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在第九个“中华慈善日”到来之际,以“爱有行动 致敬行动者”为主题的阿里巴巴公益第八届95公益周生态大会在杭州举行。大会上,阿里巴巴公益除了致敬台下数百位公益行业的行动者、平台上的爱心商家和亿万网友,还发布了业内第一份小微公益观察报告,致敬了一个带给我们持久深沉感动的群体——小微公益人。
据了解,报告样本均来自阿里巴巴公益“天天正能量”项目十余年公益实践,由项目组联合全国400多家合作媒体挖掘、写就,旨在从“小人物”“小事情”,探知时代公益发展里的新变化、新需求和新风向。
报告提出,小微公益对公益行业最大的价值,是用一线、最小成本的试错,给社会问题带来可复制的新思路和解法。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副院长贾西津评价,该报告让我们看到普通人参与公共价值创造的可能性。
“让公益重新定义‘我是谁’”
何为小微公益?报告将之定义为“基于民间生发的、个体或小型草根组织推动的公益实践”。
秉持“让每一份善良都散发光芒”的愿景,2013年7月,阿里巴巴公益启动“天天正能量”项目,迄今联合全国媒体讲述传播了12849例平凡人的善行义举,覆盖全国300多个地级市、1000多个县级行政区,这些人物中有大量的一线公益人和民间草根公益实践者:“魔法爷爷”忻元华、“星妈”陈美蓉、“温暖医者”周新雨、“照护者”林曙颖、“泡泡妈妈”邹杨……其中很多人的名字出现在报告中。
在他们的故事里,公益已经成为退休老人、新城市女性等群体重新定义“我是谁”的途径;医生、老师、的哥等群体通过在职业中多做一点点,推动着青少年抑郁等社会议题的解决,也成就着自己的人生;超半数的小微公益人,因为曾经被帮助或遭遇困境走上公益道路,从被同情的受助者变为给他人撑伞的先行者。
浙江临海,85后二孩母亲王双双,用一支小小的手工绒花,凝聚起一股近4000人的公益力量,助力面对陌生环境的新城市女性融入社会,在公益中感受群体认同、身份认同,重新锚定人生价值。她说,一切皆源于“感同身受”。
广东信宜,心痛于乡村女童溺亡事件,恤孤助学会志愿者万杰联合多方,利用移动游泳池为乡村孩子普及自救游泳课程,惠及16000多人。他说:“未成年人溺亡虽仍旧是个社会难题,但我们通过7年探索,交出了一份可复制的公益解法。而这份解法背后,或许还有一万种可能。”
上海爱·米粒认知症家属互助会发起人林曙颖在报告中分享:“母亲2016年被确诊认知症后,我的生活轨迹也随之被改写。8年前,由于公众对认知症了解还很片面,很多家庭也没有勇气向求外助……基于自己的照顾经验和感悟,2018年我发起了家属互助会,目的是通过社群的交流,帮助照顾者缓解心理负担,增强向前迈进的勇气。”
“这六年里,我对家属照护者这一群体也有了更深的了解,对创建时的互助理念‘有你、有我、有我们’有了新的认识,逐渐践行在‘为你、为我、为我们’的路上。”
在这份凝聚了全国各地一线小微公益人的报告中,因为小微公益人,诸如“视障人群旅游”等很多需求第一次被看见、被重视;公益的边界被一再拓宽,“关爱照护者”等议题进入大众视野;养老、助残等宏大命题之下,一直有着小创新……因为他们,让大众看见了“微爱”的万能,看到了公益、社会因他们正变得不同。
“最小成本的试错,带来自下而上的解法”
小微公益与传统公益有何不同?
报告创造性地提出“自我中心”理论:传统意义上大众所理解的大公益,是以公益对象“需求”出发构建推动,而小微公益,以自我需求、自我满足、自我认同为出发点,是以自我为中心构建出来的公益形态;小微公益的圆心是“人”——一个个等待自我实现、把公益融入生活的人。
据“天天正能量”十年前后公益高频词对比,从奉献到共建,从给予到共赢,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也让大家看到了时代和公益理念的变化。
报告还指出,小微公益区别于传统大机构和受益人的关系模式,从B2C更多转向C2C——个人帮助个人。C2C的公益需求往往更加前沿,变化速度快,会更好地捕捉到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新需求,从而不断拓展对公益认知的边界。
小微公益对今天的公益界和社会事业有什么意义?项目组在采访二十余省市一线草根公益人、媒体和公益行业权威的基础上,提出了小微公益的两大价值创新:其一,用最小成本的试错,带来自下而上的解法;其二,小微公益正成为社群融合新的公约数。
“今天小微公益对公益行业最大的价值,正是看到不同,看到变化,看到趋势,用最一线、最小成本的试错,给社会问题带来可复制的新思路和解法。”
“小微公益模式产生的民间组织、草根社群,正在让公益成为社会融合新的公约数,帮助大家重建生活的‘附近’,也重建个体的身份认同。”
报告指出,从个体的身份认同,到群体的温暖纾解,小微公益,正以一种柔性的力量,改变着公众对公益的理解和实践。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