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晚年坦言:我以前从不迷信,在杀杨宇霆时我不得不相信

张学良晚年坦言:我以前从不迷信,在杀杨宇霆时我不得不相信

00:00
04:47

张学良在1928年继承了父亲张作霖的东三省统治权,成为奉系军阀的“少帅”。张作霖突然被日本人炸死,令整个东北政局动荡不安。张学良面临的挑战不仅是如何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还要平衡老派势力与新派势力的关系。张作霖去世后,东北的领导权面临三位主要候选人:张学良(老帅的长子)、张作相(老帅的结义兄弟)以及杨宇霆(老帅的心腹和东北实际控制者)。张作相自愿退出竞争支持张学良。张学良最终在元老们的支持下成为奉军的新统帅。杨宇霆曾是张作霖的重要军事谋士,作为旧派代表继续掌握东北许多实权,常荫槐则在财政和铁路建设方面有很大的话语权,这给张学良的统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还有蒋介石对东北的野心、外部势力的干预以及内部权力结构的不稳,都让张学良感到焦虑。杨宇霆也逐渐表现出对张学良的不满,在东北政治走向和对国民政府的态度上产生了严重分歧。他主张与桂系合作,对国民政府持怀疑态度,而张学良则倾向于与国民政府合作,推动东北易帜。杨宇霆的公开反对和逐渐表现出的蔑视态度,使得张学良的忍耐逐渐达到了极限。此外,杨宇霆的手下常荫槐也是问题所在。常荫槐则坚决反对张学良的政策,特别是在涉及日本的利益问题上,他和杨宇霆的立场一致。常荫槐掌握着东北铁路的控制权,并且常与杨宇霆密谋,通过手中的权力来影响张学良的决策。他们的合作进一步激化了张学良的焦虑与不安。常荫槐经常对张学良提出的财政请求予以拒绝,也加剧了张学良的不满情绪。1929年1月10日,在一次会议中,杨宇霆和常荫槐前来要求张学良签署一份文件,企图通过文件控制中东铁路。这时的张学良心中已经埋下了杀心。但是否要杀杨宇霆和常荫槐这件事张学良还是拿不定主意。张学良清楚这样的决定一旦做出,将会带来无法逆转的后果。这种事情不能与他人商议,最后的决断只能由他自己来做。于是张学良用抛银元来决定他们生死,刚开始他随意抛了三次,结果每次都反面朝上。这让他心中不禁泛起一丝疑虑,仿佛命运在暗示他什么,他决定如果再抛出反面,那就动手。接下来的一系列抛掷仿佛在验证这个念头,每次银元落下,都赫然反面朝上。最后一次张学良甚至请来妻子于凤至来见证结果。当银元再次以反面朝上落地时,于凤至的脸色骤然变得惨白。这一刻张学良的心中已经坚定了决心。后来回忆起此事,他感慨道:“我以前从不迷信,接受的教育也不允许我迷信,但自从那次之后,我真的不得不信了。”杨宇霆和常荫槐按照约定前往张学良的府邸,他们并没有等来张学良的回应,而是遭遇了张学良的卫队。卫队以“阻挠东北易帜,威胁国家统一”为由,迅速执行了处决命令,杨宇霆和常荫槐在几乎没有反应时间的情况下被枪决,这一事件引起了外界的极大震动,在东北引发了政治动荡。张学良的决定虽然在短期内帮助他稳固了权力,但却也使他陷入了争议。胡适在事后评价中指出,如果杨宇霆还在世,东北的历史可能会有不同的进展。杨宇霆的智慧和经验,以及常荫槐在铁路建设上的贡献,都是东北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他们的去世,使得东北的政治环境更加复杂,也让张学良在权力的博弈中失去了一个重要的平衡点。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nox_liu

    张就是个工具