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讲述正阳桥“前世今生”,北京南中轴画卷更加完整

考古讲述正阳桥“前世今生”,北京南中轴画卷更加完整

00:00
07:52

今年7月27日,“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近年来,随着中轴线申遗工作的推进,在人来人往的中轴线南段,前门大街北端、沉寂地下已久的正阳桥重见天日。在正阳桥遗址考古方舱内,体量庞大的镇水兽、宏大的部分桥体得以显露真容,诉说着这座古桥的“前世今生”。

“目前,正阳桥的现场考古工作暂时告一段落,目前发掘出来的信息已足够对桥体进行复原。”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张利芳说,“考古能把这么多历史场景、细节揭露出来,本身就有很大的意义。经过考古,整个南中轴的画卷变得更加立体、客观、完整。”

出土长达3米的镇水兽

“大家都很关心正阳桥是否存在,和历史上的图像资料是否一致。通过考古,我们证实了正阳桥的存在,进一步确定了它的具体位置,长、宽、高等数据,以及它的材质。”张利芳介绍,目前揭露出来的正阳桥是民国时期改造后的桥梁,宽约40米、长约27米。

资料显示,正阳桥石桥修建于明英宗正统四年,是中轴线上单体最大的桥梁,也是内城九门外桥梁中规制最高、规模最大的。正阳桥石桥桥身为三券,桥面用栏板分成三路,中间一路专供皇帝出行,两侧供民众行走。

《明英宗实录》卷五十四记载,明英宗正统四年,修造京师门楼、城濠、桥闸,增修了瓮城、箭楼、左右闸楼,“深其濠,两涯悉甃以砖石,九门旧有木桥,今悉撤之,易以石”。

民国年间,为适应城市交通发展,对正阳桥进行了改造。桥身加宽,桥拱降低,栏板拆除,桥身两侧重做水泥仿罗汉栏板,原券脸石拆安至新修拱桥外侧。20世纪70年代,护城河加盖,道路改造,正阳桥被埋入地下。

2021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为了明确正阳桥遗址保存状况、形制结构等,张利芳带领考古队开展了第一期考古发掘。张利芳表示,20世纪90年代,在正阳桥遗址附近曾发现一具明清时期镇水兽,随后做了保护性回填,他们决定重新发掘这具镇水兽。

在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后,他们最终锁定了25平方米的探方,经过十余天发掘,在层层覆土下,发现一座体量庞大的镇水兽。“镇水兽作为正阳桥的附属文物,体量应当与桥身匹配。”张利芳说,刚发掘出来的时候,她和队员们直观感受到它的个头很大。通过实测发现,比万宁桥两侧的镇水兽还要长1米。

此次出土的镇水兽,用泥岩雕刻而成,俯卧在雁翅石条上,形态浑厚大气,造型逼真。头朝东南,俯向水面一侧;尾向西北,略弯曲,身披鳞甲,局部饰祥云纹,距现在地表深2.5米,神兽长3米、宽1.4米、高48厘米。

“值得一提的是,经过考古发掘,证实镇水兽是在原位。”张利芳表示,用通俗的话讲,镇水兽下面是“有根儿”的。“镇水兽被移动之后,可能被直接放在晚期的地层上,我们通过考古很容易判断。这样一来,也为之后复原正阳桥的位置提供了精准的坐标。”

最小代价还原正阳桥原貌

“根据已发掘的镇水兽走向和体位,很容易判断它在正阳桥东南侧,判断桥体呈东南走向”。张利芳说,“一期考古我们发掘出了镇水兽,逐渐再把整个桥的立面揭露出来,按照考古工作计划有序推进。”

发现一只镇水兽后,其他三只是不是也有望被揭露出来?张利芳介绍,镇水兽一般位于桥的东南西北四个角,两两对称,只要找到一只,把对称点落过去,就能确定另一只镇水兽的位置。“现阶段正阳桥的考古工作已经结束,只揭露出一只镇水兽的位置,不影响后续对正阳桥的复原。中轴线正好处于核心区,周围有步行街、大量游客,考古工作的一个原则就是用最小面积、最小代价解决问题。”

“正阳桥有三个桥洞,根据中轴对称原理,完全可以把整座桥复原出来。从原理上来说,只需要发掘出桥体的四分之一,根据南北向的轴线和东西向的轴线,就能还原整座桥的面貌。”张利芳说。

如何看待正阳桥考古的作用?“考古能把这么多历史场景、细节揭露出来,本身就有着很大的意义。”张利芳说,从整个南中轴来看,历史脉络还不够清晰,不能让观众在脑海里形成图画。“通过考古,我们能够看到桥、路、路两侧的附属设施,这样一来,整个南中轴的画卷变得更加立体、客观、完整。”

厘清中轴线南段道路的历史脉络

据悉,2019年,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启动中轴线南段的考古计划。2021年,北京市文物部门从全国范围内邀请相关专家,讨论北京中轴线申遗还缺少哪些考古支撑。

除了正阳桥遗址,2022年开始,考古人员还在正阳门到永定门之间开展了考古发掘,发现了珠市口南中轴道路排水沟渠遗址、永定门内中轴历史道路遗存、永定门北侧石板道遗存等,展现出明代至现代不同历史阶段居中道路使用情况。

张利芳认为,一系列发现实证了古代科技创新,如考古发现的北京中轴线居中御路,路面铺装为石板,下面用三合土作为基础,体现了明清时期古人对建筑材料及工艺的探索;明代先农坛内坛东天门基础夯土结构为一层砖渣、一层素夯土,是对长期单纯用素夯土做基础的一种创新;中轴道路西侧的排水沟加固措施,是古人在特殊地质条件下的一种科学探索……

她表示,这些道路遗存证实了中轴线南段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为中轴线申遗提供了有力的实物证据。“特别是永定门内中轴历史道路遗存,呈现了自明代以来依次叠压的7条道路,明确了中轴线南段道路的规制和工程做法。

“从上到下发掘7条道路的过程中,我们经历了多次惊喜和失望,最终找到了三合土砌筑的凹槽,证实是清代修建的。”张利芳表示,考古队员们惊喜地发现,这条轴线的中间是石板路,两侧是土路,土路上还留有很多车辙。通过考古,厘清了中轴线南段明清以来历史脉络,证实了中国古代都城的营建理念。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