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评|课间15分钟,如何保证学生们走出去?

热评|课间15分钟,如何保证学生们走出去?

00:00
03:18

开学季,北京市教委要求新学期义务教育学校课间由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的话题,在家长群引发热议。家长们对“孩子们能否走出教室”的担心仍然存在,全社会也在思考:长期存在的“课间圈养”现象能否因“课间变长了”得到一些缓解?学生们如何才能充分享受健康活力的校园生活?

转变观念,正视课间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小胖墩”“小眼镜”越来越多,近视呈高发、低龄化趋势……当前,我国的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仍是学生素质的短板,帮助他们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本就是教育中重要的一环。要保证中小学生在这15分钟里走出教室,首先学校和家长层面要达成共识,双方都要克服唯分数、唯升学评价,学校要重视对办学、教学的过程性评价,像重视课堂一样重视课间,教师要杜绝拖堂和提前上课,尊重中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

明确责权边界,保障课间活动良性开展。担心学生室外活动产生意外伤害、怕家长追责、怕网上舆情发酵……学校的重重顾虑,导致了“一刀切”的处理方式,如何依法认定学生在校园发生意外时学校、老师的安全责任,亟需解决。另一方面,个别教师以体罚代替教育惩戒引发社会批评,但也不能因此“矫枉过正”而对学生“不敢管”,这也与教师的权利范围不清晰有关。今年8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对维护教师教育惩戒权、支持教师积极管教进行了明确。让教育过程中必要的惩戒有法可依,这是个积极的开始。

丰富课间安排,完善场地设施,让学生们有事可做。课间多了5分钟,意味着活动可以更丰富。围绕“课间十五分钟”展开科学规划,一些学校在此前已经有了尝试:有的精心设计长廊、种植园、美术作品展览区等,让校园随处可驻足;有的在走廊设置益智游戏,在操场划定不同活动区域;有的通过错峰或划分活动区域,让学生们分批走出教室活动……这么多值得借鉴的好点子,丰富着学生们的课间生活,也体现着教育教学工作由“管理导向”向“育人导向”的转变。

从10分钟到15分钟,为此前胶着的“课间圈养”困局打开了一个切口,体现了教育部门解决问题的态度和决心。在各部门、各学校积极破局的同时,也需要家长们的理解支持,社会与家庭携手共同保障青少年的活动时间和空间,才能守护好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