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科学家精神领航开学第一课,听贾阳讲述科技与中国式浪漫

2024科学家精神领航开学第一课,听贾阳讲述科技与中国式浪漫

00:00
07:22

“我们团队做了中国最珍贵的三辆车,两辆月球车——玉兔一号和玉兔二号,一辆火星车——祝融号。今天,我们就聊一聊玉兔和祝融的故事。”新学期已经启程,开学第一天,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部研究员、月球及火星探测器副总设计师贾阳走进北京市第十八中学,为高一年级三百余名同学带来题为“玉兔与祝融:科学家精神照亮人类探索每一步”的科普讲座。

这是“2024科学家精神领航开学第一课”系列活动的首站。2024年新学期,北京市科协联合新京报,邀请由院士、老科学家、青年科技工作者组成的“科学家精神北京宣讲团”,在9月1-2日期间走进北京10余所中小学校,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以妙趣横生的科学故事、科普知识、科研经历等,向孩子们传递科学家精神,激发孩子们探索科学奥秘的好奇心。

讲述科学家们有血有肉的真实生活

火星车的车轮上烙印的汉字“中”有什么作用?月球车为什么取名“玉兔”?工程师们进入沙漠实验基地中看到的第一种动物是什么?……讲座中,贾阳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向同学们抛出一个个问题,答案引得同学们一阵阵欢笑。

在轻松幽默的话语中,贾阳介绍了月球车与火星车别具匠心的设计以及研发中的艰辛,工程师们如何在沙漠中以苦为乐、叩问苍穹。

“祝融号”火星车行驶到了火星的大地之上,标志着我们国家成为唯一一个同时在月球和火星开展巡视探测的国家。他介绍,“天问一号”是整个探测器的名字,火星车的名字叫“祝融号”,每隔26个月才有一个机会去火星。“当地球位于九点钟的位置,火星位于七点半位置的时候,是我们出发去火星的时机。”

在讲述深奥的航天知识的同时,贾阳让大家看到了科学家们有血有肉的真实生活,感受不平凡的科学家精神。他讲述,“当时的沙漠里并没有路,车开不过去,于是我们用挖掘机把沙丘推平了。第一辆载重的卡车顺利通过,第二辆卡车‘顺利’陷在了那里。我们自作聪明用干草袋铺在沙子上,车辆可以顺利地通过了,我们都高兴地睡了。结果第二天早上发现,干草袋都被风吹到一公里之外的沙坡上去了……”

让人印象深刻的片段是,在沙漠外场实验的时候,团队在沙漠里搭建了板房作为生活区,包括洗手间。“然而,沙漠里每年有八级风以上的日子是100天左右,所以我们的洗手间有个特别的设计,就是它在里面能够插上锁,在外面也能够插上锁,这是为了防止风把门吹坏。”

赋予科技温度、诗意和浪漫

除了传递知识外,贾阳还让科技有了温度,让同学们感受到科技背后的文化和情感。月球车设计完成后要做很多试验,以确保上天不出问题。贾阳向同学们介绍了位于沙漠中的试验场,以及整个团队在那里的新家。

“我们特意留了两块大石头,一块放在了我们的工作区,上面写的是‘外场’。另一块更大的石头放在了生活区,上面写了两个字:望舒。望舒的意思是为月亮驾车的女神,这个典故出自屈原的《楚辞》。我们把自己比喻成现代为月亮造车、驾车的人。”

他还巧妙地将科学内容融入诗句之中。嫦娥四号发射前,贾阳看到火星合月的天象,拍下照片,配诗一首“客夜火星合月,细看广寒神仙。未见姮娥翩跹舞,待嫁月背羞见人”。嫦娥四号月面软着陆前,他又写下“下弦更比上弦早,娥眉新月近黄昏”的诗句。

在贾阳的讲述中,玉兔号成功登陆月球后,工作了一个多月,突然不能动了。贾阳和团队在“玉兔微博”写了一句话“晚安,地球,晚安,人类”,委婉表达了再见的意思。又过了两年多,任务宣布结束,在团队设计师心中留下些许遗憾。

在此之后,贾阳团队又设计制造了玉兔二号,它在月球背面登陆一事在世界上受到了较高关注。贾阳在朋友圈里写道:“终得玉兔百日好,也无风雨也无晴”。

讨论不设限,激励学生科学探索精神

在贾阳的课堂上,讨论的问题不设边界。他在授课过程中不时向同学们抛出一个个妙趣横生的小问题,培养同学们的发散思维:“在给气球充气的时候,有两种选择,氢气和氦气,要选择哪种?”“在常用的汉字里,笔画是一画的汉字有几个?”“用数字1、2、3,每个数只能用一次,再加上一个数学符号,能构成的最大的数是多少?”

这些小问题中饱含深意。“人类凭借着无穷的想象力,从一笔一画开始创造了文字、文化和文明。从1、2、3开始,凭借着无穷的创造力,构造了一个无比精致的数学大厦。无论是在座的每位同学的美好未来,还是中国航天事业的美好未来,都需要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去实现。”贾阳说道。

贾阳最后总结道:“探索火星的意义,就在于为人类增加一个视角,从这个视角看火星、看地球、看太阳系,甚至是看宇宙,包括审视人类自身。”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热烈鼓掌,意犹未尽。“贾阳老师这次讲座太有意思了,出乎意料地有趣。让我们看到了科学家的另一面,和平时印象中的科学家形象不太一样。”现场一位十八中高一同学听完讲座后说道。

“这次讲座中,同学们的状态非常投入,互动和回应也很积极。在同学们此前接触的信息中,科学家都是非常严谨、工作非常枯燥艰苦的,这让一些学生对科学家产生了刻板印象、对科学产生了距离感。实际上,科学家的工作,在别人看起来非常艰苦枯燥,但因为科学家有梦,他们乐在其中。”北京市第十八中学高一年级组长甄兆敏告诉新京报记者,这一次近距离的接触,同学们看到了科学家们的真实生活,看到了他们的另一面,也激励着同学们,拥有科学探索的精神,怀抱梦想,以后也能够成为真正的科学家。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