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服贸会专题论坛之一,由北京市生态环境局主办的“2024年北京国际大都市清洁空气与气候行动论坛”9月14日至15日举办。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涂瑞和在进行观点分享时介绍,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北京空气质量的改善进行了长时间支持和跟踪。调研认为,北京市这样的大都市空气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在全球层面上都没有先例,其良好实践值得其他国家和城市学习借鉴。
臭氧层预计再过30年有望完全恢复
在介绍全球环境保护现状和趋势时,涂瑞和说,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办的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标志着全球环境保护进程起步,各国政府纷纷设立并不断强化专门负责环境事务的机构——环境部。近年来,有一些国家将环境部的名称更新为环境与气候部。
50多年来,世界各国政府、科学界、企业和民间持续努力保护环境,取得了治理成效,形成了一些典型成功案例。比如曾经受到严重损害的臭氧层有望恢复。由于制冷行业快速发展,大量制冷剂泄漏到空气中,飘浮到地球高空会消耗臭氧层,导致臭氧层出现空洞,太阳辐射到地球表面的紫外线强度就会增大,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伤害。国际社会经过30多年的共同努力,地球上空曾经受到破坏的臭氧层逐渐恢复,预计再过30年有望完全恢复。
“中国一个国家所淘汰的消耗臭氧层物质约占所有发展中国家淘汰总量的50%,中国为保护臭氧层和臭氧层恢复做出重大贡献。”他说。
温室气体减排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挑战
他指出,全球层面上局部地区环境有所改善,但总体状况恶化的趋势未得到有效遏制。2021年2月召开的第五届联合国环境大会通过了一份报告,认为人类可持续发展进程正面临着三大全球环境方面的危机:气候变化、生态系统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污染和废物。
目前,气候变化和温室气体减排面临挑战。世界气象组织《2023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显示,2023年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年份,全球近地表平均温度比工业化前基线高出了1.45℃,已经逼近《巴黎协定》所设立的本世纪末1.5℃升温目标。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人类活动已经改变了地球上75%的土地和65%的海洋;85%以上面积的湿地已经丧失。一个物种灭绝可能导致与该物种相关的其他10个物种灭绝。近年来,一系列行动促成了少数地区森林面积的扩大,但对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贡献还未见成效。
在污染和废物排放方面,甚至在没有常住居民的南极和北极腹地都能检测到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目前全球每年大约1100万吨塑料垃圾流入海洋,海洋微塑料会随着食物链进入人体。
高收入国家的人均资源足迹最高
在进行热点展望时,涂瑞和表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24年版《全球资源展望》关注两点。一是资源使用量在过去50年间增加3倍多,并且仍以每年超过2.3%的平均速度增长。全球人均资源需求量已从1970年的8.4吨增加到2024年的13.2吨。预计到2060年,全球物质资源开采量比2020年增加近60%。
另外,高收入国家的人均资源足迹最高。当前,高收入国家人均资源消费是低收入国家人均消费量的6倍,造成的人均气候影响是低收入国家人均气候影响的10倍。
他提到,目前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电力需求大幅度增长。随着AI发展,尤其是生成式AI的使用,数据中心的电力需求显著增加,这也需要更加关注。
北京空气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在全球没有先例
涂瑞和还肯定了北京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成效。他表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北京空气质量的改善进行了长时间的支持和跟踪。调研认为,北京市这样的大都市空气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在全球层面上都没有先例,其良好实践值得其他国家和城市学习借鉴。
他认为,未来空气质量改善可以更加系统化、精细化,在提升城市园林绿化质量方面,更加注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另外,北京还可以在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上做出榜样。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