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全长4360公里的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至今已经顺利通行70年。70年的道路畅通,离不开一位位从建成之初就坚持养护路面的公路人。时至今日,“路二代”“路三代”比比皆是。他们从祖辈的手中接过铁锹,扛起了维持西藏公路交通畅通的重任。
格桑巴姆今年40岁,是典型的“路三代”。11年前,她接替父母来到青藏线109路段,成为了一名道路维护工人,与38名工友一起维护约60公里的路段。由于该路段处于海拔5200米以上的高原地区,她所在的道班被称为“天下第一道班”。
9月13日,红星新闻记者跟随“雪域高原焕新貌”调研采访团,来到位于西藏唐古拉山的青藏铁路109路段,听格桑巴姆讲述了这些年的养路故事。她说:“工作不辛苦,每到夜晚一个人的时候,想起远在80公里外的孩子,才最难受。我也曾动摇过,但是想到父辈的嘱托和过路人的赞赏,我只想一直在这里守下去!”
道班工人格桑巴姆和女儿及工友的孩子
川藏、青藏公路畅通70年
“天下第一道班”的“路三代”继续守护
海拔4000米的青藏高原上,低气压、冻土区面积广泛、冰雪天气多,在这种条件下修路难度极高。但在1954年,在无数前辈的努力下,总长4360公里的川藏、青藏公路顺利通车,当初参与建设公路的不少工人留了下来,化身公路的守护者,维持着这两条“生命通道”畅通无阻。
如今开车行驶在这两条公路上,两侧的牦牛飞快向身后隐去,路面虽然不甚平整,但车辆过往却毫无阻碍;部分路段还专门设置了热棒为路面升温,以免道路结冰引起车辆打滑;每过一段距离,总能看到道路养护工人拿着铁锹,修复坑洼的路面……
工人正在养护道路
40岁的格桑巴姆就是青藏公路众多工人中的一员,她每天早上八点左右就拿着铁锹,和一众工友一起,从道班出发,去养护路面,中午饭就是他们随身携带的一些糌粑、酥油茶,直到下午五六点再返回道班,洗衣做饭,准备第二天再出发。
这样的生活,格桑巴姆已经过了11年;但对于格桑巴姆的家庭来说,却已经长达70年。格桑巴姆的爷爷奶奶曾是青藏公路的修建者,建成后他们成了第一批养路人;爷爷奶奶退休后,格桑巴姆的爸爸妈妈接班,到了格桑巴姆已经是第三代。
他们祖孙三代所守护的,就是海拔高达5200米的青藏公路109路段,该路段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公路养护区,他们所在的道班于1990年被交通部命名为“天下第一道班”。如今整个道班共有39名工人,其中大多为“路二代”“路三代”,从父辈或是爷爷辈开始,他们就守在这节路段上。
成为公路人
她说:“我应该就属于道班”
格桑巴姆成为道班工人之前,一直在牧区放牧。她说:“我爷爷奶奶是道班的,爸爸妈妈也是道班的,我觉得我也应该属于道班。”
就这样,她在29岁,孩子仅5岁时,从父母手中接过了道班的工作,从一名农牧民变成了公路人。可让她没有想到的是,身份的转变,也让她远离了家人。“一年365天,我至少300天都在公路上,孩子上学的地方距离道班有80多公里,平时由爸爸带着,很少能见到。”格桑巴姆说。
她很想每天下班回家,都能抱一抱、亲一亲自己的孩子。格桑巴姆告诉记者,她曾经好几次深夜想孩子想到流泪,甚至想直接请个假回去看一眼,但最后还是忍住了,“我得自己习惯,也让孩子习惯这种分隔两地的感觉,因为我要一直守在这条路上,就像我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一样。”
当格桑巴姆进入道班工作一年后,她生下了她的第二个孩子。这个孩子跟着她在道班长大,一直到4岁才和他的姐姐一样,去到80公里外的县城里,由爸爸带着上学。现如今,她的大女儿已经16岁,刚初中毕业,考上了高中,但现在还没有分班,在等待报到入学;小儿子10岁,还在上小学。
在她道班的宿舍里,有一面墙挂满了两个孩子的奖状、毕业照,就是这一面墙,陪着她度过了无数个夜晚。
救助站
司机之家
女儿给妈妈洗衣服、做饭
“以后我也可能会成为一名公路人”
9月13日,当记者在道班见到格桑巴姆时,她正和女儿白玛斯达一起,帮工友哄着小孩。“小孩才一岁多,他妈妈上工去了,我就帮她带带孩子,我儿子以前在这里也是这么长大的。”格桑巴姆说。
5200米高寒高海拔的道班,似乎并没有对这一群公路人产生很大的影响。他们在此坚守,他们也在这里生活。“长期生活在这里,已经适应了环境,并不感觉这份工作辛苦。”格桑巴姆说,或许对他们而言,一切都是习以为常。
白玛斯达说,等以后她长大了,也有可能会接母亲的班,成为一名公路人,填平公路的坑洼,为过往的路人提供帮助。“我知道妈妈很辛苦,所以我就来到妈妈这边,给她洗洗衣服做做饭。”白玛斯达说,同时还能在大人都去工作时,帮他们带带小孩。
为让因积雪而堵车的道路恢复畅通
他们曾连续三天吃住在路上
公路通车至今,历代公路人在此坚守已达70年,他们夏天补路、冬天除雪,只为让车辆顺畅通行;当他们遇到高反等需要帮助的路人,就将其带回道班,精心照顾。
同为109道班养路工人的吾金旦增也是一名“路三代”,他的奶奶、妈妈都曾在道班工作。至今在他的手机里,还留存着他们三代人穿着道班工人衣服拍的照片,“偶尔就会看看这张照片,想一想她们曾经是怎么在道班度过日日夜夜的。当初的条件比现在艰苦很多,但她们依旧坚持下来了,所以我想我也没有问题。”他说。
吾金旦增手机上和奶奶、妈妈的合影
冬天是道班最忙碌的时候,路面积雪、道路堵车,常常让他们只能吃在路上,住在路上。“我经历过最严重的一次堵车。由于路面积雪堵了三天,我们这三天就在路上吃点方便面、糌粑,晚上就住在车里,甚至只是在路沿上休息一下。”道班工人私曲吉说。
在他们道班的一面墙上,挂着200多面来自过往司机的锦旗,还有4000余封感谢信,字字句句都在诉说着他们默默坚守、甘于奉献的精神。
“两路”精神于他们而言,或许就是如父辈一般,为了道路通畅而奉献终生。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