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北京市政协举行常委会,围绕“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化‘文旅+业态’融合,促进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进行专题协商议政。
如何提升北京入境旅游竞争力?如何利用博物馆热促进旅游发展?针对文旅热点话题,北京市政协委员进行了建言。
将城市宣传有机融入到影视创作中
北京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旅游禀赋,发展文化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两年,北京创新推出北京文化论坛、“大戏看北京”展演季,实施了“演艺之都”三年行动计划。
“当前,演艺经济不断升温,为一场演出赴一座城成为常态,对交通、餐饮、住宿、旅游、购物等产业拉动作用明显。”市政协常委,北京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赵佳琛说,2023年全市营业性演出4.9万余场,平均每天135场,同比2019年全年2.3万余场,演出场次增加了一倍多。建议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演艺资讯在线下重点场所和线上平台的曝光度,营造浓厚城市文化氛围;出台税收奖励等政策,支持大型演唱会、音乐节落地北京,发力首演首秀经济。
“北京各类展演活动和外地进京演出多,要处理好公益性和市场化的关系,探索建立全市统一、覆盖各大营业性演出场所的票房实时监测平台,进一步规范、服务和引导市场发展。”赵佳琛说。
市政协常委,市广播电视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杰群提出以“北京大视听”助力城市宣传新格局的建议。她说,今年以来,《玫瑰的故事》《我的阿勒泰》的热播拉动旅游经济,推动影视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近两年,全市共梳理推荐影视取景地1092处,但从助力城市宣传看,还停留在“就剧拍剧”“就景取景”上,缺乏对城市文化内涵和底蕴的深入挖掘,没有充分释放爆款影视作品的长尾效应。建议从市级层面打通行业资源,形成创作联动,聚焦北京主题,共同策划选题方向,将城市宣传有机融入到影视创作之中。
同时,深耕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打通内容创作上下游,与文学、旅游、演艺、非遗、科技、游戏、出版等领域深度融合,创新文化“共鸣点”,“破圈”生成城市文化新IP。
重视游客对导游的评价,奖优罚劣
旅游业是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市政协常委,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国际交流合作处处长许艳丽建议,健全旅行社准入机制,严格监管旅游合同的签订执行。
优化景区预约系统,持续推进分时预约、分时游览、旅行社团队预约绿色通道。建立健全旅游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提高对旺季高峰、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事件的响应能力。加强大数据分析,精准判断旅游高峰期持续时间及峰值流量,向重点景区和游客发出预警信号。
在导游方面,应扩充旅游志愿服务队伍,加强与高校联合培养导游专业人才,增加人才供给。加强对导游尤其是临时挂靠导游的培训和监管,提高导游专业素养。提升导游的待遇和福利,倡导导游关注老人、儿童等特殊群体,增强北京城市温情。重视游客对导游的评价和监督,奖优罚劣。
策划具有“唯一”属性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乡村旅游已成为北京市民周末休闲度假的重要选择。市政协常委、九三学社市委常委、中国中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规划师吴宜夏表示,2024年上半年,北京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072.8万人次,实现收入17亿元。“然而,北京市乡村旅游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普遍面临着拳头产品缺、发展格局小、项目分布散、利益协调弱等问题。”
她建议,利用“十五五”规划启动研究契机,开展乡村旅游体检与评估工作,分析乡村旅游核心吸引力、基础设施、配套服务、游客体验等各项指标,梳理山水林田、传统村落、非遗项目以及有意愿出租流转的宅基地底数等,统筹整合碎片化的乡村旅游要素和闲置资源,向外部投资者展示客观全面的乡村旅游投资和营商环境。
同时,推动一批乡村旅游头部精品项目和旅游新消费场景。立足各区历史、文化、自然特色,策划若干具有“唯一”“第一”属性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如门头沟斋堂国际山地户外运动度假区、延庆冬季运动与冰雪文化度假村等。
针对欧美游客兴趣点进行定制化营销
在“72/144小时过境免签”等政策推动下,外籍人士中国行持续升温。全国政协委员,市政协常委、教卫体和文化文史委员会副主任,民建市委副主委,希肯国际文化集团董事长安庭的建议聚焦提升北京入境旅游竞争力。
他说,当前,全球游客对海外旅游的需求依然强劲,建议通过与亚洲主要旅游国家合作,设计一系列涵盖北京及亚洲的多国旅游线路,将北京的深厚历史、现代都市景观、自然风光和多元文化有机结合,打造出独具吸引力的跨国旅游产品,使北京成为亚洲旅游的重要一站。
针对欧美游客兴趣点进行定制化营销,举办“北京旅游推广周”活动;与当地的旅游机构、旅行社合作,提供优惠旅行套餐,吸引更多游客选择北京作为旅游目的地。
另外,提升国际化服务标准,打造高质量的旅游体验。优化高星酒店的外宾接待流程、简化登记手续;加强多语言服务的覆盖;强化公共交通领域的外卡支付功能,确保外国游客能够无障碍购票和出行。
“北京的入境游客停留时间和深度游比例相较2019年有大幅提升,表明游客对游览体验和文化深度的需求日益增长。”他认为,应调整和丰富旅游产品,增加深度沉浸式体验和互动性强的文化旅游项目和夜间娱乐选项。针对入境年轻化的趋势,将先进科技元素和“中国文化故事”相结合,应用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技术,使游客不仅能参观,还能深度感受北京丰富的历史文化。
围绕热门博物馆设计游线
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和博物馆之城,“博物馆热”表现尤为突出。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馆长杨家毅说,据北京市文物局博物馆处统计,今年前8个月,北京地区博物馆接待观众6650万人次,与去年全年接待量基本持平。暑假期间,全市博物馆接待量达2300万人次,青少年群体占比超六成。“‘博物馆热’是一个新现象,其形成有复杂的原因,其中一个就是青少年群体的消费观念和文化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
如何因势利导,让“博物馆热”转化为促进北京文旅产业的内驱动能?杨家毅认为,应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有机融合。博物馆属于文化事业,其用地性质属于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类。在传统的规划思维中,往往将公益性文化事业设施和商业设施相分离。北京地区很多热门博物馆选址在公园、广场、绿地内,距离商业区较远,附近没有餐馆,建议北京新建博物馆选址要充分考虑观众餐饮、住宿、购物等需求,与商业配套设施相融合。
同时,围绕热门博物馆设计游线,促进博物馆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尝试特色展览进商场,探索博物馆与现有商业设施适度融合。对比珍贵文物展览,艺术类、科技类、动植物类的特色主题展对展示环境要求不那么苛刻,比较适合到商场展览。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