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课】4.43但良知真切,则举业无累

【视频课】4.43但良知真切,则举业无累

00:00
23:14

相关原文 

问:“读书所以调摄此心,不可缺的。但读之之时,一种科目意思牵引而来,不知何以免此?”先生曰:“只要良知真切,虽做举业,不为心累,纵有累,亦易觉克之而已。且如读书时,良知知得强记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欲速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夸多斗靡之心不是,即克去之:如此亦只是终日与圣贤印对,是个纯乎天理之心。任他读书,亦只是调摄此心而已,何累之有?”曰:“虽蒙开示,奈资质庸下,实难免累:窃闻穷通有命,上智之人,恐不屑此不肖为声利牵纤,甘心为此,徙自苦耳。欲屏弃之,又制于亲,不能舍去,奈何?”先生曰:“此事归辞于亲者多矣;其实只是无志。志立得时,良知千事万事只是一事。读书作文,安能累人,人自累于得失耳!”因叹曰:“此学不明,不知此处担搁了几多英雄汉!”

——《传习录·黄修易录》


课程文稿

课程的第四部分,讲养心的功夫。好,我们再来看下面一条。什么叫举业?科举考试。我们看黄修易录第五节,黄修易提问,“读书所以调摄此心,不可缺的”读书是不可缺的,我们都要读书,调摄此心,“但读之之时,一种科目意思牵引而来,不知何以免此”科目就是指科举之目,科举之目,目录的目。这倒是真的,你读书想起来了,将来要考举人中进士的,那叫科举了,科举是不是有考试科目的,这科就这么来了,叫科目,科举之目。我就想日本人有意思,近代日本学者在汉字当中找了一个字,叫科,一个字叫学,来翻译西方的science,科学。其实是中国以前教育的传统,因为你考试总是有不同的科目嘛,一个科,分科的科字就来了,然后再拿了个学字,合起来。所以中国许多现代汉语的单词,翻译西方的那些原文,首创者每每是日本。哲学也是日本人翻译的,翻译philosophy,哲学,社会,society,也是日本人翻译,找了一个社一个会来翻译英语当中的society。所以在这一点上,似乎日本成了我们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中转站,他们做了很多的功夫,所以我们就有那么多词来了。教育倒不是他们翻的,是我们本有的,最初用这个词的是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君子三个快乐,其中一个快乐。




这是顺带说的,现在我们来看科目。今天我们考试是不是有科目?高考了,是不是要数、理、化,还3+1,加一个生物,或者加一个其他什么;那么文科也有它的考试科目,是吧?叫科举之目是吧。你读着读着,就想起它那个实用目标了,这是不是被牵引了?如何避免这一点呢?阳明回答的非常直截了当,“只要良知真切,虽做举业,不为心累。”心不为它牵累,举业有什么不可以做,“纵有累亦易觉”,你被它牵累,你也能发现,“克之而已”。我们读书不是为了考试,虽然有考试这件事,我也去参加考试也不妨,这叫举业,我可以参加。有什么不可以参加的?有时候还乐得这样呢,我读书读的究竟怎么样了,也没有人告诉我读到什么程度了,参加一次考试嘛,那么最正式的、最严厉的考试,不就是举业嘛?事关未来的前程是吧,别想前程这件事,考试去,看看自己学的怎么样。有阅卷老师,叫高人指点,在你的文章当中做了圈点,做了评价,你拿来看,不就是会有进步嘛?除了那些以朱子学问为基础的考试不在里面,当然举业当中有一些跟观点没关系,就你知识掌握的程度,对吧?这些都是值得考的,没问题。




底下说的如何克之,说的很具体,“且如读书的时候,良知知得强记之心不是,即克去之”你的良知知道,你勉强记住那些读的书,这个想法是不对的。不是勉强去记,而是要理解,要领会,要有心得,是吗?那叫读书。所以把强记之心什么?克去。“有欲速之心不是”,良知也知道的,即克去,想要在短时间里边,迅速的掌握知识来应付考试,叫欲速。“有夸多斗靡之心不是”,不是我们要跟别人竞比嘛,谁读的多,这也是克去。古之人学习是为自己,不是给别人看的嘛,是吧?为了自己精神上成长嘛,不是去炫耀的嘛,所以这也要克之。“如此亦只是终日与圣贤印对”如果你这样读书,你每天在跟圣贤心心相印,这叫印对,这就是个纯乎天理的心了。“任他读书,亦只是调摄此心而已”不管读这个还是读那个,是吧,其实都是调摄此心,那叫精神修养。现在看来知道了,古人讲精神修养,具体内容是什么?调摄此心。




底下又有疑问来“虽蒙开示”,这简直跟禅宗祖师说话了,蒙你阳明祖师开示,“奈资质庸下”我这个人,天资不好的,“实难免累”我太难避免你所说的那种累,“窃闻”我自己私下也听说过。这些都是谦词,自谦的词。“窃闻穷通有命”你能不能考中,科举及第,或者落第,命嘛。“上智之人恐不屑此”这不就是禅宗的话嘛,下下人有上上智,上智之人恐怕不屑于干这种事情,对吧?搞什么举业是吧。“不肖为声利牵缠”不要为名声或利益去牵扯了,“甘心为此”如果我们心甘情愿的被声利牵缠,“徒自苦耳”不自己找麻烦嘛,自己在尘劳之中了嘛,“欲屏弃之”所以我就想不读,不要为科举读书了,是吧。但是没办法,“又制于亲”父母亲要求的,我怎么办呢?又不能舍去,父母之命不可违。现在孩子不也这样吗?恨读书恨的要死的你知道吧,但没办法,父母规定的。你还不上学,你还不好好读书,你还不考个好成绩给我看看,这还了得。将来要敲开重点高中的大门,你敲不开还行吗,将来要考取大学,还要名牌大学,父母之命吧,你能违吗?“奈何”怎么办?




在阳明回答之前,我们自己先想一想。我们把不到学校里读书,不符合学校的规定去认真读书,我们自有一种说法,现在这种应试教育有多大的弊端?因为小孩子也听到大人在批评,他也接过这话头了,是吧。干嘛读书?我们有了一个很好的理由不读书,这个理由成立不成立?就我们等会再看阳明怎么回答。读书是为了及第,这是阳明十二岁就不同意的观点吧。十二岁的阳明不是到北京去了嘛,到学校里读书,就问老师一个问题,才十二岁,少年王阳明问他的老师,什么是人生第一等事?那个老师回答,科举,读书及第尔。就好好读书,将来科举及第。阳明不同意,恐非第一等事。那么老师问,在你看来是什么?读书学做圣贤耳。老师笑了,小小年纪,就说这么大话、空话的。好,我们知道阳明心里的意思的,从小立的这个志,读书不是为了科举是吧,那么阳明该怎么看待科举这件事呢?又怎么看待父母对他的要求呢?父母要求他参加科举嘛,你怎么看,我们自己拿自己的良知想一想,我们坚决拒绝读书考试吗?不用拒绝,没有必要拒绝。




好,还是听阳明自己说的清楚,“此事归辞于亲者多矣”不光今天,以往就这样,那些年轻的书生们都埋怨,父母亲逼着我去参加科举考试去了,所以归辞于亲者多矣,“其实只是无志,志立得时”我们若把自己的志立好了,人生之志立好了,良知是什么?千事万为,只是一事。良知能用到读书、应付考试上吗?也能用,有什么不能用的呢?这也是格物,是吧?也把应付考试这件事情做对了嘛。“读书作文,安能累人?人自累于得失耳。”讲透了。你说都是父母亲不好,逼着我去读书科举的,你其实是什么?自己在考虑考试的结果,害怕失败,是你在害怕这个嘛。考大学没考取,这没考取这件事情,自己蒙受羞辱了,别人都看不起我了是吧,我害怕这一点,我推给了双亲,我就不去了。这算什么玩意?全是功利的事情,我就不做,振振有词的。内心其实害怕什么?失败。


我们若立了志,不是立志考上名牌大学,立了人生的志向,“此心纯乎天理之极,止于至善。”我们害怕失败吗?不用害怕失败嘛。这一点,能不能跟我们今天中国的青少年讲讲?就说现在的这个学校教育呢,确实有比较严重的状况。比如说题海战术,不断的刷题是吧。你可以刷一些,也不必全刷,累了马上睡觉。读书是为了长进知识,为了满足自己对世界的好奇心,你去读嘛;还有一个志向,将来为文明也做自己的贡献,这叫人生的志向。以这个志向做引导去读书,哪里害怕考试成败呢?我考试败了不等于我不懂,考试成了的人未必懂了,将来未必就对文明做贡献了。这个志立的好,便没有别的事,哪里要计较考试结果的得失呢?所以在孩子最初读书时候呢,就要跟他们讲清楚一个道理,考试要考,这是教育的一个必要环节。通过考试来检验我们学的情况,哪些还是要补上去的,哪些已经达到了,哪些甚至已经超过了,有一个自我认识。然后通过考试,即使失败了,我们不要失去自信,有些地方我补上去就是了。也不要同学彼此之间比较,谁厉害,谁学霸,谁学渣。不要讨论这些问题,人都有利钝之差别嘛,这要承认。那么钝就钝了,还有一个词来鼓舞你呢,叫笨鸟先飞。




你怕笨,我看我在数学上就向来笨,但我考试的成绩在班上,在中学阶段,班上数学考试的成绩,班上基本上不是第一名就第二名,为什么?我没有数学天赋,但我知道这是我的短处,是短处我就好好补,人家用一倍的功夫,我用十倍的功夫学,自然就学懂了嘛。然后心满意足的,多愉快。人家解这道题,解出来了嘛就解出来了,没什么,他有天赋嘛。我解出来了,我满心的欢喜。我印象很深,有一次我们布置了课后作业,在中学阶段,这个题目发下来以后,我一看,其中有两道题我做不出来的,我就不回家了,在教室里一个人做了,做到大概晚上七点钟左右。当时没有电话,有电话父母老早打电话给我了,他们也不知道我在哪里混着呢,放学没回家。两道题攻下来了,老师很好,把教室留给我,你一个人做题吧,两道难题攻下来之后,我狂喜而归,对吧。这就读书,笨鸟先飞,要有这种精神嘛。至于考试本身的结果,不要在意给我带来的是好名声还是坏名声,这不用去管,只是读书这件事,自身就有自己的意义,自身就是自身的价值,它叫满足我们的好奇心。




作为人文的学问,那叫调摄此心,那叫精神的修养。总说人要有一点精神,这就是一点精神,是吗?“读书作文,安能累人?人自累于得失耳。”于是阳明接着叹了一口气“此学不明,不知此处耽搁了几多英雄汉”本是英雄,但是就因为什么?害怕考试的结果的得失,那些英雄汉就没了。有些人本来就有很大的本事,应该说他如果参加以前的考试,其实就文科嘛,没有数学的是吧?科举考试,都是人文修养,都是书读的很多,然后能够领会,能够行文表达,表达的又非常好是吧,这就读书作文嘛,读书作文多愉快的事嘛。偏偏被什么所累了?科举结果的得失,被科举结果的得失所累了。有的人就望而生畏,本来是很有本事的人,天赋还不错的人,自己退了,这叫什么?耽搁了几多英雄汉,是吧?现在我们当下,不知道耽搁了多少英雄汉呢?当下的基础教育的状况嘛,有许多孩子一开始读书都满心欢喜的,读了一年两年就不行了,最后就恨的要死,也怕的要死,为什么?没有按照良知、天理来引导我们的学生。




怎么正确的看待读书,学校有责任,家长也有责任。阳明心学的基本道理,在孩提时代就应该跟孩子讲明白。你比方说,你期末考试成绩很糟糕,班级里倒数第一名。你跟他讲话,你跟他说,你现在班级的最后一名,你不要难过,这没什么好难过的。而是你再去问一问,你查一查,这个学期我读书的毛病在哪里,问题出在哪里,你把它找出来,克服了,下学期你再进步。一个班级考试必有一个最后一名的,是他还是你,这无所谓。只是你自己检查,你绝不要给他贴个标签,差生,这标签怎么能贴呢?有许多孩子,按照现在的标准就是差生,殊不知他后来成了科学家,Who  knows(谁知道呢)?钱伟长当初考北大,物理学成绩只有5分,满分100分,他后来不就物理学家了嘛,是吗?不要把一时考试的结果当成评判孩子的标准,家长千万不要这么想,学校老师千万不要这么做,总是要能够保持我们的学生,对世界和文明的好奇心,以及立下对文明也做出自己贡献的志向,这是最伟大的力量。要多讲一些自然科学史,多讲一些文学史,多讲一些历史,拿历史上的那些做出贡献的人物,他们的精神世界展示给我们的学生看,这叫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现在不用,只是一味的拿一个尺度来衡量优等生,差生,尖子,等等的。背离心学的境界多么远呢?是吗?




所以阳明叹息道“此学不明”心学不了解,不知此处耽搁了几多英雄汉呢?“科举落第不为耻”因科举落第而难过,方为耻,有的人不就害怕科举落第吗?因为一旦科举落第,他觉得耻了,shame。这不为耻,你自己难过了耻才来了。你好好的读书,有了长进,你就满心的高兴。结果考试失败了,没什么,下次再来,继续经受一下考验。阳明本人就这样,他曾经落第嘛,后来再考才成的嘛,是不是这件事?王阳明够不够天资聪颖了?绝对谈的上吧。他也会失败的,这没什么好稀罕的。最可恨的是什么?一考定终身。就给这个学生贴了一个永远的标签,他一辈子耿耿于怀,我当年就是大学没考取,引为终身的遗憾,这是不正常的事情。好就到这里。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勤奋者健强

    读书立志致良知,要取消得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