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中国当代作家路遥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
1. 创作背景:
• 社会环境:20世纪80年代,中国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发生着巨大的变革。农村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的生活和思想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日益凸显。这种社会背景为路遥创作《人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广阔的创作空间。
• 个人经历:路遥出生于农村,有在城乡交叉地带生活的亲身经历。他对农村青年的生活状况和心理状态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在帮助弟弟王天乐进城的过程中,路遥因弟弟的命运而触动,开始深入思考中国广大农民的出路问题,这也成为了他创作《人生》的灵感来源。
2. 主要情节:
• 民办教师被顶替:高家村农民高玉德的儿子高加林高中毕业后没有考上大学,回到农村担任民办教师。他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在地区报纸上发表过诗歌和散文,寄希望于几年之后通过考试转为正式的国家教师。然而,他的教师职位被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高三星取代,高加林不得不开启农民的生活,每天躺在家里睡觉、抽烟消磨时光。
• 与刘巧珍的爱情:在高加林心灰意冷之际,农村姑娘刘巧珍出现了。刘巧珍拒绝了媒人说亲,她喜欢有文化有见识的高加林,把他视为自己理想的人生伴侣。高加林虽然考虑到刘巧珍和自己的差距,但最终还是接受了她的爱情,二人开启了一段甜蜜的“地下恋”,恋情曝光后也没有受到多少阻挠,双方父母以及村中的权威人物都是支持的。
• 进入县城工作:后来,高加林的二叔高玉智从新疆调回来成为当地的劳动局局长。劳动局副局长马战胜为了讨好高玉智,通过关系让高加林以通讯干事的身份进入县城工作。
• 与黄亚萍的感情纠葛:在县城工作期间,高加林遇到了高中同学黄亚萍。黄亚萍得知高加林调到县委通讯组工作后,单方面宣布同高中同学张克南情侣关系的结束,展开了对高加林的追求。高加林与黄亚萍的感情逐渐深入,经过反复考虑后,他选择断绝了同刘巧珍的恋爱关系,接受了黄亚萍的追求。
• 重回农村:不久后,高加林通过关系到县城工作的事情被张克南的母亲举报,高加林不得不重新回到农村,他和黄亚萍的爱情也无疾而终。此时的刘巧珍已经嫁给邻村生产队一队队长马栓。
3. 人物形象:
• 高加林:他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农村青年,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他有才华、有志向,但也有一些虚荣和自私。他在面对爱情和事业的选择时,陷入了矛盾和挣扎,最终因为自己的错误选择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 刘巧珍:善良、纯真、勇敢的农村姑娘。她深爱着高加林,不顾家人的反对和村里人的议论,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情。在被高加林抛弃后,她虽然伤心难过,但依然坚强地面对生活,展现出了中国传统女性的美德。
• 黄亚萍:城市女孩,家庭条件优越,有文化、有见识。她喜欢高加林的才华和帅气,但她的爱情也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她在高加林落魄时离开了他,在他得意时又追求他,是一个比较现实的人物。
4. 主题思想:
• 人生的选择与困境:小说通过高加林的人生经历,探讨了人生的选择和困境。高加林在农村和城市之间的挣扎,以及他在爱情和事业之间的选择,反映了当时年轻人面临的普遍问题。人生的道路充满了选择,而每一个选择都可能影响到自己的命运。
• 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农村青年渴望进入城市,追求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机会,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巨大差距,使得他们的梦想往往难以实现。这种矛盾不仅体现在物质生活上,更体现在思想观念和文化差异上。
• 人性的复杂: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展现了人性的复杂。高加林既有追求理想的一面,也有自私虚荣的一面;刘巧珍既有善良纯真的一面,也有传统保守的一面;黄亚萍既有勇敢追求爱情的一面,也有现实功利的一面。这些人物形象的刻画,使小说更加真实、深刻地反映了人性的多面性。
《人生》自发表之日起就引起了社会和大众的广泛关注与讨论。它不仅是一部反映农村青年生活和命运的现实主义小说,也是一部对人生、爱情、理想等主题进行深刻思考的作品,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