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课】4.36自心反省本就属于生命实践

【视频课】4.36自心反省本就属于生命实践

00:00
19:21

相关原文 

问知行合一。先生曰:“此须识我立言宗旨。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传习录·黄直录》


课程文稿

课程的第四部分,讲养心的功夫。三十一条,我们看第五节,黄直录第五节。前面第四节讲的意思,就是致知功夫,从身边的事做起是吧。现在不是讲做事了,只讲我们那个念头起来。黄直问知行合一,阳明回答,“此须识我立言宗旨”要真了解知行合一,先要明白我立言宗旨。什么叫立言宗旨?我讲心学的宗旨。“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把知和行分作两件了是吧,“故有一念发动,虽然是不善”比方说我们发动了不善之念,“然却未曾行”没去真做,“便不去禁止”,这不去禁止,就是把知和行分作两件了嘛。“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已经做了,所以怎么办?就在发动处下功夫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不要让那个不善的念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说到这个份上了。




就不用怀疑知行合一说了,你说我是一念发动但没做,行还没行呢,你认为就没啥事是吧?你不是还把知与行分开了嘛,这完全符合《中庸》第一章的说法。《中庸》第一章,我们还背的出开头三句话嘛,“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教化的教。那么修道要修了,那么如何修呢?“道也者,不可须臾而离之,可离,非道也。”不是后面的话吗?我们人活在这世界上,道无处不在,无时不在,须臾就是哪怕一点点,刹那间,片刻间,离了道,能离吗?若能离它就不是道了嘛。但我们以为不是这样,我们有时候就离一离嘛,你离的了吗?




底下说什么?“所以要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一个人独处暗室,你的言行没有人闻,也没有人睹,都见不到。此刻道还在的,不可须臾离之,如果你能离的话,你叫欺于暗室,是吧,欺骗的欺。反正一个人独处,做什么事情人家都不知道,这时候呢,为所欲为了是吧,那叫欺字来了,道在吗?在的。所以这就是儒家,《中庸》第一章讲了“慎独”。你哪怕动了一个不好的念,你也已经背离天道了,是吧。但道不可须臾离,你离了没用,它会萌芽、发展,叫潜伏于胸中,它在呢,这个不善之念在,一定会有不善的后果,是吧,叫道不可须臾离之。




我们的儿童教育这件事情很重要。我们会对孩子说不要说谎,是吧。千万不可说谎,也不可拿不属于你的东西,别人东西不要去拿,这些我们都教导的。但我们偏没说什么?坏念头不要起来,这点我们不说,就慎独这一节不讲,是吧?我们还记得《传习录》中卷不是有训蒙大意嘛,训蒙大意这篇文字之后又有一篇文字叫教约,教约不是讲具体教学方法嘛。讲的那么具体,早晨不是孩子们到学校里来,到书院来了嘛,你老师的第一件事情是什么?问他们在家里生活,有没有懈怠于心,对父母的尊重和帮助,可曾有片刻懈怠。问的是“念头”,这是对的。有没有对兄长生了不敬之心,也都是问念头。如果有,那么你要改正。我们回顾教约,“每日清晨,诸生参揖毕,教读以次遍询诸生”,要挨个的问每一个同学,是吧?“在家所以爱亲敬长之心,得无懈忽未能真切否”真切否是心的真切,你做到吗?不是做事情,就你的念,想一想,这就是功夫了。那么有学生回答了,因为孩子嘛,他会照实说了,昨天我恨我爸爸了,昨天我讨厌我哥哥了,是吧?好,老师马上找你说说看,为什么恨你爸爸,什么原因?为什么讨厌你哥哥了,什么原因说一说。这就是很好的讨论了。




我们今天,我们的小学老师跟学生有这种讨论吗?政治课倒有的,背诵就可以了,课本里背诵。但是跟他的心没关系的,灌输一系列的概念,这倒有的,跟心没关系。心就在日常生活中的,你动了此念否?若你说动了,动了恨父亲的心,你动了这个心了,问一问为什么。这就在提醒孩子自我反省,这是要练的。我们随时可能对旁人,无论是父母兄弟姐妹还是同事朋友,起了份不喜欢的心可以吧,会有。那么也问一问自己,为什么不喜欢了?这一问就有意思了,把小我的障碍发现了,把心胸之狭窄发现了,对吧?心学功夫可不假,它就是真实的。所以写到儿童教学方法中去了,你看第一件事情,孩子们早晨到学校上课去了,第一件事什么?老师跟他交流,问问他的心有什么问题吗,就这个意思了。




平时我们对孩子,这个要求,那个严格的规定,起劲的要死,却从不问他的心。孩子再小也每天在生命情感中,对吧?这生命情感有一点偏差,你会发现。因为你跟他讨论,一般来说孩子是不打妄语的,被我们弄坏了他才打妄语,要躲避,要说谎。那么教育者有责任,哪一个孩子天生要说谎的?没有的。想想是这样吗?孩子长大了,你看不惯了,怎么一点责任心都没有,这个不对,那个也不是。你问问自己,他怎么长大的?在你身边长大的。你自己怎么样?你跟他交流过吗?你言谈举止,他边上都看着呢。一个做父亲的跟自己的老婆说,隔壁邻居怎么怎么不好,孩子不在边上听着吗?夫妻两人在商量着怎么谋自己的小利,你知道吧,盘算着什么,孩子也在边上呢,这样的孩子长大了会心胸开阔吗?不可能的。




所以第一,你要示范,就身教重于言教是吧。你就是个榜样,你心胸开阔,小孩子自然也跟着你开阔了,这是一。第二,你对小孩子的情感变化,你要留心,要跟他有一个交流,不要很深刻的交流,就是谈谈你为什么不舒服了;那么你就问他不舒服的原因了,你发现他不开心了嘛,那你跟他谈谈为什么不开心;你也不用哄他,让他把不开心的原因说出来,他把不开心的原因说出来,他自己就有反思跟在后面,这个原因为什么这样的,自然的。




你跟你表哥为什么不好了?表哥抢我的玩具了。那么我们就教他,他抢你玩具是不大好,但是你们一起玩是对的,也不要抢,他喜欢让他玩,不用他来抢,你给他玩就是了嘛。他来抢你又不高兴了,他不是你表哥吗?你们不是玩的很开心吗?一定说这个是你的吗?大家一起玩的嘛,一个人玩有什么好开心呢?大家一起玩才开心呢。好,几句话一说,日积月累的,这小孩长大就是心胸开阔的人,对吧?功夫就在平时下的,就看你自己正不正。你自己不正,他怎么好抢我儿子的东西,你跟着你孩子,对他的表哥也讨厌起来了,这是自己出问题了,家长、成年人自己出问题了,对吧。打架嘛就打架了,结果呢,表哥比你的儿子力气大,因为他年龄大一点,你儿子吃亏了,吃亏了你就愤怒了,干嘛愤怒?男孩子不打架不正常的,打输了是正常的,对吧,父母不要心胸狭窄。




现在都不讨论这些事情,也许讨论的,我不知道。好的小学幼儿园老师懂这些道理,那可以提醒提醒家长,是吧?有时候办一个家长学校也有必要,对吧?幼儿园老师说家长怎么做家长,幼儿园老师有经验,学了这个,学了那个。当然一定要学阳明心学,光学心理学不行的,那么你就办一个家长学校,辅导辅导家长。虽然你们爱孩子,爱的方式要合适,目标是养他的心,要大气,把心养大了,是吧?这件事情就得提醒父母了嘛。




所以阳明说的对,什么叫知行合一?我们回到第五节,黄直录第五节,“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那就是刚才讲慎独了,那么在发动处下功夫那叫“自心反省”,自心反省本身就是生命实践了。若能达到自心反省,那叫道德主体的养成,我们对自己的生命情感不做反省,那就成不了道德主体。如果我们遵守道德全是因为外在的权威,或者违背道德规则我们会失去利益,对外部权威被迫的服从,对自己利益的考虑才去遵守道德规则,那叫他律。树立道德自律的功夫,自心反省,自心反省平时不做的,我们通常情况就这样,但到了大事发生以后,心不安了你知道吧。你若做的事情违背天理了,你会什么?一定心不安。到心不安到来的时候,终于什么?反省了。这时候才自心反省,还不如什么一念发动处反省。




我们人生是不是有许多这种情况,后悔、自责,会不会发生?这已经是不太好的结果了。好的是什么?一念发动处,自心反省。何必等到做错事情的结果来了以后,再自责,再后悔,有时候对人的伤害是一旦伤害了就无法挽回的。佛教说造了业了,我们前世再前世,按照佛教都活过的,都在这世界上活过,活过一定跟人打交道,一定做过得罪人或伤害人的事,这叫罪业,这叫冤亲债主,对吧?然后今世呢,没办法,遇到有些处境,是不知道什么原因,这段时间如果日子不好过了,也没有犯什么差错,也没有去伤害别人,就不好过了。不好过了呢,庙里的和尚会告诉你,你呢,到寺庙里来做一个佛事,什么佛事知道吧,知道吗?拜忏,忏悔的忏,有这种佛事的。这个拜忏是一个编好了的经文,然后和尚在诵,你也跟着诵,好好的跪在那里诵。拜忏的经文你要去诵,为什么呢?跟你得罪过的冤亲债主打招呼,忏悔,最后回向给什么?冤亲债主。据说这个佛事有效,就让这一段时间,你的困境终于走出来了,咱也不知道真假,总而言之佛教有这样的佛事。




这佛事里面隐藏了一个道理,我们经常会得罪人、伤害人,这叫造了罪业。所以佛教修行有一个功课叫忏悔,《坛经》里就讲了,第一传香,第二就是忏悔。忏悔完了干嘛?发愿,四大宏愿。四大宏愿发完了干嘛?皈依,皈依佛、法、僧,叫心灵有家了。最后目标是什么?成佛道。就功课嘛,修行功课五个环节嘛,传香、忏悔、发愿、皈依、成佛,有道理的。我们不管是不是迷信,但这种忏悔是指向自己心灵的,指向自己曾经的生命情感的毛病。这种毛病是伤人的,你一个人发,不影响别人,你在房间里愤怒,你砸杯子也行,你别伤害人。但是人会伤害人,真的。所以佛教修行这个要求也在要修这个心,阳明心学当然养心。好就到这里。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