刹住基层“装修风”,踏踏实实“过紧日子” | 新京报社论

刹住基层“装修风”,踏踏实实“过紧日子” | 新京报社论

00:00
04:44

近年来,各地兴建楼堂馆所等行为普遍得到遏制,但装修、扩建等行为在一些地方并未禁绝。据半月谈报道,有些单位热衷于装点门面、大搞装修,新建设施使用率不高,将大量资金花在“刀面上”,与中央提出的“要习惯过紧日子”“严控一般性支出”等要求不符。

其中一些“大手笔”装修、扩建之“阔绰”,让人咂舌:某大学在校园中间区域建了一座几乎是“专供拍照使用”的大门,工程设计概算总投资核定高达785.16万元;中部某县级市党政大楼墙面清洗、大理石墙面铺设、室内吊顶等项目在内的装修改造总投资905.93万元;某地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装修改造工程预算资金达800余万元……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求,各级政府要习惯过紧日子,切实把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而就眼下不少地方财政承压的状况看,“过紧日子”更是现实之需。但这些看起来必要性严重存疑、动辄斥资数百万元的装修、扩建项目,明显与“过紧日子”的要求和财政状况格格不入。因此,对这些“大手大脚”的“装修风”,必须坚决遏制。

客观说,一些公共设施若老化到影响正常功能的使用,维修、改造不是不能有。但还是得量力而行,并确保花费支出的最小化,把有限的财力真正用在刀刃上。而修建用处不大的校门,对楼堂馆所铺设大理石墙,以近千万预算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搞装修改造,这些都很难说合乎“必要性”和“最小化”原则,势必增加财政压力,甚至有的还成为扩大地方债务的推手。

报道中援引一位受访干部的说法,此前,基层改造、装修项目多有财政资金予以保障,但近年来多个项目资金来源为地方政府发行的专项债,“专项债像个筐,啥都往里装”,“有的上级部门甚至要求各区县上报可发专项债的项目,并把一些关联性项目打包,也算成地方的一块资金来源”。

由此可见,一些地方的改造、装修,实际是建立在违规“举债”的基础上。而将专项债资金花在了与民生无涉、也无收益的楼堂馆所的装修、改造上,更与财政部门反复强调的“提高专项债券资金使用效益”的要求背道而驰。

还应看到,在当前的社会发展情势下,这些与宏观数据和个体微观感受都相违和的“大手笔”装修之风,更存在脱离民众、背离人心的风险。这非但没能传递出政府“过紧日子”、与民众共克时艰的积极信号,反而显示出一种随意花钱的“任性”和“特权”。

要有效遏制这种“大手大脚”、随意花钱的惯性,真正让踏踏实实“过紧日子”成为一种习惯,还是得从制度上发力。

比如,从源头加强财政预算约束,提高预算编制的透明度和公开性;加大对专项债项目的审核把关。特别是对一些专项债无收益、资金挪用问题进行专项治理。同时,针对一些讲排场、比阔气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应进一步畅通社会监督举报途径。

此外,一些地方政府热衷于“乱花钱”“立项目”,背后也不无权力寻租动机的推波助澜。像有政府内部人士就指出,要切实做好资金管控和后续监督,尤其关注特事特办的EPC项目,遏制其中可能存在的资金浪费和腐败。

这实际上与权力运行的规范性息息相关。在当前“过紧日子”的大环境下,更要通过强化监督,压缩权力寻租的空间。

“各级政府要习惯过紧日子,这不是一时之需,而是长久之计”。装修、扩建之风的兴起,表明一些地方还并没有真正从观念和行动上彻底适应“过紧日子”的要求。这也提醒,仍不可低估一些行政积弊的顽固性,围绕将政府“过紧日子”贯彻到底,还得有更多针对性的制度保障。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