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为了石油的建设》|每日一书

《大庆:为了石油的建设》|每日一书

00:00
04:13

推荐理由:

大庆,一座有着光辉过去的石油之城。其名始于1959年油田的发现。

在去往大庆路上的乘客,在靠近这座城市的时候望向窗外,目之所及与其他城市并没有多少不同。越来越高的楼,越来越密集的住宅,还有越来越多的车辆。直到看到草地、水塘,还有油井才忽然感受到:大庆是一座石油之城。石油的发现塑造了这片土地的历史,也改变了其命运。本书作者侯丽在讲述她个人旅途时也谈了进入大庆的这种体验。她接下来的这段描述能让我们更直观地感受作为石油城镇的大庆:“它糅合了田园景观和欣欣向荣的工业景象,是一个看上去既不完全城市也不怎么乡村的石油生产基地。沿着高速公路前行,一些简单实用的低层工业建筑逐渐出现。稍微离开快速交通走廊,就会看到许多油井矗立在废弃的公共建筑和由单层砖瓦、土坯房组成的村庄之中。”

从今天进入大庆的历史,将穿越时间,也将穿越剧烈的经济和社会之变。侯丽的《大庆:为了石油的建设》是一本大庆的城市史,它是关于一个地点如何被发现、被规划并被定为模范的故事。这则故事起于能源的开采和运输。大庆油田在发现4年后就贡献了中国原油产量的一半,在此后二十余年里一直是中国“最赚钱”的企业,是中国石油工业自主发展的关键参与者、见证者。

侯丽本人成长在位于山东的胜利油田,后来读书、工作,从事城市规划和城市史等方向的研究。功能性的住宿、“生产-生活”的结合,是其个人早年生活经历。她在这本书中对大庆的讲述主要部分是这里的空间规划。作为城市的整体性规划是缺位的,大庆的规划由石油生产决定。采油厂、注水站、钻井对等生产单位,以及围绕它们而建立的“中心村”居民点,是这里基本的规划。大庆的历史也受国家政治、国际关系的诸多影响,这在书中也有具体的呈现。在这段宏大历史背后,穿插着一位女性阿华在大庆的故事。21岁的她梳着长辫子,在那一年从南京来到油田,并在这里工作、结婚,与丈夫阿松生活。她见证了油田的光辉,也经历着个人的人生,有过荣誉,有过苦恼,既担心孩子跟着受苦,又不忍与孩子分隔两地。在艰难简单的生活中也用心布置家居。在“文革”期间,想起在南方的父母老人,她也曾后悔当初来油田。阿华本名查滨华,侯丽是从1966年《建筑学报》的一篇报道知道了她,经她同意在书中讲述了这则故事。每讲完一个阶段的油田,都附上同时期的阿华。这本书或许希望将宏大的和个体的两条线结合起来,不过因为两部分并没有直接衔接在一起,没有融为一体。把它们分成两本书来读似乎也没问题。

这些年产生了许多关于东北的小说、非虚构和影视剧。研究性著作要少一些,城市史就更少了。《大庆:为了石油的建设》为读者讲述了大庆,它的规划、奋斗、光荣、挑战。我们今天所熟悉的城市化建设起于上世纪90年代的分税制改革和城市商品房改革,城市化此后一度取代工业化成为城市经济最主要的“增长机器”。过去生产性建设是第一位的,工业化则曾视城市化为“阻碍”。这本书启发了读者对两者张力关系的持续思考。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