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和平年代,实兵对抗演习是走向未来战场的最后一级台阶。如果部队演习中一板一眼、按照剧本安排执行——预案、预演、观摩,红军永远是演习中胜利的一方,这样的演习不如说更是演戏。和平时期在演习中玩虚的、整歪的、搞假的,在未来战场上就会付出血的代价。
对此,为使我军演习更加实战化,2000年初朱日和基地快速组建了一支蓝军部队,从而让这个塞北大漠戈壁中的演兵场,成为了检验和磨砺我军的准战场。
提及这支蓝军部队,不得不提的是其灵魂人物——该旅指挥员李启发。
他,一个外表平凡、身材中等的中年军人,却拥有着一颗极为丰富而深邃的军事头脑与强大内心。在他的带领下,蓝军部队不仅是一支训练有素的战斗集体,更是一个充满学习精神与创新思维的外军研究团队。
他深知,真正的胜利不仅仅来源于武器的先进与士兵的勇敢,更在于对战争一千种制胜因素与规律的正确把握和灵活应用。
因此,他倡导并实践着一种模拟蓝军的“双面人”对抗性思维与系统性理念,那就是要真正当好蓝军,必须同时搞透搞定蓝军与红军,即在实兵对抗演习中,不仅要模拟蓝军的战术指挥与行动,更要把握蓝军的作战理论思维、文化传统甚至情感;
不仅要熟悉每一支接受演习检验的红军可能套路,更要了解红军每一支部队养成的特有传统与军事文化,从而在复杂万变的情况下把握制胜主动权,目的是全方位暴露和寻找红蓝双方的强弱点,最终实现在演习场上蓝军击败红军和战场上红军击败敌军的“双赢”目标。
李启发,这个让红军又恨又爱的演习对手,无疑是朱日和基地研练高技术局部战争制胜法宝的重要理论研究者、实践探索者和历史奠基者之一。
由于多种客观条件制约,虽然李启发带领这支蓝军部队驻训基地仅有两年的时间,但其研究与演练蓝军的特殊军事功能效果与生成的广泛影响,大大突破了军事训练领域,并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和平时期军事演习的意义与价值。
不再仅仅将其视为一种训练检验部队整体战斗力与基础作战技能的单纯训练业务,而是将其视为一种知彼知己、克敌制胜的战略思维与战役战术创新的实验室,尤其是科学考核机关部队牢固树立战斗力标准与抓好全面建设的试金石。
蓝军的存在与胜利,是对传统军事研究、军事训练方式的一次实际挑战,也是对未来战争形态与对手研究的一种科学探索。
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战争的对抗本质——基于科技的智慧博弈与基于武器的勇气较量——永远不会改变,永远是思考与牵动军事理论、战斗力标准、军队全面建设和国防 现代化创新发展的原动力与方法论!
这支蓝军部队的“蓝色基因”,来自1991年第一次海湾战争。
当时,全军掀起了研究作战对手的热潮,而时任某坦克团长的李启发奉命担负了相应的外军研究课题。
面对资料稀缺、无章可循的困境,他广泛搜集资料,整理了数万字的笔记,编写了八九千字的教案,并组织全团官兵制作了作战对手所有武器装备的仿真模型;
利用声光电大型沙盘,在吃透课题理论的基础上,结合部队编制装备训练实际,形象直观地进行了教学研究。
在他的努力下,课题研究成果达到了军区最高水平并被上级向全军推广。这个领先全军的外军理论准备,为后来李启发在朱日和领衔组建蓝军、担负演习对手使命奠定了扎实基础。
2000年,受基地谢勇司令特邀,经军区正式批复,李启发带领部队到朱日和基地快速组建蓝军,完全按照作战对手营特遣队的作战编成,从组织官兵熟悉作战对手武器装备技战术性能开始,到熟悉朱日和基地训练地形地貌与环境气候,再到严格按照作战对手战术条令实兵实装实弹战术演练,初步组成了一支富有精气神、承担特殊使命的正规蓝军部队。
连续两年间,这支蓝军劲旅,以少胜多,成为最坚硬的“磨刀石”,最难防的“撒手锏”,最难打的“搏击手”,与来自四面八方的十余支红军师旅级部队展开了激烈而真实的非对称较量。
每一场对抗,都是智慧与勇气的碰撞,都是战术与战略的交锋。
蓝军以远战为墨,红军以近战为笔,绘就了一幅幅惊心动魄、启人心智的现代版“武林秘籍绝杀图”,所有参演部队都受到了一次脱胎换骨式的军事大比武、战力大考核。李启发为此荣立了二等功,他的相关事迹还被《解放军报》作了报道。
在李启发勾画的蓝军建设蓝图中,始终把高技术这个关键词融入其中,蓝军不仅是敌我交锋的高技术实体镜像,更是集结了对手的思维、文化与传统的精神象征。
他们不仅在外在形态上追求与潜在对手的高度相似性,更是在内在精神上追求形神合一的境界。
这支蓝军部队在作战决策上,不仅注重外在的仿真度,更是在外军的战术策略、决策逻辑中寻找灵感。
他们以一种深入骨髓的线性思维,结合非线性的创新思维,形成了独特的作战哲学。这种哲学既体现在他们的专业素养上,也体现在他们的灵活应变上,使得他们在战术行动中能够游刃有余。
在李启发的精心策划下,每一次的演练都仿佛是对真实战场的再现。他们不仅对红军传统的近战战术了如指掌,更勇于将外军的远战策略融入其中。
在战术运用上,他们充分发挥了蓝军编制装备的优势,以及作战条令的长处,使得每一次对抗都精彩绝伦。
这样的表现,不仅让红军参演部队感到惊叹,更是心悦诚服地表示敬佩。
这支蓝军部队的战术行动,既体现了他们的专业素养,也体现了他们的创新精神。他们在李启发的领导下,不断探索、创新,使每一次的演练都成为了一次次战术思维的碰撞与升华。
第一个战例:拥有高技术优势的蓝军,在战场单向透明和远程火力支持下,仅仅使用很小的侦察警戒分队就彻底挫败了一个红军机步旅进攻企图。
某日凌晨,面对红军大部队一宿没休息、企图利用夜暗条件下蠢蠢欲动完成进攻准备的有利时机,担负机动防御的蓝军指挥员李启发,按照条令原则精心策划了大胆使用侦察警戒小分队实施高能量远程奔袭。
当担负进攻的红军机步旅,成多路纵队开进至待机地域、正打算按部就班稍作调整、等待天亮展开成进攻战斗队形之时,蓝军侦察警戒小分队在指挥控制系统引导下,直接从主防御阵地前出向红军待机地域核心地带快速机动12公里实施兵力穿插攻击,同时呼唤空中与远程火力对红军主要兵力部署实施突击。
蓝军在夜暗条件下毫无阻拦地成功组织这一次立体突袭,彻底打蒙了毫无准备的红军各级指战员,他们根本搞不清敌情我情,既不懂也不会快速组织有效防御,只能任由蓝军小分队一路狂奔,横冲直撞,很短时间内就致使红军机步旅还未交战即遭到了重创,导演部不得不下令终止演习。
这场演习的教训很深刻,红军指挥员一个命令没下、部队一枪一炮没放就败下阵来,败的很惨,说到根子上就是缺乏实战化训练,缺乏对高技术战争引发作战思想观念与战法训法的学习研究,缺乏对李启发率领蓝军这一现实对手的学习研究。
而蓝军敢于发挥自己的高技术优势,敢于打乱红军传统作战思维和进攻套路,实现了四两拔千斤的高技术作战效能。为什么蓝军敢于使用小分队实施远程兵力突袭?
这种以少胜多的现象在战争史上不胜枚举,其作战突然性、高技术突然性原理不再赘述。
通过此次演习,后来的红军部队都牢记战场全纵深同时作战的新变化新挑战,加大了对高技术武器、高技术部队、高技术战法钻研与推演,敌情意识、战场意识、远战意识明显增强,尤其是学会如何把防御与进攻行动融入到作战部署之中,努力从多个层面解决远战威胁条件下立足不断发展的装备扭住敌人腰带打的近战歼敌问题。
第二个战例:拥有高技术优势的蓝军,利用其信息化机械化综合实力,灵活根据复杂地形采用近战伏击战战术彻底挫败了一个红军机步师的进攻企图。
某日凌晨,李启发带领的蓝军营特遣队,在其上级编成内担负主要方向防御作战任务。而进攻他的对手是一个红军机步师。如此力量悬殊的较量,让红军指挥员增强了必胜信心但失去了理智,也让李启发获得了展示实力的宝贵机会。
演习中,蓝军利用其先进的信息网络侦察手段,获取了红军的开进路线和主攻方向这一重要情报。李启发分析发现红军是想利用复杂地形隐蔽出奇兵,但是红军并不知道蓝军掌握了红军进攻企图。
于是李启发将计就计,充分利用红军开进路线和主攻方向地形复杂、不便于红军机械化部队机动与展开作战的致命弱点与外行决策,迅速定下利用复杂地形、采用伏击战战法打垮红军机步师进攻的机动防御作战决心。
一方面,利用野战工程机械作业装备,在红军进攻的必经通道上,结合复杂地形巧妙布局了一系列复杂多变的战术障碍体系。
这些障碍物,不是简单孤立地布设雷场、构筑壕沟,而是围绕多方向伏击战术行动构设障碍,从而使兵力、火力与障碍紧密起来形成绵密超强的防御盾牌与阵前突击的近战利剑。
如此布局,在朱日和基地演习中实属首次。当红军部队按计划隐蔽进入预定进攻通道及附近地域时,突然发现大量蓝军设置的障碍物,不得不停止机动,临时调动大量工程机械装备没完没了地、聚精会神地不间断破障开辟通路。
李启发眼看红军将要通过障碍区域时,在不违背演习规则的前提下,随机应变临时决定把发生故障的坦克,布设在一边是陡峭山地、一边是断崖深沟,中间仅有7—8米宽的狭窄道路上,彻底堵死了红军前进路线。
红军指挥员面对这一简单敌情,根本没有进入实战状态,蒙圈不会临机处置,还处正在和平时期的状态,下令调整开进梯队部署企图绕道迂回。大家要知道,大部队在山沟里调整开进部署这个行动有多难、有多危险!
这正是只有挨打、毫无还手之力的良机,李启发利用红军之过错又迅速指挥主要兵力实施阵前出击,逼迫红军主战部队不得不进入蓝军预先设伏的包围圈。广大读者们应该从军事历史知识中有所了解,包围,这一战法,是古今中外所有战法中最坚决、最彻底的绝杀战法。
毋庸置疑,红军机步师在这场以近战为主要特征的高技术条件下伏击战中遭受惨重损失,导演部当场宣布红军不可能完成进攻任务而裁决失败。
这一幕,完全出乎大家意料,令人不得不反思,为什么蓝军打远战打的好,打近战也打的好?5年之后,这场演习被原汁原味搬入军事题材电视剧《沙场点兵》之中,让更多指战员和广大观众了解李启发带领的蓝军部队在朱日和基地实战化演习中的自然表现和出色战绩。
在李启发的引领下,这支蓝军部队展现出高度的训练素养、迅捷的行动力以及坚实的保障能力,构筑了强大的战斗效能。他精心培育出一支精锐团队,该团队不仅智勇双全,更是蓝军战术运用的行家里手。
其中,尤为引人瞩目的是参谋长侯明君、参谋辛成湖与韩骏等杰出成员,他们对作战对手战术的掌握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能够灵活自如地应用于实战之中。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该团队深谙现代战争之精髓,对网络战给予了高度重视。
在其精悍的指挥体系中,一位来自军事科学院、拥有军事学博士学位的参谋成为了网络战领域的佼佼者。
他精通计算机网络与网络攻击技术,多次在演习中成功扮演“黑客”角色,渗透到红军指挥局域网,迅速获取红军行动情报,为蓝军制定并实施高效战术策略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信息支持,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通过这些实战化的高强度演练,红军部队不仅收获了宝贵的实战经验,更在无数次的挫败与反思中,锤炼了更加坚韧不拔的战斗意志和更加灵活多变的战术素养。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蓝军部队那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以及李启发等优秀指挥员的高瞻远瞩与卓越领导。他们,无疑为我军的战术革新与实战能力跃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书写了辉煌的一页。
该蓝军旅配属朱日和基地担负实兵对抗演习,历时2000一2001两年,每年6场计12场。自2002年开始改为红蓝互为对抗,装甲X师X师等单位都充当过蓝军。
直到2011年我军正式组建陆军部队编制序列中唯一一支专业化“蓝军旅”,满广志是首任旅长。
2017年的一个蓝天白云的夏日,我和原司令员谢勇等同志,坐在北京军休院一隅的阴凉下,开始了对过往岁月的深情回望。话题自然而然地落在了智勇双全、威名远扬的蓝军部队上。
我说,那些年,蓝军与红军无数次交锋,每一场对决都很精彩,体现了引入蓝军的战略眼光,是推动机关部队战斗力提高再提高的检验场与倍增器。我的话,如同一把钥匙,轻轻打开了历史记忆的闸门。
谢司令员接过话茬,语气中透露出几分深沉与坚定:“说到蓝军,在众多的队伍中,最让我难以忘怀的,莫过于李启发带领的那一支。他们不仅仅是战场上的对手,更是蓝军精神的真正传承者。他们严格遵循实战化练兵的要求,着重于思想、指挥、战术、本领和作风的多方面训练,与那些仅专注于熟悉地形和搞地鼠卧底侦察的蓝军有着本质的区别,对于那些不符合实战要求的问题,导演部在指导思想和导调手段上还需进一步努力,以彻底解决。”
他的话语在静谧的空气中回荡,引起了在场每一个人的深思。谢司令员继续说道:“那些所谓的‘蓝皮红心’部队,虽然装备精良,地形娴熟,但在内心深处,他们仍保留着红军的底色,缺乏那份与生俱来的挑战与对抗精神。而李启发和他的队伍,则是真正的‘蓝皮蓝心’,他们不仅精通战术,更重要的是,他们拥有一种难能可贵的敌人视角,那是一种深入骨髓的蓝军精神。”
随着谢司令员的讲述,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众人脑海中缓缓展开。
李启发带领的蓝军部队,如同草原上的狼群,狡黠而勇猛,他们利用自己的高技术优势摸透了红军每一支部队,每一次交战都让人措手不及。
他们不仅检验着红军的战斗力,更在用练兵成效中推动着整个军事训练体系、甚至军事科研、生产体系的进步与完善。
“这样的蓝军,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谢司令员的话语掷地有声,他的话语中不仅是对李启发部队的赞扬,更是对包括蓝军这个要素在内的整个军事训练体系未来发展的期望。
这场夏日的对话,不仅是对过往的一次深情回望,更是对未来的一次深刻思考。它让我们意识到,在军事训练的广阔舞台上,建强建好蓝军不仅仅是一个角色,是一个对手,是一种模式,更是体现一种科学精神,一种敢于挑战对手、敢于超越对手、敢于战胜对手的国家与民族精神。
正是这种精神,在战争年代铸就了战无不胜的无数王牌部队、铁血官兵的辉煌,在和平年代,也将锻造更多的威武之师胜利之师,并照亮了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
当夕阳的余晖洒满大地,几位老军人的谈笑声渐渐远去,但那份关于蓝军之魂的记忆,却如同朱日和的夏日一般,永远镌刻在了每个人的心中,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探索未知,追求卓越。
后记
为了便于广大读者了解当年李启发带领蓝军打演习精彩片段,先简单介绍几个看演习的小知识。
一是朱日和基地场区面积有多大?相当于350个北京颐和园,如果加上临时使用基地场区外空间,应该与欧文堡基地差不多大。然而,在基地场区如此广阔的空间内,只能组织两个师旅级部队以及加强力量展开实兵实装对抗演习。其原因,是因为高技术武器装备与作战理论扩大了战场空间,也增大了演练空间。
二是实兵对抗演习看什么?核心是看高技术武器装备与相对落后的武器装备及其指挥、战法的对抗,重在发现和暴露问题。宏观上,看红蓝双方联合作战,看指挥决策,看部队编成部署,看协同行动,看双方对抗战损态势。微观上,全过程看参演指挥员、机关和部队各个作战时空的演练与关键性对抗内容动作。
三是如何判定红蓝对抗演习胜负?简单说,就是以发现问题尤其是关键问题多少判定胜负。基地制定和公布基于一整套定量定性作战原理的演习评估规则,采取人机结合、现场调理、三方质证、导演部客观公正裁决的办法。这个基于问题多少的判定方法,国际通用,无可争议。
四是如何理解本文所指的蓝军高技术武器装备及其战法?读者尤其是军迷们都知道,高技术武器装备及其作战方式是历史概念,随着时间发展而发展,存在明显优势与劣势的致命性代差。
世纪之交,我军高技术武器装备数量还不很多,但集约化装备蓝军还是可以做到的,其战场感知与软硬杀伤效能无疑更快更远更准更强威力更大,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示范性与研究性。
近年来,解放军在军事演习领域刮起了一场“打假风暴”,这场风暴直逼真实战场、直面部队不良风气、直指演训中的各种问题。
战场是无情的,演习是严酷的。希望所有有机会到朱日和基地的人们,一定要到这个演习现场看一看,走一走,看看这个生产战斗力的工厂,如何向虚假演习演练中的一切问题开刀,如何以“能打仗打胜仗”为导向,从而使各参演部队焕发新的血性。
相关链接:
朱日和——生产战斗力的工厂
朱日和:一位将军的胆略与远见
朱日和臂章:荣誉与梦想的设计
朱日和:“五大系统”——实战化训练的高科技基石
如果演习搞成打擂台,可能效果会更好。每一场胜者作为擂主,让挑战者跟他进行下一场的演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