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学者顾红雅走进灯市口小学,分享植物的“家”与演变历史

北大学者顾红雅走进灯市口小学,分享植物的“家”与演变历史

00:00
06:08

蔬菜、大树、小草、花朵……9月2日下午,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小学的学生们聚在学校礼堂里,争先恐后地回答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顾红雅提出的问题——“看到‘植物’两个字你最先想到什么”。

这是“2024科学家精神领航开学第一课”的系列活动现场,当天,顾红雅为学生们带来了“砥砺前行 科学家精神之植物和我们的生活”主题分享。2024年新学期,北京市科协联合新京报,邀请由院士、老科学家、青年科技工作者组成的“科学家精神北京宣讲团”,在9月1-2日期间走进北京10余所中小学校,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以妙趣横生的科学故事、科普知识、科研经历等,向孩子们传递科学家精神,激发孩子们探索科学奥秘的好奇心。

植物也有“名字”和“家”

叶绿体是如何形成的、光合作用是如何形成的……在讲座开始,顾红雅向学生们分享了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氧气和养分,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每位同学都有一个名字,每位同学都有一个家。”顾红雅告诉小学生们,每种植物也有自己的名字,即学名;每个植物也都属于一个“家”,即科。

随后,顾红雅分享了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菊科、豆科、蔷薇科、十字花科、葫芦科等植物大“家庭”。比如菊科有30000多个家庭成员,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向日葵、菊芋、菊花、大理菊、除虫菊、黄花蒿等等都属于菊科。蔷薇科有着3000个家庭成员,颜值都很高,既包括苹果、梨、山楂、桃、杏、樱桃、李子、枇杷等各种水果,也包括玫瑰、月季、蔷薇、樱花等观赏植物。

小米是从狗尾草驯化而来、大豆是从野大豆驯化而来、中国是猕猴桃起源中心……顾红雅还分享了中国驯化成功的各种重要作物,并向学生们传播了挑选猕猴桃的“小窍门”:红心甜,黄心香,绿心耐藏放冰箱。

讲座最后,顾红雅特别设计的“看照片说植物名字”有奖竞猜掀起了现场活动的高潮。石榴花、核桃幼时的果实、山楂、野菊花、荠菜、贴梗海棠、地黄、益母草……这些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植物变得“陌生”起来,不少学生都积极举手尝试回答,最终9名小学生成功说出了正确答案,拿到了顾红雅带来的小礼物。

“没想到他们能回答得这么好,现在小学生学习的知识也很多了。”顾红雅告诉记者,小学生们的反应让自己很是出乎意料,“今天我很高兴,好多同学都知道植物方面的很多知识,我还没讲,他们就说出来了,希望大家能够多认识植物,以后长大了都去研究它。”

顾红雅寄语小学生以科学家为榜样

记者了解到,在此次讲座中,顾红雅也特别分享了多位科学家的科研故事。

“中国科学家在作物驯化育种和中医药研究方面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顾红雅介绍,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20世纪60年代发现雄性不育水稻,开始进行了杂交水稻育种研究,在70年代成功育成了杂交高产水稻,90年代将水稻杂交育种技术推向国际。“中国水稻杂交育种技术是对满足人类粮食安全需求的巨大贡献。”顾红雅说道,2004年,袁隆平获得世界粮食奖。

1969年,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著名药学家屠呦呦被任命为研究小组的组长,查阅中药方,寻找治疗疟疾的方法。她用3个月时间,走访疟疾病人,收集了2000多份药方,从中选出640份,编成《疟疾单秘验方集》。1972年,屠呦呦带头进行青蒿素的毒性口服试药。最终,经过中国科学家的共同努力,测定了青蒿素的结构,证明了青蒿素为一种全新的抗疟药物。“青蒿素是我们对世界人口健康的一个巨大的贡献。”

“我特别将研究进展的年代列出来,就是要告诉大家,科学研究是要经过长期的不懈的努力的。科学家们不仅对科学有热爱,对科学真理有追求,还有对科学的执着、为科学献身的精神。”顾红雅鼓励学生们以科学家们为榜样,学习科学家的精神。

有意思、学习到了很多知识、没想到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狗尾巴草居然能变成小米……讲座结束后,灯市口小学的学生们七嘴八舌地分享着自己的收获和奇思妙想。有小学生在课堂上提问,光合细菌进入真核细胞,最终变成了叶绿体,叶绿体就可以进行光合作用,“那能不能把以前的光合细菌复活,再移植到我们人类身体的细胞里?”

对于学生这个“脑洞大开”的想法,顾红雅表示,“你想问的是不是将光合细菌移植到我们的皮肤上,这样我们就可以晒晒太阳就不用吃饭了?这是一个非常有想象力的问题,未来你们可以去研究。”

顾红雅建议小学生们多亲近大自然,“在大自然里,你会看到很多有意思的植物、动物,大家要用心地去看,用心地去认识,只有你认识了它,你才会有兴趣研究它。”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