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八月十五,三秋恰半,我国传统佳节——中秋节到了。过中秋节,月饼是必不可少的食品。圆圆的月饼,寓意团团圆圆,寄托了人们美好的祝福。那么,月饼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作为一种面食,饼在我国出现得很早,春秋战国时期,典籍里就有记载。东汉时期,饼的种类已经很多,还出现了比较大的圆形的饼,因为上面加上了胡麻,被称为胡饼。汉灵帝很喜欢吃胡饼,引得京城洛阳胡饼大为流行。这种胡饼,可以看作月饼的前身。
唐朝初年,中秋节正式形成,月饼的出现也就水到渠成。因为过节不可能只是赏月,肯定要有贡品祭月、食用,那圆圆的胡饼自是最佳选择。
日本和尚圆仁法师于唐文宗年间作为遣唐使到达中国,在中国生活了十年,在他所写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十五日,寺家设馎饦、饼食等,作八月十五日之节。”这里的饼食,虽然没有明确说是圆形的胡饼,但它肯定是中秋节的节令贡品和食品。
有一个传说,有一年八月十五,唐玄宗和杨贵妃在一起边吃胡饼边赏月。唐玄宗嫌胡饼这个名字不好听,杨贵妃望着又大又圆的月亮,灵机一动,说:“那就叫它月饼吧。”从此,胡饼就改叫“月饼”了。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东坡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诗句。“小饼如嚼月”,是说小饼外形如月,吃起来像咬月亮一样;“中有酥与饴”,是说小饼中有酥油和饴糖,非常好吃。这种像月亮一样的小饼,苏东坡是在中秋节期间吃的,也是月饼早已出现的明证,尽管和月饼作为一个名词出现不出现没有太大的关系。
到了明朝,月饼在典籍里终于大量出现。这时的月饼不仅是圆的,寓意团团圆圆,而且只在中秋节期间食用,是人们祭月的必用贡品、馈赠亲友的必备食品。
清代月饼已由最初的家庭制作发展为专业生产,无论是花色还是品种都有增多。清代袁枚是个高端吃货,专门写了一本《随园食单》记录美食,对月饼也颇有研究,书里不仅介绍了众多月饼的名称,还记述了月饼的制作方法。如今的五仁月饼我们早已司空见惯,不过在200多年前的袁枚那里,它的前身却实打实是来自高官家的富贵月饼。
经过历代发展,如今的月饼种类繁多,按产地分,有京式、苏式、广式、滇式等。按口味分,有甜味、咸味、酸甜味和甜咸味等。近年又出现了一些非传统月饼,比如冰皮月饼、法式月饼、冰淇淋月饼、果蔬月饼、椰奶月饼、杂粮月饼、榨菜月饼等。月饼作为我国每年中秋节的传统食物,在继承中不断创新的脚步肯定不会停止。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