薄,旧产多失,只能到浔阳将弟弟托付给时任江州刺史的堂兄杜慥,分别时两人执手痛哭。开成五年冬至会昌元年(841)春,杜牧请假到浔阳探亲,希望接弟弟回京,而杜顗不愿拖累兄长,依旧随杜慥移官至蕲。842年,杜牧外放黄州,又为弟弟寻到名医周师达,但周师达诊断后认为无可医治。兄弟两人协商决定杜顗前去投靠时任淮南节度使的堂兄杜悰,最终在扬州安家置业,不再谋求治眼。
大中二年(848),杜牧先后治黄、池、睦三僻远小州已达7年之久,终于获得返京任官的机会。但仅隔2年,他辞去吏部员外郎的职位,请求外放。为此,他连上三启请求外放,文中每每提到弟弟杜顗聪明隽杰及其失明的遗憾、求医的艰难与生活的困苦,希望到江南为刺史,一家骨肉,四处安活。“是某今生可以见顗,而顗不能复见某矣,此天也,无可奈何。某能见顗而不得去,此岂天乎!”(《上宰相求湖州第二启》)读之令人悯恻。
不幸的是,杜牧到湖州不满一年,大中五年(850年),年仅45岁的杜顗去世了,杜牧伤心不已,亲自为其撰写墓志铭。此后,杜牧内迁考功郎中,终官中书舍人。玄宗时中书省曾改称紫微省,因此杜牧又称“杜紫微”或“杜紫薇”。巧的是他曾撰《紫薇花》一诗。
《紫薇花》
晓迎秋露一枝新,不占园中最上春。
桃李无言又何在?向风偏笑艳阳人。
那不争春的紫薇花正是杜牧晚年政治态度的真实写照。2年后,杜牧也走到了人生的尽头。
当年,年仅50岁的杜牧感觉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他为自己写了墓志铭,又做出一个惊人的举动,焚毁了一生所作的大部分诗歌。据说杜牧原有诗1000余首,焚毁之后,只剩下200余首。杜牧为何焚稿,无从猜测,但从剩余的200首诗来看,或许诗人想给后人留下尽可能完美的诗篇吧。
杜牧、杜顗棠棣情深,不在苏轼、苏辙兄弟之下。杜牧诗文中常常流露出衰世的悲凉感,除了对时事政治的失望,应当也有弟弟生病无法医治的哀伤色彩。杜顗在完全失明后却并未感到愤懑,而是“安泰自如,令人旁读十三代史书,一闻不遗,客来与之议论证引,听者忘去”(《唐故淮南支使试大理评事兼监察御史杜君墓志铭》),展现出极为豁达的人生态度,应当也感染着杜牧,推动他对功名利禄的态度趋于淡泊。
杜牧多才多艺,工诗文,能书画,前人甚至说,“有唐一代,诗文兼备者,惟韩、柳、小杜三家。”诗至晚唐,多萎靡伤感,唯有杜牧豪情不羁。胡应麟在《诗薮》中对杜牧诗评价,俊爽。这才让人们在衰飒的晚唐之风中,听到一丝悦耳的清音。
除了咏史怀古、感逝遣怀之作,杜牧还有文辞清丽、意象隽美的风景诗和抒情诗。例如《清明》《秋夕》《山行》。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此诗意境隽美,是少有的意境别致的宫怨诗。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一诗没有借古讽今的犀利,也没有怀才不遇的遗憾,只是简单的几笔,描绘出一幅色彩鲜明快的寒山秋景图。
此时,杜牧已经进入晚年,波折一生,到头来他明白了,生命就好像一匹白布,却由不得自己裁剪,正所谓,日暮千峰里,不知何处归。人活一世,还不如忘却烦恼,寄情山水,忠于自己。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