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资本局9月3日消息,9月2日晚间,中国船舶发布关于筹划重大资产重组停牌公告,称公司与中国重工签署了《吸收合并意向协议》,筹划由中国船舶通过向中国重工全体股东发行A股股票的方式换股吸收合并中国重工。
因本次交易尚处于筹划阶段,中国船舶与中国重工均将自今日开市起开始停牌,预计停牌时间不超过10个交易日。
截至9月2日收盘,中国船舶市值1561亿元,中国重工1136亿元,是同行业的两家千亿市值巨头。
另据2家公司刚刚披露的2024年半年报显示,中国船舶和中国重工总资产分别为1743.42亿元、2019.74亿元。
预计本次重组完成后,将诞生资产规模、营业收入规模、手持船舶订单数均领跑全球的世界第一大旗舰型造船上市公司。
业内专家指出,今年国企重组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力度,科技型央国企、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望成为下阶段并购重组的重头戏。
聚焦国家重大战略
同时解决同业竞争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重工为领先的舰船研发设计制造上市公司,主要业务涵盖海洋防务及海洋开发装备、海洋运输装备、深海装备及舰船修理改装、舰船配套及机电装备、战略新兴产业及其他等五大板块。
中国船舶主要业务包括造船业务、修船业务、海洋工程及机电设备等,系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产品结构最全的造船旗舰上市公司。
天眼查显示,“中国重工”由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持股34.53%,“中国船舶”由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持股44.47%,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均由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100%持股。
中国船舶、中国重工经过多年发展深耕,均形成了涵盖船舶制造、船舶维修、机电设备等船舶总装全产业链生产制造体系,面向海洋安全、深海科学研究与资源开发等战略任务需要,持续推出全球领先的产品。
在此背景之下,中国船舶、中国重工在船舶总装领域业务重合度较高,构成同业竞争。解决业务领域的同业竞争问题,也是本次重组的原因之一。
公告还表示,本次吸收合并是为进一步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兴装强军主责主业、加快船舶总装业务高质量发展、规范同业竞争、提升上市公司经营质量。
船舶业成绩领先全球
中国已成全球船舶中心
2024年上半年,我国造船业三大指标全球领先。
我国船舶制造业市场份额稳居世界第一。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我国造船完工量250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8.4%;新接订单量542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43.9%;截至2024年6月末,手持订单量17155万载重吨,同比增长38.6%。我国造船三大指标以载重吨计分别占全球总量的55.0%、74.7%和58.9%。
根据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2024年1-7月,中国累计船舶出口3470艘,同比增长28.3%;金额达1736.79亿元,同比增长84.4%,成为全球船舶中心。
今年上半年,中国船舶、中国重工2家公司业绩大幅增长。据公司半年报,中国船舶上半年实现实现营业收入360.17亿元,同比增长17.9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12亿元,同比增长155.31%;中国重工上半年实现营业总收入221.02亿元,同比增长31.05%;归母净利润5.32亿元,同比增长177.13%。
业内认为,本次重组将整合中国船舶、中国重工的优势科研生产资源和供应链资源,促进造修船先进技术的深度融合升级,通过市场化手段推动中国船舶、中国重工及下属企业深化改革,改善治理结构和治理能力,实现产业经营与资本运营融合发展、相互促进,发挥协同效应,实现优势互补。
科技型央国企
有望为下阶段并购重点
红星资本局注意到,今年以来,国企改革整合重组动作频频。
7月,中钨高新公告称,拟斥资52亿元收购同为五矿集团控制、拥有丰富钨矿资源和先进采选技术的柿竹园公司。此次整合重组后,中钨高新将形成集钨矿山、钨冶炼、硬质合金及深加工的完整钨产业链,中钨高新对钨全产业链条及钨资源的掌控力与支撑力将显著增强。
同月,中航电测发行股份购买中航工业旗下的成飞集团100%股权的交易事项获得并购重组委审核通过,交易作价174.39亿元。两家企业整合重组,有助于国家航空装备体系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此外多家地方国资公司被央企收购。以山东省为例,今年上半年,烟台、潍坊、威海先后完成了对地方国资国企的大调整。
今年年初,国资委提出,要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特点,更大力度开展信息通信、新能源、装备制造等领域专业化整合,积极开辟新赛道、抢占新高地、塑造新优势。
国金证券分析师杨佳妮认为,在新一轮国企改革持续推进和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科技型央国企实施的产业并购有望引领下一次并购热潮。
“2024年以来的国企整合重组,呈现出了与以往不同的面貌和特点。”中国企业联合会特约高级研究员刘兴国告诉红星资本局,上一阶段的国企整合重组,主要是为了解决国有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结构不优、运行不畅、竞争无序等问题;当前一轮的国企整合重组,主要是为了提升国有企业的核心功能与核心竞争力,且更加突出产业引领作用。“预计下一阶段国有企业将更多考虑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并购重组,并优先考虑对研发力量的整合重组。”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